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与化解对策
——基于湖南省31所院校调研结果的分析

2019-12-26李红革匡立波

武陵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校园政治思想

李红革,匡立波

(1.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2.湖南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网民手机上网比例继续攀升”[1]。当代大学生是伴随手机新媒体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生活的校园环境、身处的社会环境、面临的舆论环境无不在“网”中。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基础上,“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以顺应大学生“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的新趋势,不断创新内容、渠道和方式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将心比心、答疑解惑,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接地气、更加鲜活、更有效果”[3]。近三十年来,有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从未中断过,有研究必然性与可行性的,有研究基本教育内容与原则的,有研究教育路径与方法的,有研究模式与规律的,有研究主体与主体间性的,等等。但是,不论是聚焦于理论探讨,还是聚焦于实践探索,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还是在于解决“有效性”问题,特别是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能否科学破解这对矛盾,不单关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发展,更是影响到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一、基于实证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为了进一步弄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新状况,课题组从教育主体的网络素养、学习主体的基本需求、育人介体的基本建设、育人环体的发展变化等四个方面,对湖南省31所高校进行了大型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工作,共回收5 587份大学生问卷、115份省内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问卷、148份省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问卷。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并结合实地考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状况如下。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状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课堂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取得实效的重要举措。湖南省教育工委非常重视网络课程建设,一是开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空间课堂”活动,100位优秀教师建立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个人网络空间;二是连续多年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涌现了一大批制作精良的心理学课件;三是培育了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课程,48名思想政治教师针对5门主干课程创建了近2 000节精品微课。湖南省有45.71%的老师制作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远高于全国12.16%的平均水平。这些网络微课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创新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如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投放到中国大学慕课网后,好评如潮,在线选课人数已达42 973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顺应了年轻人碎片化、泛在式学习的特点,极大提升了新时代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

(二)网络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

为了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育人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湖南省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活动。一是举办了年度主题网络活动,如“续写雷锋日记、传递中华正能量”网络征文、“讲话精神进校园”微宣讲等。二是举办了四届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征集到了1 000多部剧本,600多部微电影作品,通过大湘网在网上展示,点击量累计过1 000万。三是每年开展“校园好声音”大赛,网络海选、人气投票等环节吸引了广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追捧,唱响了校园主旋律。四是公益广告设计大赛网上展播,各高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团体和个人创作了一批真实感人、贴近生活切富有创意的公益广告作品参赛,优秀作品通过网络进行展播,学生网上观赏评论并踊跃投票,大赛激发了他们投身社会主义公益事业的热情,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人文素养,让广大学生感受到了昂扬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调查显示,湖南省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活动的满意度(很满意与比较满意之和)达到了62.46%。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状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一直在更新发展,从校园门户网站、BBS、人人网、QQ、博客、微博、微信到最新的网络直播,大学生都是最早的使用者和传播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湖南省各高校以“教育对象在哪里、工作阵地就延伸到哪里”为工作指引,积极引导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政干部和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以学校门户网为主体,以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QQ空间、易班等自媒体矩阵为核心的立体网络矩阵。如湖南大学开设了200多个辅导员博客、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构建起覆盖全校师生的校园资讯和活动微平台;中南大学团委微信公众平台“中南小团子”系列版块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新媒体“十佳原创内容奖”、全国高校新媒体“最佳人气奖”;湖南师范大学“星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成为首批20个“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之一,“小星”微信在全国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热文排名第二,荣获中国大学生在线十佳校园网络通讯站。调查显示,湖南省大学生对学校官方微信、微博、QQ空间推送的内容满意度为63.29%,整体满意度较高。

