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唐时期中原乐舞服饰造型特征研究

2019-12-26杨书恒

纺织科技进展 2019年12期
关键词:长袖舞姿乐舞

杨书恒,乔 洪

(四川师范大学 服装学院,四川 成都637002)

乐舞作为印度佛教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佛教文化传入中原,在唐代自由、开放的环境氛围下,乐舞艺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时代,思想文化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带来服饰文化的绚烂多彩。透过乐舞文化的缩影,我们可以看到大唐的整体风貌。服饰作为乐舞表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在空间中更好地塑造出表演者形象,传达出更加具有艺术表现力的舞台效果。纵观历史长河,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只是对舞蹈动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而乐舞服饰极少被提及,只有学者沈从文曾简单概述唐代乐舞服饰大致特征,但并未做复原研究,也未提及其风格之分。因此选取唐乐舞中具有中原特色的软舞服饰进行研究,从服饰文化的角度探寻盛世唐风。

1 唐代乐舞的整体特征

唐代乐舞艺术是继先秦、两汉后的第3个高峰期。诗、乐、舞作为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是对传统文化的记载和反映,其中乐舞形象是人意识形态的表现。乐舞除其本身具有的娱乐功能之外,相对于统治阶级而言还具有宣传教化的作用。在西周时期,诗、乐、舞以教化作用三者合一,而在唐代,则是以娱乐、开放的形式相结合。唐诗和唐乐舞的鼎盛是唐文化的反映,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经典造型,可见唐代乐舞艺术之高超。唐乐舞按风格划分为不同种类,如健舞、软舞、马舞、字舞、花舞等,其中以健舞和软舞最为著名[1]。健舞具有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感强、快速多姿的特点,其中以胡旋、剑器、胡腾为代表。软舞具有轻盈飘逸、优美流畅、妩媚柔婉的特点,其中以绿腰、白纻、春莺啭为代表。唐乐舞也可根据表演规模大小划分为不同的部伎。立部伎的演奏追求气势的宏伟,一般演奏人数众多,适合在室外演出并伴以多人舞蹈;坐部伎的演奏追求雅致的享受,细腻优美,一般人数较少,多在室内或庭院演奏并伴以单人或多人舞蹈。唐代乐舞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上汲取外来胡文化,相互融合、创新,达到乐舞创作的历史巅峰。

1.1 唐代软舞服饰风貌

唐代的软舞有别于健舞的遒劲有力,独有的轻盈妙曼、妩媚柔婉构成了其独特的服饰结构。这种舞蹈一般通过舞动衣袖和披帛,以柔美的舞姿传情达义,在唐诗中就有“轻盈舞绿腰,宛如游龙举”的诗句来形容软舞之美。在胡文化广为盛行的唐代,“胡汉”合舞成为普遍风气,然而“软舞”作为传统的汉族舞蹈仍占有一定的位置。轻盈妙曼的软舞是对华夏文化的传承,在唐代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下,传统乐舞得到进一步发展。

1.1.1 唐代软舞服饰俑资料分析

唐代服饰俑以定格的方式,更为直观地记录下唐舞的风采,舞俑不仅仅属于陪葬明器,更饱含着各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及审美观念。它不同于绘画或平面雕刻的舞蹈图像,以立体的形象,展现了唐代舞蹈的发展状况,为我们研究唐代软舞服饰提供了形象的文物资料,因此可以通过服饰俑准确看出唐代软舞服饰造型及搭配形式(表1)。

1.1.2 唐代软舞壁画资料分析

由于中国传统的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使中国人对丧葬规格特别重视,修建了众多陵墓,以寄托身后之事[2]。因此陵墓是对墓主人生活环境的记载,也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和精神信仰。西安大量的唐代墓葬中就以壁画形式对唐乐舞进行了记载。唐韦贵妃墓、执失奉节墓、李寿墓等都绘有软舞形象的舞伎,以更为直观的方式记录下当时的乐舞场景。研究唐墓壁画的学者虽多,但从乐舞服饰文化角度切入的较少[3]。从唐墓壁画中的舞伎服饰出发,列举出具有代表性的乐舞服饰,并分析其服饰特点,为复原参考提供依据(表2)。

表1 唐代乐舞伎常见款式分析

2 唐代软舞服饰衣身造型分类复原

通过服饰俑及壁画的历史资料,可以发现唐代“软舞”服饰较为明显的结构特征。唐宋以后大致往袖舞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下,袖型有所变化。按袖型结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广袖衫为主的造型,一类是以长袖衫为主的造型,唐代还有一种以披帛、长巾代袖而舞的小型软舞[4]。不同的袖型结构在舞蹈中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软舞特殊的舞蹈属性决定了其服饰结构与其他舞蹈种类有所不同,唐乐舞的繁盛带来了舞蹈服饰的丰富多彩。根据唐代乐舞服饰俑、壁画以及对乐舞描绘的相关诗词进行整合,对唐代软舞服饰进行复原,以展示盛唐乐舞的繁荣、鼎盛之貌。

