渝东北地区不同孕周的孕妇血小板抗体筛查分析
2019-12-27李贤见黄裕林黎妮朱兴春
李贤见 黄裕林 黎妮 朱兴春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重庆 405499
人类血小板表面含有许多复杂的血型抗原,机体在输血、妊娠、器官移植等情况下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1]。母婴间如存在血型不合,可刺激母体产生针对胎儿血小板的血小板抗体,导致流产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2-4]。因此对孕妇进行产前血小板抗体的筛查相当必要。为了解孕期孕妇体内血小板抗体状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室指标检测等方法对984例不同孕周的孕妇进行了调查,分析引起孕妇产生血小板抗体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来本院进行产检的孕期大于12周的98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年龄18~45岁,中位年龄27岁;其中年龄≤20岁8例,20~29岁630例,30~39岁285例,≥40岁61例;孕12~16周208例,孕17~21周264例,孕22~26周265例,孕27~31周164例,≥32周83例;经问卷调查:无流产史者904例,有流产史者80例,其中1次流产45例,2次流产21例,2次以上流产14例;1次妊娠者450例,2次妊娠者250例,3次妊娠者200例,3次以上妊娠者84例;有分娩史的孕妇284例,其中经阴道产170例,经剖宫产114例;A型血孕妇217例,B型血孕妇246例,AB型血孕妇283例,O型血孕妇23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无输血史,意外抗体筛查均为阴性。
1.2 仪器与试剂
血小板抗体检测采用美国BD公司产的流式细胞仪FACSCalibur,一次性用Falcon 管,PBS缓冲液(1g/L叠氮钠),固定液(0.1%多聚甲醛),美国BD公司购买的FITC-羊抗人IgG,实验室自备的血小板抗原谱细胞。
1.3 血小板检测方法
选取O型血小板供给者,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技术(PCR-SSP)对其进行HPA-1、HPA-2、HPA-3、HPA-4、HPA-5、HPA-15的系统分型,尽量选择纯合子(a/a和b/b)的O型血小板抗原谱细胞,组成可鉴定HPA-1、HPA-2、HPA-3、HPA-4、HPA-5、HPA-15抗体特异性的血小板谱抗原。将Falcon 管中加入事先制备好的实验室自备血小板抗原谱细胞[5],每管加入1.5×107个血小板,然后加入50uL患者血清并室温孵育30min,800r/min离心5min,加入PBS缓冲液洗涤2次,再加入10uLFITC-羊抗人IgG混匀避光孵育25min后加入PBS缓冲液和固定液上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实验阴性对照管为空白管,阳性对照管加入血小板和阳性血清。
1.4 结果判读
以FSC/SSC设置血小板门,调节FSC阈值,去除碎片干扰,获取血小板的荧光强度。FSC/SSC散点图的100~101区域为阴性对照细胞群着落点,为排除细胞碎片和荧光染料非特异性吸附的干扰,血小板抗体阳性结果为检测的荧光强度几何均数值大于阴性对照的2倍。
1.5 问卷调查
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孕妇年龄、孕产史、分娩方式等情况。
1.6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
984例孕妇中58例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阳性率为5.89%。
2.2 引起孕妇产生血小板抗体的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年龄、不同分娩方式、不同血型间血小板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流产次数、妊娠次数、孕周之间血小板抗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血小板抗体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的3个危险因素流产次数、妊娠次数、孕周为自变量,以是否产生血小板抗体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流产次数、妊娠次数、孕周是孕妇产生血小板抗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血小板表面具有复杂的血型抗原,这些血型抗原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为主要与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有关的血小板相关抗原;另一类为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的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血小板抗体也分为两类:一类为针对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和HLA系统产生的血小板抗体;另一类为针对HPA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血小板血型抗原不合可引起机体针对HLA抗原和HPA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血小板抗体,输血和妊娠可诱导这种免疫反应的发生[6-9]。当母胎间血小板表面抗原不合时,如胎儿的血小板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可刺激母体免疫系统产生血小板抗体,这种抗体主要为IgG类抗体,该类抗体又可通过胎盘屏障被吸收到胎儿体内,并与胎儿血小板表面的抗原相结合,后者又被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使胎儿的血小板数目减少,引起早期流产或者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抗体是引起流产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直接致病抗体,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较急,常导致胎儿或新生儿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及颅内出血[10],病死率可达9%~46%[11]。
血小板抗体有多种检测方法,例如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实验(MASPAT法)、改良单克隆抗体血小板抗原固定实验(MAIPA法)、流式细胞术等。MAIPA法是血小板抗体检测的金标准,流式细胞术法与MAIPA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几乎相同[12],且耗时短、成本低。因此本次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作为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初筛方法,对984例孕12周以后的孕妇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有58例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阳性率为5.89%,这与国内的相关报道相符合[13]。
多因素分析显示流产次数、妊娠次数、孕周是孕妇产生血小板抗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有文献报道,有流产史和妊娠史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流产史和初次妊娠的孕妇[14-15]。本次研究显示有流产史和多次妊娠史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25%、8.24%,高于无流产史和初次妊娠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4.09%、3.11%,与上述报道相符。进一步证实了孕妇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其流产史和妊娠史密切相关,并随着流产次数和妊娠次数的增多,其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几率也随着增高。其原因是孕妇因多次流产和妊娠,使机体受到血小板抗原刺激的量和频率增大,更容易引起机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而产生血小板抗体。本次研究还发现孕妇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孕妇的孕周相关,孕中期随着孕周增加,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逐渐增高。据报道,在妊娠第10周以后胎儿就具有了刺激母体免疫系统的抗原[16],孕妇的孕周越大,胎儿的血小板抗原刺激母体免疫系统的时间和频率就越多,极易使母体产生血小板抗体。第27周以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有所降低,考虑可能因为血小板抗体效价低造成漏检所致,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另外,本次研究有1例无流产史且为初次妊娠的孕妇检出有血小板相关抗体,经询问也无输血史,此情况考虑可能为某些药物引起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
综上所述,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为确保优生优育,对孕妇特别是有流产史和妊娠史的孕妇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非常必要,可早期评估流产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另外,通过血小板抗体检测,可指导临床对需输注血小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孕产妇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提高输注有效率;避免采集携带有血小板抗体的血液制品应用于临床,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后紫癜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