(四)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状况

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是指网络新媒体时代出现的由高校共同创造的一种立足于校园生活、承载文化价值的可见产品,是校园文化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的衍生品,包括在线传播的文字、视频、音频、图片、flash、H5等数字文化产品[4]。大学生是校园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如何研发出适合学生需求,富有德育价值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湖南省打造了一大批内容新颖、题材多样的网络精品,如《为祖国而歌》《大学青春纪念册》等校园歌曲,《中国梦·少年声》等微电影,《有一种骄傲叫“我是中国人”》等网文,《雨后》等摄影作品,《善意之念匠心之道》等公益广告,《漫解习近平两会十大金句》等动漫。这些作品中,有爱国主义的弘扬,有校园风采的展示,有社会纪实的深描,它们或具内容的故事性,或有蕴含的深刻性、或有语言的感染性,或有阅读的趣味性,特色鲜明,在校内校外树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

从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的结果来看,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及新媒体融入越来越紧密,在工作内涵与深入程度上,现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以往有非常大的提高,但有效性问题还待进一步解决,特别是供需矛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一)供不满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待提升

一是校园移动网络覆盖率不足。本次5 587份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有1 736人表示学校没有开通移动校园网络,占31.07%。二是校园移动网络信号质量不佳。在开通了移动校园网的学校,仅有21.6%的学生表示校园移动网络能覆盖学校所有教室,只占两成。三是校园移动网络的使用率低。因校园网信号不稳定,56.15%的学生上网不使用校园移动网而是购买校外套餐。可见,高校移动网络建设还有广阔提升空间,在此基础上的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建设和大数据分析还任重而道远。

(二)供不适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信息素养待提高

一是信息化教学基本功不牢。31.43%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表示不会独立制作教学课件;43.33%的教师表示需要别人帮忙下载和剪辑教学视频。二是新媒体的利用水平不高。5587名学生中分别有65.28%、76.95%、73.42%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通思想政治课程的微信公众号、QQ空间和微博。三是教学APP应用能力不强。52.47%的学生反映使用“学习通”等教学APP对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有很大效果,而实际中反映思想政治课“老师一直在用教学APP”的仅占6.52%,反映“老师从来没有使用过”的占比高达64.15%!因教师运用手机教学的能力不强,思想政治课玩手机的学生较多,42.44%的学生表示思想政治课比专业课更容易玩手机。

(三)供不应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链条待完善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重单干,轻协同。各高校都有一批能征善战的网络尖兵,但彼此权属分割、单兵作战,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师欠交流,“易班”等主流思想政治平台缺共享,大思想政治格局没有形成。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重建设,轻维护。从湖南省来看,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名师空间课堂”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微课、慕课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尤其是微课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有部分教师的课程反响较好,但总体来说课程关注度不高,点击量在1~500次的占比42.11%,20 000~100 000次的仅占10.52%,制作过网络课程的老师有47.37%表示没关注过点击量,即近一半教师只顾完成制作任务,不关心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意见,更谈不上对网络课程的宣传推广和后期维护,课程的供应链不完整。

(四)供给缺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土特色待彰显

一是高校对地方文化的网络转化水平不高。例如湖南是“伟人之乡”,湖湘文化中磨血育人的民风传统、忧国忧民的爱国传统、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资源,但高校对这些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的网络作品不多,特色课程和特色活动少,有时代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文化精品缺乏。二是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实地体验不深。受限于教学经费、安全等因素,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和学工活动中大学生成规模前往本地文化胜地体验者不多,大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了解和感受不深刻,VR技术、网络直播、智能语音导游等“网络虚拟实践”还没有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量地方性、本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没有用网络手段激活。

三、化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矛盾的基本对策

(一)完善基础设施,夯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底盘

一是推进校园移动网络提速。目前少部分高校还没有开通校园移动WIFI,大部分高校移动网络信号不稳,要尽快实施移动校园网络全覆盖工程,加快校园网升级改造和质量提升,提升大学生的校园网使用率。二是促使校园移动网络降费。高校可为网络运营商提供适当补贴,促使运营商降低移动网络费用,可以考虑推行校园移动网络免费计划,为高校教师网络教学和和学生线上学习打牢基础。三是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推动校企合作,促使高校与企业在教育技术服务、网络课程开发、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等多方面资源共享。四是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推动高校建立融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心理行为分析于一体的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移动校园网络信号接入分析大学生的学习、上网、交际、消费等行为,在此基础上建立校园事故预警机制和矫正方案,为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精准管理提供抓手。

