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民俗文化的推广和再创作

2019-12-26王莉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陕西

王莉娜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民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消长演进,陕西民俗文化面临创新推广的挑战。陕西文化具有原始性,古老性,多样性等特点,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鲜明的特色,新时期下,传统民俗文化存在传播手段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加强陕西民俗文化的推广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陕西民俗文化传承发展需要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创新民俗文化内容形式,创作出符合群众需求与时代特色的民俗文化,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

1 陕西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中华民俗特殊时代,民族中产生发展的,是传统人文精神的象征,民俗文化是当地人民特殊生活方式密切联系的,彰显民族特性的活化石。陕西民俗文化是在陕西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是陕西地区人文精神的重要部分[1]。

西安历史悠久,文化是西安对外交往的突出特点,西安文化遗产丰富,去民俗文化资源富饶,西安受古代帝都文化影响深远,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西安民俗文化体现在关中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如书法,雕塑,手工艺品等,西安建设了大批民俗体验基地,如西安大海子民俗村,乾陵黄土民俗村等,将具有丰富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与民俗产物集中,为人们提供体验西安民俗的场所。

2015年第四批国家非遗名录公布,陕西共有348项入录,包括多个类型的民俗文化,主要有榆林小曲,碗碗腔,汉调二黄,华阴老腔等,表演艺术有陕西秧歌,西安鼓乐等,手工艺术有户县民画,延安剪纸,凤翔彩绘泥塑等,米看苏有蒲城芯子,二曲礼仪,华山庙会等。

民俗文化景观是民俗旅游项目的主体,其表达的精神内涵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陕西关中民俗文化景观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陕西关中民俗文化景观包括民间戏曲,民间工艺与民俗活动,内涵丰富,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陕西黄陵县黄帝陵证明关中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相对平稳的社会变迁使关中人表现出中国人典型的中庸柔和特点,陕西关中将东方民族具有的安居升息价值观广泛传播。关中人同时具有壮怀激烈的一面,自西晋末年到南北朝,西北少数民族大批进入关中,经过千百年的互通婚姻融合,关中原著居民受少数民族英雄,不屈于现实环境社会的挑战,展现出陕西人民粗犷豪放淳朴勤恳的特征[2]。

2 陕西民俗文化的保护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国家充分认识到保护民间文化的重要性,为建设先进文化,原文化部发布《关于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国家非遗保护管理办法》,陕西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布了《关于加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通知》,制定《陕西民间文化工程实施方案》等。

陕西文化系统形成了省市群艺馆,各类博物馆等共同组成的文化工程体系,陕西省供油艺术表演团体111个,群众艺术馆11个,文化厅设置非遗处负责非遗相关事宜,有大批不同专业人士积极进行民间文化调研工作,为实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奠定了组织队伍基础。

3 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

陕西民俗文化是陕西人们生活创造的智慧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俗文化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民间工艺面临失传,很多民俗文化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促使民俗文化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具体表现为民俗文化功能变化,表现形式内容变化[3]。

陕西民俗文化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民俗文化赋予新的内容。如面花制作盛行于关中,用面做成各种面花艺术品,礼馍与严格意义上的食品不同,礼馍赋予文化内涵,过去渭南除平素偶遇婚丧嫁娶主要在纯洁亲朋走动中互馈礼品,花面有通过馈赠建立社会关系的象征意义,花面逐渐走向市场后,建立人际交往关系的象征意义消失,人们互赠面花更多是祝福寓意。

陕西民俗不断注入新的内容,陕西现代节庆活动全部较早,随着陕西经济发展兴趣,陕西不断推出现代节庆,目前陕西有影响力的现代节庆有22个,如西安古文化艺术节,铜川玉华宫冰雪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等。品种多样的新兴旅游节庆丰富了陕西节日民俗,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如情人节等西方习俗传入,为传统民俗增添了色彩,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冲击。

4 陕西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困境

陕西民俗文化是三秦人民数千年在劳动生活中形成创造的产物,记录历史发展轨迹,反映三秦人民精神风貌,陕西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陕西民俗文化贴近人民生活,富有情趣神韵,其价值不亚于秦汉文物价值。陕西民俗文化原根性等特点,证明陕西民俗文化的存在价值。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对形成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具有教化社会的功能。民俗文化对经济推动作用明显,山西民俗文化发展对山西经济加速具有重要作用。陕西拥有丰富古朴的民俗文化,陕西民俗文化传承中面临很大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许多民俗文化急剧消亡,传承保护民俗文化十分迫切[4]。

