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蹄大田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2019-12-26覃超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栽培技术

覃超

摘 要:马蹄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它享誉了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此,本文将针对马蹄大田高产栽培技术做出分析,总结出关于培育马蹄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马蹄大田;高产栽培;栽培技术;技术要点

马蹄,又名荸荠、水栗、乌芋等,因为其口感清脆、清甜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新鲜马蹄可以直接食用和入药,也可以二次加工为马蹄罐头、马蹄粉等保存质量和销量。正因为马蹄的市场口碑极为良好,其产量、创产值极高,所以在培育马蹄时会采用大田高产栽培技术,使马蹄的质量和销量成为正比关系。本文将主要分析马蹄大田高产的栽培技术,希望促进马蹄栽培技术的良性发展。

一、马蹄大田的育苗繁殖技术分析

1.选择大田。在选择大田时,需要依据马蹄幼苗的生长条件、生长时间、吃土要求、后期管理、后期生长等要素考量,然后再确立合适的土壤进行栽培。培育马蹄大田的土壤应当具有光照性、肥沃性、深度平衡性、易排灌性等特点,可以选择曾经栽种过水稻或其他农作物的田地进行栽种。确立栽种马蹄的田地后,就需要提前对土壤进行整地,整地的时间依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设定,最佳时间应为1~2月之前,实施精细化整地可以能确保马蹄生长的质量。在准备定植之前,先对土壤施下基肥,基肥以生物肥、有机肥最佳,施入基肥的深度定向15~20cm之间。

2.准备秧苗。由于马蹄幼苗过于娇小、柔弱,其生长条件必然受到严苛的限制,因此大田的环境并不适于直接栽种马蹄幼苗,所以在实施大田栽种时必须经过二段移植。首段栽种期间需要在合适的阳光和天气下,给予幼苗适当的养分和水分,保证幼苗可以健康的生长出分蘖。之后将长出分蘖的壮苗批次投入经过整地和施肥的大田里,使其可以顺利地适应大田环境。育苗之前再将大田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在栽种育苗前的20h撒上250 kg/hm 2的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待20h过后再进行马蹄栽培。

3.育苗时间和育苗辦法。马蹄育苗可以是小苗移植,也可以直接拿马蹄(球茎)育苗,一般是马蹄组培苗二代。

小苗移植:培育幼苗的最佳时间为4月上旬~5月中旬,每公顷可以栽种幼苗3000~3500株。育苗分为两段,一段育苗和二段育苗。一段育苗:将马蹄育苗分株,依次放入干净的水中清洗,注意控制力度避免破坏幼苗的营养基,导致幼苗的营养不平衡。之后再轻轻地将幼苗插入田中,插入田地时不宜过深,容易导致根部断裂。随后再依照长度和宽度搭建拱棚、制定农膜和遮阳膜,避免幼苗受到强光和暴雨的伤害。剪裁时膜的长宽尺寸大于拱棚的长宽尺寸,便于把多出的膜深埋地下,阻止蛙虫伤害马蹄幼苗。当遇到盛阳的天气时,及时拉开膜的两侧,防止马蹄苗受热死亡。待幼苗成长了7~10d后,便可拆除拱棚。二段育苗:当幼苗成活了15~20d且高度为10~15cm时,便可将其移植到二段田中继续生长。

马蹄组培苗二代:先将苗圃进行充分消毒,选择土力肥厚,排灌条件良好的水稻田。将秧田分箱开沟插值,组培苗取出充分冲洗,然后依照7cmx7cm的株行距进行移栽,期间要保持移栽苗的遮阳避雨。当小苗长到10天左右后方可去除遮阳网,当苗长到10cm高时,就可进行二段育苗了。

4.肥水管理。马蹄苗喜湿,采用干湿交替法可以促进马蹄的根部生长。在马蹄苗分蘖时,注意控制水深,保持深度在2~3cm,水量不宜过多多则淹没幼苗,水量也不宜过少少则幼苗无法吸水分。之后再依据马蹄苗的生长情况增加水量,水量可控范围在3~4cm。在管理水量期间,同时需要追肥,返青期可酌情施加稀薄的粪水,待二段田中的幼苗生长到10~15d后,便可施于尿素、硫酸钾等复合化肥,施肥的频率可保持在10~15d一次,直至进入炼苗期方停止施肥和灌溉水分。特别要注意的是育苗期间需要防治病害虫侵袭,在期间可喷洒丙环唑、甲基托布津等预防杆枯病、枯萎病等常见的疾病,每亩可制作5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200倍液加75%甲基托布津900倍液的混合液进行喷洒预防,每7天可喷洒一次。

