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新生如何开启校园新生活

2019-12-26林泗彤时临云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高校学生

林泗彤 时临云

【摘 要】金秋季节,伴随着盛夏的最后一缕热情,全国各地的众多高校也纷纷迎来了开学季,莘莘学子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满怀期待地跨入高级学府的门槛,开启全新的大学生活之旅。然而,现实并不总是尽如人意的,前方的旅程充满了未知。区别于以往高中时代严格的应试教育,进入大学之后的教育环境将会变得宽松许多,由于缺乏家长、校方的严厉管制而不再受到强制性的约束,加之自身也在温水煮青蛙般的教育环境下带来的松懈散漫中渐渐地迷失了自我,使人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热情,体验不到大学生活的价值。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大学生在高校中受到教育管理体系、教育环境以及自身原因等各方面的现实问题,[1]探讨了大学生应该如何通过自身努力严于律己,积极适应校园新生活,为自己的大学时代生活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模式;校园新生活

在懵懂青涩的高中时代,老师总爱编织着一届又一届既安慰又鼓励学生的善意的谎言:“大学是天堂设在人间的分店。熬过高三这一年你们就彻底解放了,可以进入大学体验轻松愉快的美好时光,再也不用为了考试担惊受怕……”正是这善意的谎言成为我们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激励着我们一定要去体会想象中五彩斑斓的高校生活。可是,当我们走进高校大门的那一刻起,心情跌落谷底,现实中的大学生活却与老师口中的人间殿堂大相径庭。十二年的寒窗苦读使我们早已适应普遍存在的填鸭式教学,分数即是唯一标准。我们活在学校规划好的条条框框之中。如行星一般规规矩矩、本本分分地按照原有的轨迹不断运行。高校宽松的放养式教育顿时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失去了学校的鞭策及引导,对于自控能力低下且缺乏自我管理的学生而言简直就是人生的一大灾难。高中时代的老师不仅为我们解答课堂上存在的无数疑惑,还是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使我们不再迷茫,不再彷徨。老师是良师更是益友,引领着我们茁壮成长。我们从五湖四海进入各自的大学,逐渐形单影只成为独立的个体,孤独感和无助感不禁油然而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离家在外万里求学,脱离了父母的严厉管教与束缚对于处于叛逆时期的青少年来说使得我们既欢呼雀跃而又莫衷一是。自由散漫,没有目标,犹如活在一个充满着迷雾的森林里,想逃离却不知往哪个方向奔跑。

高中的教育制度让学生意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道理,以分数论英雄,成绩决定未来。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加强各方面对学生的监管力度,积极引导学生以学业为重的思想观念。学生需服从校方的各项安排,严格遵守上课不准迟到早退,手机一律不准带到学校等各种规章制度,注重时间观念、强调集体观念,从早到晚处于高强度学习的状态之下,高中三年日复一日地死记硬背,终日埋头苦学。在此种环境的熏陶作用下学生逐渐提高了抗压能力和学习自主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高压氛围内一起向上拼搏。相比之下,大學里早已没有了题海战术的影子,那摞地像小山一样的课本及复习资料早已荡然无存。紧张感和压迫感的消失使得我们怅然若失。在大学里,上课只是形式,关键还得靠自学。不需要晨起晚归、昼习夜读,机械地重复六点钟的闹铃,对于某些来混日子的学生来说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已经是家常便饭。课堂上也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学生不再踊跃发言,回应老师的更多是沉默,学习兴趣日趋递减。许多高校没有明文规定上课不准携带手机,这种变相妥协无疑加剧了学生的手机上瘾程度,“低头族”存在于课堂上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基于提高上课质量的要求,有些学校实行“手机入袋”的课堂纪律模式,保证课堂45分钟上课质量,杜绝手机危害,不要把青春交给手机。正所谓“事在人为”,一些聪明的学生见招拆招,专门携带两部手机前来上课,一部当备用机入袋,一部课堂上使用,一举两得。既可以不被学校查到手机没有入袋的情况,又可以在课堂上玩手机虚度光阴,何乐而不为。处在高校的放养式教育体系中由于缺乏足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再加上外部监督环境的缺失,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大大下降。

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原本密切相连的关系被逐渐割离,没有直接的附属关系。一方面,班主任只是名义上的班级领导者,不再负责整个班级学生的管理与监督。与学生构建直接联系的是辅导员,班主任与辅导员本应起到关键的管理作用,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区,排除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以便更好地适应校园新生活。然而基于国内师资力量发展水平整体不充分的基础上,辅导员需要负责并管理几个班级甚至几个系的学生,辅导员日常工作只是负责转达学校通知、处理学生请假等基本事务,无暇顾及所有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况,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缺乏关心与帮助。[2]另一方面,任课老师除了传授专业的知识之外,没有与学生有其他的的联系与互动。讲解内容也不像高中那般细致全面,授课进度较快,有时候一节课讲两三个章节的内容,课后习题量少之又少,学生不能及时整理并消化吸收知识点。任课老师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大多任课老师习惯于采用多媒体教学,借鉴他人的教学成果,缺少自己总结的经验教训。只重视课本知识讲解,忽略实际技能传授,特别是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通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大学老师普遍缺失发现优秀学生的洞察能力,只重视手头的教育工作,不重视对优秀学生的栽培。[3]由于教育工作者年龄偏向年轻化,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持证上岗,由于家庭、性格、环境等相关性因素使得她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用应付的态度对待教学,对于责任感不强的教师更是如此。学生不想受到老师的监管,老师也不愿在学生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即使上课期间某些顽固不化的学生在老师面前大摇大摆地玩手机打游戏老师也选择熟视无睹,漠不关心。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助长了不良的课堂风气,使得学生更加目中无人,肆意妄为。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转折点,修满学分拿到毕业证之后学生就正式进入社会工作。大学之后的人生既属于自己更属于社会,自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人能为我们担保一切。

