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的前世今生(之八)
2019-12-26刘建农
刘建农
(作者系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编辑)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人们追根溯源,审视自我,翘望未来。一句简单的话语,已然含盖了这一切的努力。于是,人们时不时会引用这句名言,使用多了后,它渐渐褪去华美的哲学外衣,只剩下光膀子的背心短裤,行走于街头巷尾。至此,这句名言就“进化”成了俗语,从笔墨痕迹变成了人们刻骨铭心的思想储备。这似乎就是俗语的形成过程。
那么,这句话又是谁说的呢?出自哪部典籍?为何而说呢?其实,它不诞生于风花雪月的喃呢,也不成就于旧纸堆里的冥思苦想。这句话不是出自哪本书,而是写在画布上,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100多年前的题词,它是一个自杀未遂者的内心独白。这就是俗语的前世今生,也是笔者对俗语感兴趣的源头。对于常用或有歧义的部分俗语,笔者试着重新做了解读,专著近期将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钱财没有什么珍贵的,要把它看得像粪土一般,“仁义道德”才是最为可贵的,“价值千金”。这句俗语是最不能让当代人理解的俗语之一,在金钱代表成功的今天,重读这句俗语,以前的是众多批判之声:多数人认为无钱财,谈何仁义。我个人觉得俗语不精准,这里说的不精准是指这句俗语先“钱财如粪土”—— 无视钱财的价值,后又“仁义值千金”——以“千金” 这个“钱财”单位来褒比仁义,实在有点自相矛盾。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因为《增广贤文》中收录而得以广为流传,尽人皆知。《增广贤文》是个文摘,它只会断章取义地摘一两句。
“钱财如粪土”,语出《晋书·殷浩传》:“官本腐臭,故将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财而梦移。”轻财重义,是当时晋朝名士的处世之道,后来,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种。
这句俗语较早完整出现是在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小说中,《醒世恒言·第十八卷》中有这样一段:“不题众人。且说施复回到家里,浑家问道:‘为甚么去了这大半日?’施复道:‘不要说起,将到家了,因着一件事,覆身转去,担阁了这一回。’浑家道:‘有甚事担阁?’施复将还银之事,说向浑家。浑家道:‘这件事也做得好。自古道:横财不富命穷人。倘然命里没时,得了他反生灾作难,到未可知。’施复道:‘我正为这个缘故,所以还了他去。’当下夫妇二人,不以拾银为喜,反以还银为安。衣冠君子中,多有见利忘义的,不意愚夫愚妇到有这等见识。从来作事要同心,夫唱妻和种德深。万贯钱财如粪土,一分仁义值千金。”
“万贯钱财如粪土,一分仁义值千金”是这句俗语的出处之一,它在小说中是有语境的,正因为有这个故事,并有“自古道:横财不富命穷人。”——这句当时的俗语指引,所以才有“万贯钱财如粪土,一分仁义值千金”的警句。
如果漫无目标地用“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出处乱套,当然会引发歧义。当然,你拾金不昧后,说一句“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大家都会为你鼓掌。
得志猫儿雄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这句俗语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应该算罗贯中的原创或他率先引用的。
诸葛亮出使东吴游说吴蜀联合抗曹之事。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总想找借口杀他。在一次宴会上,周瑜故意对诸葛亮说:“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诗你来对,对的出有赏,对不出以杀头问罪如何?”诸葛亮从容笑到:“军中无戏言,请都督说。”周瑜大喜,开口便道:“有水便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鸡。得志猫儿胜过虎,落坡凤凰不如鸡。”诸葛亮听罢,随口便道:“有木便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周瑜听了大怒,但碍于有言在先,不便发作,便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挑一个丑。” 诸葛亮听了知道这话是在嘲笑自己的夫人黄阿丑长得丑,便立即应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中吴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二娇。”周瑜知道这话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发冲冠,几次都想发作。