5.培育中需注意的问题。大田高产栽培,意味着需要大量的马蹄幼苗,而幼苗难免会存在先天性不足或变异的情况,所以在选择幼苗时,需要将这部分排除,因为这部分幼苗必然无法适应大田的环境。而且,劣质苗也会影响马蹄田的整体质量和销量,给马蹄田的纯度带去不利影响。因此在二段培育中,工作人员需要仔细排查并剔除劣质苗,劣质苗的普遍特征是叶子呈浅绿色且细小、匍匐茎细小、分株强。

二、马蹄大田的栽植和管理技术分析

1.定植技术。马蹄的定植时间通常在5月下旬~7月上旬之间,具体深度和密度需要依据马蹄苗的生长情况时实规划。在定植之前,首先将马蹄苗周边的泥土小心地拨开,注意不要破坏根茎,然后再整个马蹄苗拿出,待挖掘到一定数量后,再把马蹄苗沾染的泥土清洗干净,最后便可继续定植。马蹄定植的株行距是35~45cm,每亩栽种的数量为2000~4000株,入土的深度为5~10cm,其栽种数量和入土深度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定植早则稀植深插,定植晚则密植浅插。

2.施肥管理。马蹄苗有五个发育时期,第一分蘖期,第二分株期,第三壮苗期,第四结荠期,第五球茎膨大期,不同的发育期施于不同的肥料和剂量,可以保证马蹄苗吸收到稳定的营养,进而茁壮的生长。施分蘖肥,每亩施尿素5~7kg;施分株肥,每亩硫酸钾复合肥20kg;施壮苗肥,每亩硫酸钾复合肥50kg;施壮苗肥,每亩硫酸钾复合肥50kg;施结荠肥,每亩硫酸钾复合肥40kg加上硫酸钾15~20kg;球茎膨大,酌情依据事实环境予以施肥。

3.控水管理。马蹄苗不同的生长周期需要不同的水量,特别是在分蘖期、分株期、壮苗期三个重要的生长周期里保持田地的水分极为重要。在生长初期水位至少是在2~3cm,到生长中期和后期水位要不低于4~8cm。同时在控水的过程中,抑制马蹄苗的旺盛生长,控制不必要的徒长吸收过多的营养。

三、马蹄大田的病虫危害及防治技术分析

1.杆枯病。感染区域和特征:花器、叶鞘、叶状茎。花器:病菌会潜伏在穗颈部,湿度越大霉变越快,被感染的穗颈部会逐渐生出灰白色的霉斑,直至断送花器的营养使其枯黄。叶鞘:感染的初期呈现水渍状的病斑,然后逐渐地扩大直至整片叶鞘都被感染成灰白色,其间还生出了不规则的黑色线条和和黑点[1]。叶状茎:初期感染呈不规则形状的水渍,病体为暗绿色,且茎干变软,内部严重枯萎,并在表体上生出黑色线条和和黑点。

防治措施:在马蹄苗感染初期,可喷洒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未控制病情前5天使用一次,控制了病情后10天使用1次[2]。

2.白粉病。危害:主要在马蹄分蘖盛期常发,且发展十分迅速,危害面积较广。发病时,在病发部位出现一层白粉状霉层,对马蹄的花、茎、叶产生较大损害。主要是因为种植密度较大,透光通风差引起。

防治措施:选择25%的多菌灵以1:250的比例稀释,然后将马蹄苗浸泡在稀释液中24小时。或用40%的久效磷乳油与4.5%的高效氯氰菊酯混合喷洒,没10天左右喷洒一次。化学防治的同时还要注意农业防治,将其中病情严重的马蹄直接清除,然后集中烧毁,对田边的遗留自生苗及时清除,降低发病的几率。

四、结语

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下,要提高马蹄的优产,就需要运用科学且合理的大田高产栽培技术,将马蹄苗的繁殖、栽植技术做好、做细,不断提升马蹄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明. 马蹄大田高产栽培新技术要点[J]. 南方农业, 2016, 10(30):3-4.

[2]曾桂宁. 马蹄大田高产栽培新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6):139-140.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栽培技术
试论数字电视硬盘播出系统的技术要点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