众所周知,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的办学条件和环境质量参差不齐,大学室友也来自五湖四海,相互了解不够充分,素质、性格、喜好等方面各不相同。由于性格不同相处不易,经常会有矛盾和摩擦的产生。对于涉世未深,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学生而言也是一件麻烦事,甚至出现某些学生因缺乏冷静思考和妥善处理进而走向极端的案例。高校时常会发生骇人听闻的宿舍矛盾偏激爆发事件,使整个教育界笼罩在灰色暴力的阴影之中。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打牌事件让他怀恨在心,进而动了杀机并伺机杀害4名同学后藏尸逃离,作案手法极其恶劣,引起全国轰动。2009年,吉林信息技术学院学生郭力维因赵研打呼噜的个人作息行为打扰其睡眠,遂将赵研的个人隐私泄露并上传到网上,矛盾不断激化未能及时解决,由此两人积怨颇深。郭力维于11月14日凌晨将赵研用尖刀刺死。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因生活琐事对黄洋心怀不满,将剧毒化合物二甲基亚硝铵注入饮水机,导致黄洋中毒致死。[4]以上案例都只是因为一些日常琐事,就大开杀戒,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总而言之,由于缺乏情绪的自我管理加上心智的不成熟,学生渐渐变得麻目不仁,处理事情只考虑一时快感,不考虑后果,将大好的青春付诸东流,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充斥着高校生活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的是学生的穿戴名牌,电子设备等潮流产品。某些家庭能力一般的学生因为想要掩盖内心的自卑受到不良风气的感染,不顾及自身家庭的承受能力,疯狂追求品牌效应,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水平。拼命挤进富人圈,渴望拥有他人关注的目光,增加家庭沉重的负担只为满足自身的虚荣感。容易形成奢侈浪费、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很多同学深陷“校园贷”的泥潭,归根结底这些都是虚荣心在作祟,相互攀比高消费,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5]不仅如此,许多学生认为大学是一个交际圈,搞好社交关系必不可少,人脉越广找工作越轻松。所以许多大学生奔着扩展朋友圈的目标在刚开学期间就积极加入五花八门的社团、部门、协会中广交朋友,交友过程中只在乎数量而不在乎质量。把发展社会关系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注重能力的提高,培养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针对以上种种现象,大学生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防止此类现象再次发生。首先,明确自己上大学是为了获得知识而不是靠手机消极度日,不管喜欢与否,都要尽力学好。心无杂念地将学业摆在首要位置,勇敢突破原有教育体系的限制,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主动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关,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坚决做到三不: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课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不断夯实基础,积累知识财富。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一门技能有利于我们寻找工作以及施展才能。结合实际情况先为自己树立一个力所能及的小目标,然后再从长计议进行长远规划。“空谈误国,实干安邦。”不宜停留在口头上而不付诸实际行动。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为之奋斗。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自我剖析,依据自身能力找准目标定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朝着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其次,朋友在精不在多,善良与丑恶往往结伴而行。高校学生要谨慎交友,不要被表象所迷惑,特别是在虚拟空间。道不同不相为谋。切忌交友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和相信他人,要有基本的判断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能因为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交友標准侧重德育品行健康端正的优良品质。非但这样,处理好舍友关系,和平解决宿舍矛盾也是至关重要的。遇到突发情况时应先稳定情绪,以便更好地思考解决方案。与舍友委婉含蓄地进行沟通,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表达自己想和平解决的意愿。对待舍友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不要因为生活中的小事而伤害彼此的感情,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另外,攀比心理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攀比心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利用攀比心理激励自己,凭借自身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自身道德建设,杜绝浪费、奢侈之风,树立理性、健康的绿色消费观念。要学会合理理财,精打细算为上,管理好日常开支,做一个“节约型”的大学生。遵守“开源节流”的原则,“开源”包括勤工俭学、做家教、兼职打工等途径通过劳动获取更多的生活费;“节流”则是从记账开始,防止大学生“月光族”现象的发生。学生在进行日常消费时要坚持每天及时记录消费情况,日积月累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最后,积极参加有意义的而不是以娱乐为主的社团活动,如公益组织或志愿者。不仅能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在积极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同时充实课余生活,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人生的阅历。结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不光要展示自己卓越的才能,极其重要的是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这些经历都将成为我们宝贵的经验,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6]。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综上所述,大学时代是学知识长本领,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之能力的重要阶段,而十字路口的抉择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大学的重要性,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不可估量的改变。为此我们需要挥洒青春的汗水,才能收获知识的快乐;付出辛勤的耕耘,才能获得硕果累累。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为之拼搏,总有一天会学有所成的。千万不要终日碌碌无为,将大好时光毁在自己手上,让青春留下太多遗憾。一定要学会珍惜这段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大学时光,积极向上,让自己无悔于大学时代的生活,为自己的校园生活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在人生新起点上实现新飞跃,作为青春的象征。不断鞭策自己勿忘初心,砥砺前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参考文献】

[1] 余翔,周探伟,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策略【J】.《明日风尚》,2018(14):208-208.

[2] 汤锐华,《大学新生活:入学教育“新”六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张敏,论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才智》,2019(3):16.

[4] 余岩波,王文霞,杨棪,倾斜的大学宿舍——大学宿舍何以恶性案件频发【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51-152.

[5] 刘磊,当代大学生攀比心理成因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9):75-76.

[6] 霍勇刚,公益创业——高校大学生公益社团转型发展新路径【N】.《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61-64.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