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党的群众路线浅议
——新时代民众社会心理剖析
2019-12-26叶丽霞
叶丽霞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惠州 516057)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体现。坚持群众路线,可以保证党群间的血肉联系,确保党的各项工作取得成功。新形势下,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严守党的工作方针和纪律,建立和完善群众路线政策,丰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将为党的群众路线夯实筑牢基础,尽早实现中国梦。
1 新时代社会发展下民众的心理共识
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健康发展,百姓拥有了切实的福利和更好的物质条件。而社会心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们在特定时期的心理发展趋向,反映了个人的综合素养及客观环境的变化,公民的健康社会心态的拥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
1.1 物质获得感提升
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了维护和改善民生,必须抓住人民最直接、最实际的利益,尽力而为,做到最好。”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现代化、科学、民主和人性化的社会政策,提高百姓们的获益感,还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获益感。
1.2 社会认同感增强
国家强大,国际地位提升,社会关怀、社会团结与社会和谐的增进,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工作作用的发挥,帮助很多陷入困境的人民解决困难,发展人民自身能力,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大力推进社会关怀、尊重平等和包容性发展,增强人们对国家、党和社会的认同感。
1.3 百姓话语权增多
自媒体时代,媒体生态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个体向外界传播信息的成本大幅下降,拥有微博号、微信号的人数逐渐增多,新闻自由显著提高,出现了“每个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发帖子,每个人都是记者,每个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的局面。提供更开放、更方便、更自由的发言平台,普通公民拥有广阔的话语空间,“国家新闻工作者”成为常态。
2 新时期提升党的群众组织力的现实困境
第十九次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群众组织力”,这是群众组织力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支撑。所谓群众组织力,是指以人民为中心,为了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党依靠、动员、组织群众力量进行伟大斗争,从而实现伟大的梦想。当前,百姓生活和工作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民众社会心态的变化,党的群众组织力也面临各种困境。
2.1 条件困境
2.1.1 社会经济体制发生转变
社会经济体制发展的三个时期:在实施计划经济,补充市场经济后,逐步向商品经济社会转型,最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转变。政府已经成为经济体制转型和发展中的“看不见的手”,与“有形之手”一起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促进企业、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相互协调。转变过程中,以服务和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失去原有导向,经济利益成为最终的价值追求目标,使群众的社会焦虑、被剥夺感容易出现。
2.1.2 社会经济的交换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转变
社会经济的交换与生产方式发生转变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这是新时代精神的主要来源。目前,社会阶层逐渐从单一阶层向多元阶层过渡与迈进。社会阶层的新转变已步入到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调整与平衡,公众的社会心理期望显著提高,对收入分配、就业机会、晋升机会、住房保障、医疗保险、教育机会等的苛求度也随之提高,进而出现利益需求获得感不强的异化心理。
为确保盾构管片受力对称,避免隧道轴线偏移,则需要在同环布置两个注浆孔,且两孔均匀对称注浆;隧道纵向采取间隔跳孔施工的原则,间隔环数不宜少于2环管片[12],且为避免加固段与非加固段在后期产生过大的差异沉降,建议设置一定范围的过渡段。注浆孔位的布置详见隧道下卧层注浆加固横断面(见图5)和隧道下卧层注浆加固范围(见图6)。同时,每个注浆孔应通过分层、少量、多次的方式从隧道底部向下分层搭接叠加注浆,使隧道沉降在注浆抬升和注浆间隔时间内的固结沉降的交替作用下渐趋稳定,直至两次注浆间隔时间内的沉降量趋于零时,则停止注浆。
2.2 传播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条件的变化,百姓的传统话语环境如报纸、广播或者少数的有线电视等有限的传播媒介受到冲击和挑战,信息传播途径不再简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环境盛行,群众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获取多维信息资源,个体主体性得到加强。同时,自媒体的崛起为群众带来了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新平台,信息格局逐渐被打开,无论是国内信息环境还是国外信息环境都得到了双重开放,不断涌入的外国文化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民对各种话题都很感兴趣,敏感度很高。然而,由于许多评论没有得到客观的分析,加上受众的故意曲解,往往导致错误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给公众带来不良影响,英雄人物的典型话语力量逐渐被削弱。
3 民众心理异化对弘扬与践履党的群众路线的挑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社会形态的进程中,改革发展的成果给人们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伴有一些不稳定的问题心态。民众心理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全面了解民众心理,透彻分析民众心理,及时妥善地修复问题心态,对个人福祉、人民利益、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实现尤为重要。
3.1 社会焦虑蔓延
焦虑是个体对未知事件的不确定性表现出来的恐惧和不安。社会转型期,个体焦虑状态容易蔓延,发展为群体性事件,即产生了蝴蝶效应。比如,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发展与享有,容易使部分家长担心影响到孩子的优势与潜能开发、挖掘,从而导致补课、择校和购买学区房等系列的跟风行为,整个社会的焦虑情绪不断蔓延和增加,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3.2 被剥夺感激增
先富带动后富出现的社会收入差距分化,容易引发一些人的被剥夺感。计划经济时代,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微乎其微。在资源配置形式多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民众的财富差距开始显现。在区域经济中,城乡经济和阶层收入失衡也在加剧。此外,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人们的交际范围更加广泛,这导致一些原本安于贫困的群体“相对剥夺感”不断增强。
3.3 依赖与惰性心态产生
部分贫困群众的进取能力与行为不够,对政策的响应停留在“等、靠、要”,享受着低保、医保、粮食补贴等各种惠民政策。让政府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生活已有最低保障,懒于作长远打算,只是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甚至,人们努力的不是力争上游,而是力争下游,争取怎么才能保住贫困地区称号,如何才能够持续获得援助。
因此,构建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舆论环境尤为迫切,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积极的社会心态,共建党群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行动共同体,画好党群关系同心圆。
4 新时代弘扬与践履党的群众路线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的开幕词中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中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在倾听人民呼声、虚心接受人民监督中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在服务人民中不断完善自己。”所以,群众路线论断、新时代党的群众实践路线有新的机遇。