(二)提升网络素养,锻造高校思想政治队伍

“网络素养”是指主体在使用网络媒介时具有的判断、分析信息价值的能力和有效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5]。在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师的网络素养水平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网络素养,一是强化教师培训协同行动,教育厅、教科院、高校、院系要有系统、有层次、有步骤地实施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程,尤其要有针对性地提升高校学工队伍的专题网站建设、新媒体公众号运营、网络活动策划和网络产品制作能力;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课件制作、视频加工、网络微课建设和教学软件应用水平,充分挖掘手机媒体的教育教学功能,培养出一批又红又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二是改进教师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教学竞赛和微课大赛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信息化工作纳入工作量核算范畴和职称成果统计范畴,激发教师提升信息能力的内生动力,推动新媒体时代师生网上网下同心同向、课内课外同向同行。

(三)立足课程建设,完善内容供给链条

一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投放平台的多元化。比如湖南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规模大,数量多,但投放渠道仍以网站为主,没有覆盖到大学生使用率高的QQ、微信、易班和课程APP中,课程点击量不高,所以网络课程建设一定要重视手机客户端的开发利用,用多样化的“微形式”增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故事性和感染力,投放到多元化的微媒体,学会融媒体、一体式传播态势。二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供给链条的完整性。很多省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投入力度是较大的,但只重视前期申报立项,当作品上传、课题结项后学生的学习反馈和点击量等情况主管部门和主持教师都不再关注,建设和使用两张皮,导致供需脱节,网络课程水平不高。因此要改进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的结项程序,不仅重视课程的前期制作,更要重视后期的宣传推广、维护管理和改进升级工作,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评价倒逼教师提升网络课程建设质量,完善课程供给链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网路课程建设从低水平粗放型到高水准集约型的转变。

(四)深耕易班平台,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

“易班”(E-Class)是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综合性网络社区,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和试验田[6]。要让易班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一是增强受教方的自我发展源动力,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易班网络社团活动、网络课堂学习、网络文化产品开发竞赛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制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是增强施教方的共建协同力。现阶段,相当一部分省份的易班还只是一个学工系统主建的应用平台,要让高校辅导员、任课教师共同参与易班建设和使用,充分挖掘易班平台强大聚合功能,推动校内资源互联互通,形成全校同向同行的“大思想政治”格局。三是增强管理方的资源整合力,作为一个全省仍至全国统一建设的大学生综合性网路互动社区,易班建设要改变高校孤军作战的态势,强化全省“一盘棋”,推动课程资源、文化活动共建共享,将全省优秀的网络课程、网络文化产品投放到易班平台,把易班建设成为融“互联网+思想引领、互联网+生活服务、互联网+教育教学、互联网+文化建设”为一体的师生思想精神家园、网上服务大厅、教育教学平台、时代文化阵地。

(五)创新地方文化,彰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一是推动地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各高校可以在易班平台的教学资源板块建设一个地方文化的网络课程超市,重点介绍地方文化知识、地方文化精神特质、本地名人、本地风俗、本地名胜、地方文化作品等,让大学生较为全面系统了解地方文化;在文化娱乐板块建立地方文化实践教学库,打造“互联网+特色文化”的虚拟实践空间,以“仿真虚拟体验”、“智能语音导游”等新技术让学生足不出户了解本地文化。二是推动地方文化表达的大众化。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开展系列大学生文化活动,通过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微剧、表情包、小游戏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严肃、厚重的传统题材,并通过网站、QQ、微博、微信、抖音等渠道实现互动传播,为本地文化插上互联网翅膀,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彰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韵味和本土特色,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入人心!

猜你喜欢

校园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