有关陕西民俗文化的学术研究较少,中国知网上搜索有关西安民俗的文献有159篇,多集中于旅游,民俗文化元素研究,民俗建设保护等。直接研究民俗文化传播等具体问题很少。

传统模式对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比较困难,推广发展民俗文化需要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以网络为载体途径对传播策略进行优化,对陕西民俗文化保护传承需要顺应市场经济进行产业化发展,实现商品价值。创新文化品牌激发文化市场。陕西民俗文化面临消亡危机,必须加大力度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陕西民俗文化保护中存在许多问题,传统民俗文化的推广传承需要立足互联网创新,才能探索出民俗文化发展的可行道路。

5 陕西民俗文化互联网传播现状

近年来,陕西各地政府对民俗文化传播推广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陕西民俗文化网络化效果不明显,互联网上搜索显示陕西民俗文化不全面,内容较少。2016年百度指数资料统计,北京民俗文化评述指数为6145,四合院为1649,同期陕西民俗文化代表华阴老腔为651,互联网知名度最高的华阴老腔百度指数为北京评书的1/10,陕西剪纸文化不计背景民俗文化评述的1/60,陕西民俗文化互联网搜索指数严重偏低。

陕西民俗文化传播推广有限,如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没有独立设置官网,民俗基地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但提供信息有限,通常简介交通指南等,较难以丰富生动的信息吸引游客,西安公园举行民俗庙会受到天气等因素限制,传播范围有限。

有效的传播是传承陕西民俗文化的重要前提,陕西民俗文化传播手段很少采用网络传播,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众群体通过报纸获得民俗表演艺术信息,单从报纸上难以深入了解,没有机会实地调研,传播方式限于受众者关注方式具有偶然性,单向推广不易于人们深入了解,缺乏互联网辅助导致民俗文化传播艰难。

陕西民俗文化使用的网络技术手段落后,利用媒体资源,网络传播途径较少。陕西民俗文化创新性不强,文化传播中网络技术手段落后,缺乏观赏性难以适应消费者需求,陕西民俗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缓慢。陕西民俗文化网络渠道使用未紧跟时代潮流,视频网站,网络自媒体渠道未充分利用,移动端网络使用频繁,社交媒体中没有民俗文化的传播。

现在网络上的陕西民俗文化缺乏创新,在网络上搜索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的产品显示结果结构单一,通常为音视频形式,民俗文化得到社会关注时线上线下全部针对民俗文化宣传,如由于星光大道兴起的陕北民歌,网络上出现各种陕北民歌音视频,很少有陕北民俗特色文化产品,因央视被熟知的华阴老腔在网络上只有演出视频,没有其他相关产品。

6 陕西民俗文化推广策略

民俗文本英译对民俗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西安是国际化历史文化都市,2015年西安旅游局发布年旅游接待统计显示接待海内外游客1.2亿人次,陕西旅游业繁荣发展与旅游文本英译研究有关,西安民俗文化英译研究有限,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没有英文网站,为促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旅游环境长远发展,应大力加强旅游文本英译研究,广泛搜集民俗文化相关文本,查找国外民俗基地,组织相关研究专家学者严格把关,将民俗文化文本英译作为大项目系统规划进行,形成完整的英译文稿,在西安民俗基地中应用,促进外国游客对西安民俗的认识。

现代社会中都市人群是陕西民俗文化推广中的重要因素,民俗始终处于变迁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进,传统民俗随着互联网发展衍生出新的形式,大部分人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有条件经常上网,人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将传统民俗借助互联网媒体衍生出新的网络形式,网络民俗主体构成以都市居民为主,传播优势是速度快,参与方式便捷,民俗内容具有共通性,社会功能具有教育,传承等作用。陕西民俗文化网络传播应结合民俗文化特点,进行传统民俗文化的创新,丰富民俗文化形式内容,吸引更多都市人群传播陕西民俗文化。

要想利用互联网推广民俗文化,必须以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凝聚民俗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便于群众直观理解陕西民俗文化。电商平台是互联网商务载体,通过电商销售陕西特色民俗文化产品,消费者通过购买可了解附带的文化内涵,陕西民俗文化以产品形式可以快速传播推广,通过电商销售文化产品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得到更多的资金资源保护传统民俗文化。

结语:陕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俗村,民俗体验园有很多,民俗艺术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目前陕西民俗文化传播推广力度效果有待强化,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陕西民俗文化推广需要从传播对象,传播途径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加快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推动陕西民俗文化的广泛传播,促进陕西旅游文化发展。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陕西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民俗节
漫画民俗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