表2 唐代乐舞壁画分类

2.1 唐代软舞广袖造型复原

唐代软舞中较为常见的是广袖衫造型,丰满飘逸的广袖衫展现出唐代袖舞的华贵大气。唐玄宗所宠爱的梅妃擅长跳《惊鸿舞》,并成为一种风尚。唐代诗人刘禹锡、李群玉的诗词中皆记录有广袖之姿,李群玉将广袖多变的形态模仿展翅高飞的鸿雁。陕西长武县郭村唐张臣合墓出土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燕德妃墓的《二女子对舞图》与唐韦贵妃墓《击方馨乐伎图》中的舞女形象都为广袖衫造型。但与唐代常服中广袖衫的穿搭方式又有所不同,壁画中的舞女广袖衫内穿,外罩半臂。周昉《簪花侍女图》中广袖衫外罩,生动地描绘出晚唐广袖衫的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2.1.1 韦贵妃墓服饰复原

唐韦贵妃墓舞伎形象中,舞伎梳双环望仙髻,单膝跪地,拂袖而舞。其内穿白色圆领窄袖小襦,领口有一定的褶量,袖窄且长,便于舞动时飘逸摇曳。红色大袖衫穿于小襦之上,袖口有淡绿色宽缘装饰。在舞伎脚下有红色面料露出,由此产生2种推断。第一种是所穿红色大袖衣为上下一体长袍服结构,第二种为上衣下裳衣制下的襦裙结构。红色大袖衣外罩淡绿色对襟半臂,下穿深色襦裙,襦裙与半臂门襟颜色相呼应,整体色彩显得大气庄重。在复原过程中,将唐代流行纹样局部填充,增强服饰层次感(图1)。

图1 韦贵妃墓舞伎复原效果图

2.1.2 唐燕德妃墓服饰复原

唐燕德妃墓(图2)以及与其时间相仿的李勣墓(图3)中2幅对舞图在舞姿及造型上都有着极大的相似。舞姿上,皆相对而舞,身体前倾,一袖高举,一袖低垂,低头回首侧目,顾盼生姿。造型上,皆上梳望仙髻,内穿白色圆领小襦,胸口有一定褶量,外穿红色交领广袖衫,在肩部、领部及手肘处有装饰设计,系于腰部的白色瓢带,随舞姿摇曳,舞伎下着黑白间色长裙,衣带随姿飞舞,展现出舞姿的优美灵动。略有不同的是李勣墓红色广袖衫置于裙外,燕德妃墓置于裙内,将燕德妃墓舞伎服饰进行复原,见图4。

2.1.3 清商乐服饰复原

清商乐是中原传统乐舞,有着“华夏之声”的称号,有从容优雅、清丽曼妙之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其本是民间俗乐舞,由于统治阶级的喜爱,逐渐以俗代雅转为祭祀中的雅乐,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断发展达到顶峰,隋朝设立清商署以保存和发展,唐代继承了清商乐舞[5]。西安出土的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就是对唐代清商乐舞的再现,女俑着上衣下裳制下的中原服饰,内穿小襦,上穿大袖衫,小襦袖长于外衫,外罩贡领翘肩半臂,下着长裙,腰佩宽腰带,着绣花蔽膝,蔽膝两边饰以三角形飘带,两臂皆有钏镯,是一位表演轻柔、温婉、抒情软舞的私宅乐舞伎形象。按款式将其复原,并辅以唐代纹样填充(图5)。

图2 唐燕德妃墓乐舞图

图3 唐李勣墓乐舞图

图4 唐燕德妃墓舞伎复原效果图

2.2 唐代软舞长袖造型分析

唐代软舞中的长袖舞衣,是通过对衣袖的舞动,来展示舞蹈的轻盈、曼妙,故有“长袖擅舞”之意。唐代著名的软舞《绿腰》、《白纻》皆是通过舞袖,展示腰肢的轻盈柔美,舞蹈柔中带刚,节奏由慢及快,细腰长袖形成独特的艺术美感。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的黄釉彩绘乐舞俑(图6)就是对长袖的运用,展示出唐代宫廷宴舞的场景,中间的2件舞俑舞姿、服装等基本相同。舞伎头梳双髻,穿坦领长袖舞衣,外穿坦领半臂,下着红色褶裥长裙,披帛一端位于左肩,另一端位于右手手肘,身体微微向左倾,一臂上扬一臂下垂,形成舞蹈中的S造型,呈现出女性的妙曼身姿,长袖随姿舞动,形成飘逸、灵动之美。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展现出盛唐时期的婚嫁场面,壁画里的舞姿和彩绘乐舞俑的服饰、舞姿较为相似,乐师围坐一圈,舞伎一身红舞衣,左臂舞袖,右手提下摆,侧身背向观众,舞姿生动(图7)。乐师所执乐器为箫、笙、鼓、拍板等传统乐器,因此推断该女子所舞为《绿腰》。同样的舞姿在《韩熙载夜宴图》中也可见,图中记载了舞伎王屋山舞《绿腰》的场景。舞者娇小、纤细,身着蓝色长袖舞衣,在韩熙载的鼓声中拂袖而舞,展示出绿腰舞的柔美、婀娜。

