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研究

2019-12-26黄春田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共治格局

黄春田

【摘 要】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本文围绕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问题,从回顾社会治理格局的历史演进过程入手,在充分认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意义和存在困境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解析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安排布署。

【关键字】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治理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既是对我国社会治理已有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的崭新谋划。

一、社会治理格局的逻辑演进过程

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出这个“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它不是突然提出来的,它是有继承、有坚持还有发展的。

(一)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管理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既是一种经济组织,生产组织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组织方式。与些相适应,我国人口是在单位制下来管理的,单位制为主,居街制为辅。当时中国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组织化,它的好处是,动员组织能力很强。但它的弊端也很明显的:个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受到了压制。

改革开放以后,个人流动的空间增大了,传统的组织模式,单位制,人民公社不再管用了。再加上互联网来了,人民的工作、交流、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为适应这种转型,在十八大之前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为达到既激发社会活力,又维持和谐稳定的目的,我们主要以“社会管理”为主配置制度。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来“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會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十八大以后,我们又逐渐意识到,在社会管理的概念下,“管”的特点和成分比较突出,凸显了从上到下的管控思路,突出了党和政府承担的职责,但也容易忽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所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跟社会管理相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

(三)从社会治理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

到了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更加明确了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共同参与的理念,是希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共建共享。到十九大报告则更加准确地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转变,这并非是文字和概念的变化,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者在实践过程中对社会治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与时俱进。

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特征

1、“共建”是基本要求

“共建”,强调的是共同参与社会建设。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之所以强调共建,主要是源于两点考虑: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是社会建设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二是依靠全体人民共建发展成果。进入现代社会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盘根错节的社会矛盾,社会事务也变得更加复杂,社会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建设。才能构筑起稳固的社会基础,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2、“共治”是主要方式

“共治”,即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核心在共治。当前社会治理之所以强调要有共治思维,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在于,现代社会治理领域出现了多元主体和多元决策中心,像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主体都可以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以不同形式共同行使治理权力。多元主体必须通过沟通、协商、调和、合作的方式,共同治理,解决矛盾纷争,进而达致一致性意见、采取一致性行动。因而,“共治”也就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共同期待,也是优化社会治理多元主体格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的重要方式。

3、“共享”是目标指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让所有参与者都有机会参与治理、分享治理成果、有更多获得感,这既是社会治理共享理念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与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最大区别和最明显优势。今天讲共享,用十九大报告的原话来说,就是,“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概括来说,“共建”强调全民参与主体的合力合资,“共治”强调治理过程、治理方式的合智合作,“共享”强调目标的共益共赢。“共建共治共享”这三个“共”字串联在一起,凸显了在社会治理中各种资源有机整合和同向发力的重大价值。

二、充分认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重要意义

1、这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积极适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必然也会带来上层建筑发展方式的转变,高质量成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核心关注点。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它作为需要强大经济支撑的上层建筑之一,无疑也要面临如何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面对社会领域种种短板,只有通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各种利益和问题反映出来,将各种智慧、资金和资源集合起来,才能使社会治理的各个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很好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也才能保障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真正的实现社会和谐。反过来说,社会治理如果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各种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积极适应。

2、这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治理的深层次问题是利益的平衡,其背后是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我们的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当各个利益群体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权利意识已然觉醒的现实情况下,若想不同群体之间达成利益均衡,则需要在存量资源中进行调配。只有让群众参与到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中来,才有可能让各方达成共识,社会治理才能减少阻力。并且,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所积累的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各种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需要探索对各种利益进行深度整合,创造共赢模式,在各领域推进共建治共享。

3、这是建设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

社会文明水平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价值导向、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它与物质条件、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社会治理等众多影响因素都密切相关。从社会治理这个角度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文明,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方式;反之呢,有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方式,也就会有相应的社会文明与之契合。我们每一个既是社会文明的享有者,也是社会文明的建设者。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需要每个人的参与,需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各方力量参与治理为基础,引导社会民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因此,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也就成为我们建设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

三、当前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面临的主要困境

1、多元参与共治的机制有待完善与规范

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已朝着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格局而努力,但目前为止仍存在短板,这个短板就在于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不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瓶颈说到底,主要原因在于参与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和组织基础不牢固。缺乏法治保障,就无法明确“谁来治理”“怎么治理”“怎么进行多元共治”这些基本问题,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典型经验就难以形成制度化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很多治理风险就难以规避。所以,亟须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和公众充分参与治理的制度和社会环境。

