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对“乡下养老”新型养老模式出现的背景及优势分析

2019-12-26贾若云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城市化基础设施

贾若云

【摘 要】近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的直线上升,城市成为了青壮年劳动力涌入的方向,紧张与高节奏的生活步伐使得城市中的青壮年无暇顾及父母亲的照顾,导致城市老年人生活精神关怀不受重视,经济生活水平下降。而在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家庭养老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人的首选方式。但随之子女繁忙的工作无法顾及家中的老年人,寻找家政服务机构中的服务人员也仅仅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而已。

由于城市养老有其一定的限制性,“跟着保姆到乡下生活”的养老模式开始出现,通过对“城市老人寄养农家”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的产生的社会背景极其优势分析。

【关键词】乡下养老;城市化;多方共赢;基础设施;专业化服务

一、“乡下养老”的社会背景

(一)“银发时代”来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9008万人,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中国老年人口占据世界老年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且增长速度迅速,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比例与增长速度意味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生育观念的转变

一方面,在20世纪70年代时,国家出台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今天大多数80后与90后是独生子女,而在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之下,子女无暇顾及父母的养老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化发展中,人们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生活质量成为影响生育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老年人以往依靠帮儿女带孩子的现象也无法得以实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无法充实。

(三)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中国自1949年到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0.64%提高到54.42%。就业与经济发展作为人口流动趋势的重要原因,人们为寻找更多的机遇与就业机会,往往倾向于去开放、包容、公平与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这种高速发展省会城市。

(四)家庭结构与模式的改变

家庭结构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家庭内人际关系总和生育率与家庭生命周期都是影响家庭结构的重要因素。W.J古德在著作《世界革命与家庭模式》中提出:社会正从传统家庭模式向夫妇式家庭模式变迁。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势也从核心化向空巢化转变,越来越多的家庭趋于小型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老年人期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向往悠闲的田园生活。

二、“乡下养老”的现状

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陕西省秦岭北麓蓝田县汤峪镇东南方向的汤三村作为市级重点扶贫村,村民依靠“乡下养老”来吸引城市老年人的眼球。根据实地调研,汤三村农家乐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西安市区老年人,为了摆脱城市的喧嚣,每年会抽出一两个月的时间村里“养老”。村民们将自己的小楼装饰成老年人青睐的温馨模样,不仅为老年人提供食宿(三餐都与村民共同吃食,共同简单食谱),还为老年人提供麻将桌、电视等基本的娱乐设施。

在南京,这种城市老人“寄养”农家的养老模式很受欢迎。南京江宁区湖熟街道杨家村的“养老示范户”的主人叫童道云,是村里第一个把城里老人接来自家养老的。【2】在探索这一模式中,徐慕社区和江苏省老年医院合作,推广这“养老”模式。同时为了规范村里“养老家”的运行,社区专门规范了 “乡村养老规范化管理手册”,就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规范、收费标准和满意度考核等作了明确规定。【3】

三、“乡下养老”优势与创新点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城市养老,大多数有自理与自助能力的老人更加向往在“乡下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

(一)对城市养老的老人

1.从生活环境层面来看,当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中不仅交通拥堵,生活的快节奏的并不适宜老年群体的生活。混成天然的自然风光与清新的空气对于老年人的身体与心理都有巨大的吸引力。

2.从内心需求来看,“乡下养老”带来了老年人群的心灵释放。城市中大部分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中,其中一部分帮年轻子女带孙子、孙女享受,但也有一部分老人长期与子女分离缺失代际之间的联系,因此倍感孤独。而今随之兴起的“城市老人寄养农村”的养老方式却大大提高了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与心灵需求,实现老年人自身价值,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3.从经济成本中分析,经济的持续发展进步必然带来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而针对城市中以退休工资生活的老年人口却是十分不利的,看病难、看病贵、基本生活费用提升无疑增加了城市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一线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大部分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水平会随之降低,无疑成为了经济中的弱势群体,而在农村养老的花费大大低于城市中的消费水平。

(二)对寄养城市老人的农村机构

1.加大经济收益,不必背井离乡。就业与经济发展作为人口流动趋势的重要原因人们为寻找更多的机遇与就业机会,让许多来自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是“跟着保姆到乡下养老”的养老模式可以带动办理农村寄养机构的积极性,增加机构经济收益,不必随着城市化到城市总奋力打拼,增进了乡土的亲情与人际网络。

2.完成社会使命,实现核心价值。虽然目前农村养老机构刚刚开始起步,服务相对于城市来说并不完善,只是为老年人群体提供了简单的基本生活的条件,但是对于未来这种运作类型必然会呈现多样化,或许为社会服务机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对社会的益處

1.养老模式呈现多样化景象,老年群体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老年群体本就因为自身年龄的局限性缺乏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尤其面对养老更是无计可施。而“城市老人寄养农家”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缓解了社会中养老的一部分压力,使得整个社会发展平衡与均匀化。

2.提升社会幸福度,缓解城市中住房压力。如今老年人占据中国不晓得比例,满足老年人群的生活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度有着巨大的意义。一方面,老年人自得其乐;另一方面,与老年人相关的代际群体也满足现状,“乡下养老”模式增加了老年人养老选择的机会,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改善与不足

1.提升匹配性基础设施建设,匹配老年人生活需求。不论是基本生活设施还是医疗设施,农村远比不上城市中的发达,因此要想发展“乡下养老”这一现代养老模式,基础设施必须与老年人需求向匹配。

2.专业化管理,分年龄阶段提供专业服务。“乡下养老”并不是适于每个年龄段中的老年人,对于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实现农村养老或许更加容易一些,年纪稍大却向在农村生活的老年人必须需要专业化的服务需求的匹配才能生活的更加舒适与便利。例如针对农村服务提供者加强关于老人护理、卫生与营养方面的只是培训,提升养护城市老人的能力和水平。

3.完善农村养老监督机制,使得老年人真正悠然自得。国家政府通过专业的监督机制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的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严惩农村养老的不规范之处,带动农村养老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五、结语

通过对“城市老人寄养农家”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的产生的社会背景极其优势与待改善的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失为一种解决养老问题的积极尝试。

同时,“乡下养老”还需要提升匹配性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与城市间巨大的基础设施与医疗设施建设。因此,政府需要发挥主导性地位呼吁相关各方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从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国的城市化》蔡继明 东方出版社 2019年4月第一版.

【2】城市老人“寄养”农家可尝试2017-04-17 10:40:46  来源:福建日报.

【3】“城市老人寄养农家”是崭新的养老模式,值得尝试和推广!来源:搜狐网.

【4】“城市老人寄养农家”值得探索 2017年04月17日 08:53:38来源:湖南日报..

猜你喜欢

城市化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HU Wantai·TALK about Chongqing City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论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应用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