剑拔弩张之时,鲁肃在一边和了句:“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斗岂不糟!”诗罢众人一齐喝彩。
现实中“得志猫儿雄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的现象很多,所以,这句俗语能成为落魄者的自嘲语,也成为“小人得志”的代名词。
相似的俗语也有不少。如:“得胜狸猫强似虎,及时鸦鹊便欺雕”,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二十回》:“高(可立)、张(近仁)二统制正是得胜狸猫强似虎,及时鸦鹊便欺雕,统着一千军马,靠城排开。”又如:“得意狐狸强似虎,退毛鸾凤不如鸡”,明代·缺名杂剧《白袍记·第二十四出》:“权把城池让与你,异日与你交战。得意狐狸强似虎,退毛鸾凤不如鸡了。”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骂人嘴里没好话,说出来的话不中听。这句俗语的出处:元代·高文选《遇上皇·第一折》:“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用的是“狗口里吐不出象牙”,后来到近现代才演化成“狗嘴吐不出象牙”。
东晋·葛洪撰《抱朴子》中有:“虎尾不附狸身,象牙不出鼠口。”一句。
这句俗语还有一种用法:“狗口无象牙”。清代·魏子安《花月痕·第十七回》:“小岑道:‘得了,我替你两个预先画出今夜情景罢……’采秋道:‘呸!狗口无象牙,你不怕秽了口。’”
民国·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中有“狗口里那有象牙吐”一条,“《石头记》四二回:‘狗嘴里还有象牙?’《泾谚汇录》:‘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言不善人必无善语也。’今人多云‘狗口里那有象牙吐’。”这段话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言不善人必无善语”,说明这句俗语一诞生,就与语言有关;二是在清末民初时,用法为“狗口里那有象牙吐”。
人类之所以重象牙而轻狗牙,原因有二:一是象少而狗多,牙亦然,物以稀为贵,追逐金钱之利使然;二是象牙大、长,可用作工艺品的雕刻材料,因其量少,即使用做筷子也颇显使用者身份,狗牙则因长期为俗世所不重视,最大的作用不过是把它穿起来当作护身符挂于脖子上罢了。
狗嘴里长不出象牙,是自然规律。而用来骂人,似乎有失偏颇。但这正是这句俗语的巧妙所在,宋元时期,“象牙”一直是动物“口”里最珍贵的,因此象牙代表珍贵,做人要自己看重自己,也就是自己说话讲分寸、讲身份、讲尊严,不可像狗一样随意吠嗥。
嘴硬骨头酥
“嘴硬骨头酥”,形容嘴上说的强硬而内心却很怯弱。在明代已有使用。明代·吾丘瑞杂剧《运甓记·觖望招兵》:“晨起饱餐馍馍,夜来满饮醍醐,从来嘴硬骨头酥,出阵汪汪泪堕。”
这句俗语在吴地虽广为流传,但人们对其所指何物,知者寥寥。“嘴硬骨头酥”,吴地常用此语形容外表强硬而内心怯弱的人,其实它指无人不憎恨的蚊子。
清代·钱德苍刊印的戏曲剧本选集《缀白裘·水浒记·后诱》:“【老旦云】姐姐,我和你多年的老姊妹,把这样心肠待我!【丑云】嘴硬骨头酥。既搭唔姊妹,方才为啥子叫囡儿打我?”
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一》有“嘴硬骨头酥”一条:“此是蚊虫判语。喙如利锥,刺入人肤,长嘘短吸,恣意饱餐血食,吞噬剥肤,酷已甚矣。其嘴之硬,不问可知。将谓此种恶物,必具一副坚硬骨子,熬炼得起,有大过寻常者。岂知被人伸其一指,轻轻一搨,便通体糜烂。噫!酥矣。”
其实,王有光有所不知。蚊子并非都“嘴硬”。雄蚊口器退化,其嘴不硬,无法叮人吸血,只能在草丛中吸些草汁、花蜜。雌蚊的嘴才像钢针一般“硬”,此嘴由六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细针组成,其中既有专门吸血的管道,又有穿刺和割破皮肤、肌肉和血管的刺血针和锯齿刀。雌蚊叮咬人时,这六根细针同时刺破皮肤、肌肉,穿入毛细血管,动作极为敏捷迅速,瞬间就吸饱喝足,皆赖其由这六根细针组成的硬嘴也。雌蚊虽然“嘴硬”,但一经拍打,全身则烂如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