2、多元主体联动机制缺位

当前,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治理主体的共治渠道、共治平台较为有限,多元治理主体仍处于“各自为政”、碎片化的状态。联席会议、组织联建、服务联建等系列联动制度安排尚未建立完善,所以很多情况下,政府以“管理者”自居的现象仍存在,以罚代治、以限代治等现象仍有发生;企业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取得经济效益,在履行社会责任、保持企业信誉等方面缺乏相关的制约机制;社会组织缺乏培育机制,缺少发挥作用的方式和平台;居民个人往往只顾享受便利,而缺乏诚信、文明与自律。所以,很显然,在这种多元主体联动机制缺位的情况下,多元社会主体即便参与社会治理了,多元治理的合力也未能有效发挥。

3、多元主体共享意识薄弱

共享意识的强弱决定了治理水平的高低。社会越文明,共享意识越强,共享的公共产品也就越多。现阶段,我国居民的共享意识尚显不足,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文明共识尚未形成,共享意识不足。所以仍需要政府宣传引导规范、企业加强奖惩、个人提升文明素质等多方努力。同时,共享意识薄弱,还体现在居民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参与社区治理意识不高、行动不足等方面。

除了以上这些困境,当下我国的社会新格局的构建,还面临着专业化人才的挑战、新型社会风险和现代信息技术带给社会治理能力的挑战等等。这些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着力打造健全高效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十九大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部署要求

(一)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1、党委领导:党委是领导核心,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和政治保障作用,这一作用是政府、社会、公众等其他治理主体所无法替代的。在整个社会建设中,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绝不能偏离,要在党的领导下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

2、政府负责:其目的不在于政府包打天下,而是通过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大力培育社会、激发社会活力、形成合力,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目的。

3、社会协同:只有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才能够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社会治理才是相对有效的。

4、公众参与:要更加重视引导、推动广大群众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4、法治保障:社会治理要在法治框架下实现,让矛盾化解,社会纠纷解决,利益维护,有法可依。

(二)方法: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1、社会化:就是多种力量,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动员全体社会成员,激发出强大的社会参与和自主能动力量。事实证明,一个地区社会治理的好坏,与人民群众作用发挥得如何有很大关系。比方说,北京市在社会治理中,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做好治安管控工作,形成“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等群防群治品牌。这些社会化组织确保了首都社会治安和谐稳定,为各地树立了群众工作的样板。

2、法治化:就是规则之治,要坚持以法律和法理为准绳,保障社会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一方面,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利益、处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进程,扎紧制度笼子,提高违法成本,让犯罪分子不敢“踩红线”。

3、智能化:就要构建智能化社会治理平台体系,实现精准、高效、便捷的新型社会治理。近年来,在这方面,很多地方都在依托智能设备和互动平台,积极探索现代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路径。2018年发布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里面就明确要求,围绕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4、专业化:就是要大力培养社会治理专业人才,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各种专业的服务。

(三)内容

1、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建设是一个新领域,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没有一个健全平稳的社会基础,共建共治共享就会如同空中楼阁流于空谈。我们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追求不单包含了物质生活,也包含了一种健康的心态。当下很多冲突、矛盾是由心理问题造成的。因此,消解社会矛盾不能不考虑社会心态基础。我们看,十九大报告已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明确地把社会心态培育、社会心理建设纳入社会治理的策略中。

2、推進平安中国建设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它一直做为社会治理核心的概念推广到现在。所以,十九大报告讲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止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3、加强社会治安防控

十九大提出,“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这一方面提升了社会治安防控的精准度,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保护人民人格权,突显了满足我们更有尊严的美好生活向往需求。

4、推动治理重心下移

十九大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社会治理格局基本确定但难以有效落地的重大问题。而“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突破口就在于心下移到基层社区的管理、服务与资源上,通过加大社区治理的投入,培养高素质的社区建设人才队伍,提升服务水平来夯实国家社会治理的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伟大事业。传统习惯的单打独斗将无法完成这一历史性宏大工程,而只有依靠人民大众的切实普遍参与才能有望达成。让我们在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指引下,奏响“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梦想交响乐。

【参考文献】

[1]侯恩宾.从社会管理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内涵、逻辑及其方式的转换[J].理论导刊.2018(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7-10-28(1)

[3]夏锦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J].江苏社会科学.2018(3)

[4]薛瑞汉.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研究[J].中州学刊. 2018(7)

猜你喜欢

共治格局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做健康共治的全球典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新媒体格局下纸媒如何迎来自己的春天
探索代建制 共治团结闸
食品安全共治 各方需依法确权
实行“一包两进”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