图5 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

图6 唐代乐舞伎俑

袖舞作为唐代软舞的一大类别,其流行程度在唐人的诗词中皆有所体现,《全唐诗》中大量的诗句记录了唐代软舞的风貌,软舞中轻盈飘逸之意境的塑造,舞蹈服饰中的长袖造型作用不容忽视。在《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中有4位舞伎相对执袖而舞,围成环状。皆右手执袖高举,左手甩袖下垂,舞姿协调统一。舞女着V型长袖舞衣,下穿高腰长裙,舞衣置于裙下,腰线抬高至胸部,拉长人的比例,外置披帛悬挂于手肘处(图8)。舞伎具有典型的袖舞特征,对其一舞伎服饰进行复原,见图9。

图7 莫高窟第445窟嫁娶图

图8 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

图9 宋国河内夫人宋氏出行图中舞伎复原效果图

2.3 唐代巾舞造型分析

唐代软舞中除袖舞外还具有一类小众舞蹈“巾舞”。巾舞作为中原传统舞蹈,在汉代已经出现,汉代出土的画像砖记录了汉代巾舞场景,居中戴冠女子曲腰、执巾而舞(图10),巾舞在唐代得到继承和发展,由执短巾转变为执长巾[6]。巾舞是软舞中的一个小的舞种,相较于广袖衫、长袖衫而言,巾舞则通过独立的“长巾”舞动来展示舞姿,在持巾而舞时,手臂、腰部、腹部相互配合依节奏而动。帮助舞者在肢体表达时突破自身局限性,扩展肢体的表现力,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鲜明。唐代巾舞在敦煌壁画中的展现尤为明显,唐代巾舞的发展对敦煌壁画具有一定影响,执巾而舞的场景在唐代开始出现,大量软舞造型的伎乐执巾而舞(图11)。而在早期并未出现,早期壁画中披帛一般只做装饰。巾袖舞以优美、灵动的艺术形态保留下来,并在当今沿袭和传承,现代舞蹈中的长绸舞就有着巾舞元素的缩影。

图10 汉代乐舞砖

图11 敦煌莫高窟唐158窟伎乐壁画

太原执失奉节墓中舞伎头梳单刀高髻,内穿小襦,外穿坦领半臂,下着间色长裙,腰间饰以绣花宽腰带,手执红色长巾而舞,双臂展开,一高一低,腿部稍弯曲,舞姿幅度较大。舞蹈所用巾具有轻飘的特点,所以舞蹈动作多轻盈柔美、回旋婉转、从容雅缓,颇有“流香动舞巾”之势(图12)。

图12 执失奉节墓舞伎复原效果图

3 唐代软舞造型元素在当代舞蹈服装中的应用状况

唐代软舞服饰的造型元素在当代舞蹈服装中也有所体现。一些影视作品的灵感就来源于唐代软舞造型,《甄嬛传》中所作的惊鸿舞借鉴于唐代的长袖舞,以袖的舞动展现鸿雁高飞之姿;《长安十二时辰》中许合子所作之舞的服饰造型借鉴于唐代清商乐舞;当代大型歌舞剧《天女散花》是梅兰芳先生将传统“巾舞”元素在当代舞蹈上的进一步继承和创新。在执长巾而舞的传统元素之上,创新地形成变换多彩、洒脱飘逸的长绸舞。通过手臂的发力带动长绸的舞动,与身体协调配合,展现出人体形态的婀娜多姿,传达出个人情感,带给人美的享受[7]。当代舞蹈工作者通过对古籍、壁画、舞俑等的复原研究,并对传统戏曲的动作进行分析,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国古典舞,实现传统舞蹈的伟大复兴。当代敦煌研究院推出的大型舞蹈剧就是对敦煌壁画中唐代舞姿造型的再创造,将壁画中的静态造型转换为动态,再现盛唐乐舞的卓越风姿。当代唐乐舞的发展,是对其本体唐代乐舞的回归,将传统元素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探寻出唐乐舞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做出符合时代的转换与发展,使轻盈飘逸的唐代“软舞”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

4 结语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耀眼的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民族的大融合,使唐代成为中国乐舞文化的集大成时代。其中“软舞”作为最具中原色彩的传统舞蹈,在继承前有的舞蹈形式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达到艺术创作的巅峰。唐乐舞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唐乐舞服饰是中国古代服装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唐乐舞的回归属于文化复兴的整体范畴,因此复兴唐乐舞是必然的,符合时代的需求。传统的中原舞蹈讲究韵律之美,动作、神态皆由心生,具有连贯流畅的审美特点,这些审美特征是时至今日中国舞蹈文化的精髓和仍遵循的定理,可见当代唐乐舞的复兴必然推动乐舞服饰的发展。将唐代乐舞中“软舞”服饰进行复原,以小见大,从服饰文化的角度展现唐代乐舞整体风貌。通过对唐代软舞服饰的探究,以期为传统软舞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长袖舞姿乐舞
“非遗”传统舞蹈的当代构建与审美表达——以朝鲜族农乐舞为例
龟兹乐舞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试论我国古代长袖舞蹈的发展历史
梦幻舞姿
舞姿翩跹
First Look
舞姿
周代与汉代长袖舞之异同及两者关系的探究
风中的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