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配合化痰通脉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2019-12-26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进而心肌血液供应减少,发生缺血、缺氧。主要临床特征为胸痛和胸闷,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对病人生命和健康产生威胁[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冠心病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发病人群也趋向年轻化,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冠心病中医证型较多,可虚可实,或虚实夹杂,痰瘀互结是临床最为常见证型,化痰祛瘀法是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中医药治疗的主要原则[3]。耳穴压豆是传统的中医外治手段之一,根据病情选取主穴和辅穴,然后将王不留行籽紧压于穴位之上,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显著,无副作用[4]。本研究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和中药化痰通脉方联合干预,探讨二者联合应用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心内科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8例。治疗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45~73(62.5±10.4)岁;病程(4.5±1.2)年,最短9个月,最长8年;加拿大心脏病学会(CCS)心绞痛分级:Ⅰ级16例,Ⅱ级19例,Ⅲ级23例;合并高血压17例,高脂血症32例,糖尿病5例。对照组,男35例,女23例;年龄47~74(63.1±9.8)岁;病程(4.9±1.3)年,最短11个月,最长9年;CCS心绞痛分级:Ⅰ级19例,Ⅱ级22例,Ⅲ级17例;合并高血压14例,高脂血症30例,糖尿病6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CCS分级、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协议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拟定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西医诊断标准[5];②符合痰瘀互结型的中医辨证标准[6]。主证:胸闷,胸痛;次证:胸脘痞闷,心悸气短,肢体困重,神疲乏力,体胖痰多,嗜睡,纳差;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胖,边有齿痕,苔浊腻,脉濡涩或滑。主证2项或主证1项、次证2项结合舌脉可诊断;③CCS心绞痛分级为Ⅰ~Ⅲ级;④年龄45~75岁;⑤生命体征平稳;⑥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协议书。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其他胸部疾病所致的胸痛;②心绞痛Ⅳ级、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或3级高血压;③心、肝、肾严重器质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神经精神疾病未有效控制;④依从性差,不能按要求完成治疗;⑤同时参加其他临床试验。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休息,低盐、低脂饮食,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83]口服,每次75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0258),10 mg,睡前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苏州爱美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8292),每次12.5 mg,每日2次;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40039),每次20 mg,每日2次;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78),0.1 g,睡前口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给予合理控制血压、血糖。治疗组在西医基础上给予中药化痰通脉方口服,药物组成:陈皮15 g,半夏15 g,薤白10 g,瓜蒌20 g,泽泻10 g,丹参20 g,红花10 g,川芎10 g,牛膝10 g,制大黄6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并配合耳穴压豆治疗,穴位选择心、心血管皮质下、神门、交感、心脏点、胸。将胶布剪成0.5 cm×0.5 cm的方形小片,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胶布中央,乙醇棉球消毒耳穴皮肤,将王不留行籽按压在耳穴上,每日按压5次,每次2 min,以穴位出现热、酸、痛、沉等得气感觉为度。3 d更换1次王不留行籽。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3.1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文献[6]制定痰瘀互结证的评分量表,将各中医证候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主证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次证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各项计分之和作为该病人的中医证候积分。
1.3.2 心电图疗效 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降低的ST段回升>0.05 mV,但未达到正常,或者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25%,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1.3.3 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后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高速离心后分离血清,分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
1.3.4 硝酸甘油停减率情况及随访期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 停药为完全停止硝酸甘油的应用;减量为治疗后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
1.3.5 安全性指标 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测定肝、肾功能和血、尿常规。
2 结 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2.2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脂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TC、LDL-C均降低(P<0.05或P<0.01),HDL-C均升高(P<0.01);治疗组TC、LDL-C低于对照组(P<0.01),HDL-C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比较(±s) mmol/L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2.4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例(%)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6.170,P=0.013
2.5 两组硝酸甘油用药情况和随访期心脏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硝酸甘油停减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治疗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硝酸甘油停减率和随访期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 例(%)
2.6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上腹部不适2例,头晕1例,未予特殊处理,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和血、尿常规检测均无异常。
3 讨 论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病位在心,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人心气不足,帅血无
力,致血流缓慢,而发血瘀;同时病人饮食不节,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常,水液不能运化,久之聚湿成痰;同时,浊气不降,清气不升,致痰瘀互结,阻滞胸中,不通则痛,而发胸痹。故中医治疗应以活血祛瘀、化痰降浊。化痰通脉方为我科在冠心病长期临床治疗中总结出的经验方,由陈皮、半夏、薤白等11味中药组成,其中陈皮可燥湿化痰、健脾益气;半夏可祛痰降逆,恢复脾胃升降、运化功能;瓜蒌涤痰散结宽胸,配伍薤白可温通胸阳,化上焦痰浊;泽泻可利水泄浊,助痰浊清泻;制大黄可荡涤痰浊,并助祛瘀生新;丹参、红花、川芎、牛膝可消癥散结,活血祛瘀;甘草调和诸药,健运脾土。全方配伍可祛痰浊、化瘀血,使阳气升,气血行,胸痹自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瓜蒌可降低血脂、扩张冠状动脉、保护血管内皮、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可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后氧化应激状态[7];牛膝具有调节血压、降低血脂、扩张下肢血管、抗凝血等药理作用[8]。而丹参、泽泻和制大黄均有明显的降血脂功效[9]。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的痰和瘀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存在密切关系,痰瘀互结与现代医学的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异常活化、聚集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10-11]。喻松仁等[12]研究成功制造了“痰浊内阻型”及“痰瘀痹阻型”大鼠模型,抽取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发现这两种证型大鼠均存在着血脂升高、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等病理状态。本研究应用化痰通脉方对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进行干预,发现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表明化痰通脉方应用于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有助于调节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中医证候。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无异常改变,安全性较好。
耳穴压豆是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灵枢·口问篇》记载:“耳者,宗脉之聚也”,表明耳与人体脏腑经络存在密切的联系。耳穴压豆通过对耳郭相关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研究选择穴位为心、心血管皮质下、神门、交感、心脏点、胸,其中心主血脉,可补心阳,益心气,活血祛瘀;心血管皮质下和交感可自主调节神经,滋阴潜阳;神门可治疗心悸、失眠等症;配穴心脏点、胸可改善胸痛症状。王不留行具有活血通络之功效,通过反复的耳穴刺激,可改善心绞痛病人的负性情绪[13],提高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14-15],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本研究应用耳穴压豆配合化痰通脉方治疗稳定型冠心病,可明显增加硝酸甘油的停减率,降低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提高疗效。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纳入病例数较少,耳穴压豆配合化痰通脉方治疗稳定型冠心病的疗效有待于增加样本量,开展多中心临床观察进一步验证,其具体机制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