4.1 暖民心,始终保持新时代党的发展思想
4.2 解民需,继续坚持新时代党的实践工作
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民共享时代发展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并非抽象的纯粹理论,要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环节中。在这个阶段,要实现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就要把党和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结合起来,为人民谋福利,引导群众深入实施“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强化党的政治立场,关注群众,突出群众优势,团结奋斗,实现中国梦。
4.3 汇民意,守正创新新时代党群交流平台
新媒体的出现拓宽了党群沟通的新渠道。习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近年来,一方面,人们通过新媒体充分表达政治意愿和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官员已开始积极利用新媒体与网民交流互动,了解群众感受,了解民意和思想,收集群众意见,凝聚人们的智慧,为决策制定、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有力的科学依据,这促进了党的组织、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加深与优化了党和群众之间在交流和互动中的紧密关系。
5 新时代党关于群众路线的政策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党只能依靠群众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5.1 创新网上群众路线的运用
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应该建立网络权力的宏观框架,指出网络群众路线的发展方向。网络群众路线应切实推进网络化发展进程,应用互联网技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中国民生同频共振,增强人民幸福感、安全感与归属心。对此,“网上群众路线”的提出对网信工作者提出更多的要求与挑战,应探索出共享之路。
在开展“网络走群众路线”的一年间,习总书记提出在新时代党的领导团结下,动员全国各族、各地区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继续努力实现中国梦。有人称网络为“草野”、网民为“草根”,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即网民源于群众,党的路线联系群众。新时代党的网上群众路线,即各级党政领导及机关单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走向人民群众,从网络平台中了解民之所想、民之所愿,积极解决群众的困难,走向人民,做好党的基层工作。再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每一个公民能够在互联网中得到切实的实惠和利益,有必要利用网络信息的新时代,以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目标,将农业现代化提升到网络化、生产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水平。它也是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入实施。
5.2 深化供给侧改革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鉴于此,党中央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2018年两会精神指出: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切实实现多元化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老百姓幸福与否的重要指标。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例如:旅游产品结构不符合广大游客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旅游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完善、自游时代的多元化需求不相适应等。
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台正是对这种旅游发展局面的锁定,为广大人民群众及相关组织机构提供完善的旅游产品供给制度、管理制度、人才供给制度和公共管理服务制度等,走群众路线,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推进餐饮、旅游景点、交通和住宿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进程,建立更加完善的智慧化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从多维度提高旅游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同时推进“旅游+”方式,结合人民群众生活切身相关的工业、农业、手工业、制造业等其他产业之间的高渗透、高融合发展路线,改善民生生活质量。习总书记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建设创新型劳动技能型、知识型劳动力,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落实中国的战略发展目标。
6 新时代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的策略
新时代创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人民群众的价值、权利与利益主体的最大化,必然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6.1 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
22个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城乡社区基层、社会心理机构,以及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合力做好矛盾的调处化解和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建设全覆盖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没有死角。
6.2 掌握关键领域群体的服务管理,做好源头预防工作
建立公众情绪走访调查机制和公众情绪“预防、预警、预控”工作机制,组织开展社会心理服务驻机关、驻乡村、驻社区、驻学校、驻企业、驻单位“六驻”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与心理咨询工作,加强积极“引导”。例如,在重大项目建设等特殊领域做好“一线预防”;对刑释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员群体“立档盯防”;对辍学未成年人、农民工、留守老人和儿童以及性格冷漠孤僻人员等弱势群体,实行“定责走访”。
6.3 加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心理建设,拓展医院心理卫生服务窗口
重大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把握好各个群体的利益和心理需求。做好心理影响评估,注重疏导不公平感,从源头上杜绝冲突产生。心理影响评估的过程,是向人民传导和沟通政策信息、提升公共政策满意度的过程。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降低社会心理矛盾的发生,营造互信互助互动的人际关系和友善友爱的社会氛围。
未来有必要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心理科或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医师,提供心理卫生服务,满足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在各类体检中,将心理健康普查作为常规项目,通过对生理和心理的全面检查评估,全面反映个人的身心健康素养。“正心为治国之道,积极乃发展之源”。唯有心安,才有民安,才有国安。只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改善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情感和行为,才能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7 结语
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继续创新,是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功能的全过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发言权、监督权、评判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发展成果与成就必然要受到人民群众的评判。因此,要把人民群众工作做到实处,想民所想,做民所需,改进党风,走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创新改革之路,化解社会矛盾,强化群众路线思想教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提升党的群众组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