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护定位技术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2019-12-26吴细英
吴细英
景德镇第二人民医院 (江西景德镇 333000)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已被广泛应用于需长期输液、缺乏外周静脉通路的肿瘤化疗患者中,解决了患者输液困难的问题[1]。但PICC置管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常会遇到导管异位、置入过深等问题,导致输液困难,增加患者疼痛感,因此需要通过定位技术来纠正导管位置,提高置管成功率。心电监护定位技术是通过心内连接转换器将右心房或静脉内心电图转为体表心电图或直接应用PICC的导管支撑导丝作为电极,引出PICC置管过程中的腔内心电图,通过监测置管过程中的P波变化来判断导管尖端位置,从而提高头端到位率,确保置管顺利完成[2]。本研究探讨心电监护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景德镇第二人民医院的100例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40~67岁,平均(51.62±2.30)岁;食管癌4例,胃肠癌13例,乳腺癌13例,肺癌20例。观察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41~67岁,平均(51.50±2.34)岁;食管癌5例,胃肠癌14例,乳腺癌13例,肺癌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景德镇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体表心电图正常;恶性肿瘤行周期性输注药物;凝血功能正常;穿刺处皮肤完整;配合度较高。排除标准:心律失常患者;置入除颤器、起搏器患者;存在PICC禁忌证患者;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精神障碍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体外测量长度,测肘窝上方10 cm处臂围,测距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下第3肋间隙;将导管缓慢、匀速送至测量的长度后,固定导管,行X线片检查;如置管位置无误,则进行贴膜、冲管、封管;如位置错误则重新调整置管,并经X线片定位PICC置管。
观察组采用心电监护定位技术:仪器设备包括三向瓣膜式PICC1根、迈瑞监护仪1台(三导联)、电极片3个、简易心电连接转换器1根、IV3000透明敷贴1张、0.9%氯化钠注射液等;置管前,操作者检查设备及手术用品是否齐全,置管前30 min常规消毒,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将心电监护仪置于床旁并连接后,设置为Ⅱ导联,将3个电极贴于左侧胸大肌体表皮肤及双侧锁骨下,常规行PICC置管;当导管距离预测长度还有5 cm左右时连接简易心电连接转换器,将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通过注射器插入已穿刺成功的PICC末端肝素帽中,进针1/3,将转换器的金属鳄鱼夹夹在外露针头的2/3处,连接器另一端电极接心电监护RF导联;一边缓慢持续将0.9%氯化钠注射液注入导管内,一边送管,并注意观察监护仪上P波的变化;当PICC导管尖端位于右心房入口时引发心房内心电图呈现特征性的高尖P波,此时将导管退出2~3 cm,导管尖端即位于上腔静脉下端。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导管头端到位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头端到位标准: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为最佳位置,PICC导管头端到上腔静脉的下1/3段,其他静脉位置均为异位。并发症包括血栓、导管异位、导管堵塞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导管头端到位率比较
观察组导管头端到位率为98%(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4,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PICC置管的最佳位置在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处,将导管头端置于此处可以减少脱管、血栓的发生[3]。但PICC置管时常会发生置入过深、异位等情况。导管置入过深会导致心肌损伤、心律失常;而导管异位会引发疼痛,造成输液困难。体表测量和X线片常被用于观察导管头端位置,但却无法实时监测导管位置变化,且X线片检查还需护士陪同患者去放射科拍摄,不仅增加了治疗费用,还增加了患者的精力、时间成本,降低了护士工作效率。因此,亟须寻求一种更有效的定位技术。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导管头端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心电监护定位技术可以提高PICC置管的头端到位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原因在于,心电监护技术是利用P波在右心房、上腔静脉等不同部位发生特异性变化来精准定位PICC头端位置,不需要进行X线片检查,可一次性完成定位和置管操作,减少了不必要的花费;心电监护定位技术可持续监测波形变化,便于及时调整导管位置,提高置管成功率,避免重复穿刺[4];且心电监护定位技术操作简单、价格经济、无放射性污染,可以减少昏迷、行动不便患者床边摄片或赴放射科摄片的不便之处,节省了患者的时间、精力,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并最大限度保证了患者的安全[5]。当然,心电监护定位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心电监护定位不适用于房颤、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患者,以及安装起搏器等对P波影响严重的患者;清晰稳定的心电图是PICC置管及定位成功的关键,但部分患者起初可能无法获得心电信号,原因在于PICC导丝的直径较细,电极与导丝间的失传导会影响心电信号的获得,需重新调整两者间的连接;心电图监测容易被外界其他医疗机械、静电噪声等干扰,影响准确性,因此在进行心电监护定位时需避免外界干扰,以确保PICC置管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心电监护定位技术可以提高PICC置管的头端到位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