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我国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9-12-26马梦思
马梦思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培育具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在现实生活中,对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培育总体情况良好,但仍然存在问题,需要对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对策措施。
一、对我国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背景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发展。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文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比重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象的一大主体,农民应自觉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实践。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扎根基层、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农民问题仍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加强对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地区掉队,是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体现出农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处于重要地位。为此,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富农惠农政策,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体现在覆盖的区域和领域,即农村不仅经济要发展、农民收入要增加,思想也要发展,素质也要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增强。而判断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高低,可以看一个国家是否具有能够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汇聚社会力量的核心价值观念。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发展,根本要靠农民。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引,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凝聚农民群众力量的精神源泉。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促使农民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重要举措。理论一经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先进文化的精髓,对社会其它各项事务具有强大的作用,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增强农民认同、加大培育力度刻不容缓。
(二)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进入攻城拔寨的冲刺期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进入攻城拔寨的冲刺期。精准扶贫是党中央为促进农村精准脱贫而提出的思想。根据贫困地区的独特状况和环境,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扶贫工作有效开展,这是物质文明建设范畴。但在扶贫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现农民自身懈怠、懒惰、不作为现象,单纯依靠外部经济扶持,这样的脱贫是不持久的。精准扶贫要先精神脱贫。要实现农村真正脱贫,要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促进扶贫工作的进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观念,树立锐意进取、埋头苦干、踏实勤奋的作风。实现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农民。农民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使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促进农民的技能和素质提升。
(三)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和发展,冲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和发展,冲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但挑战也很严峻。社会中各种社会思潮比较活跃,一些错误思潮趁机宣传,歪曲事实,抹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混淆人们的视线,这时如果人民的信念不坚定,就会造成价值观混乱,影响人们正确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树立,阻碍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农村意识形态作为中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容易受错误思潮侵蚀的部分。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小农思想、封建迷信思想仍然存在,这就造成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了解,甚至不认同;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也使西方腐朽思想传播速度加快,削弱了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农民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取向,甚至出现部分意识形态领域西化现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和践行是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关键的组成部分,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培育。
(四)农民素质整体较低,有待提高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党和国家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乡村振兴的长久之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农民阶层的特点,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是加大宣传和培育力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农民所接受和认同,真正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农民的作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但在现实农村生活中,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现状不尽如人意。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盲区,部分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清楚、不深入,且难以付诸实际。因此,要通过加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对我国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农民的培育问题,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基层组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培育力度不足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农村尤其是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在农村往往被忽视。基层组织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培育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农民中宣传落实,以及能否得到培育和发展。基层组织是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培育的主体,其作为直接影响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状况。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基层组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培育有所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基层组织在进行社会建设时,多注重当地农村的经济建设,对当地的社会精神文化建设较为忽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不足。部分基层组织尤其是基层干部,没有认识到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与要求,没有认识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也没有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培育。
基层组织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时,宣传形式单一,内容空洞,与农民生活实际相脱节,不能很好的引起农民共鸣。基层组织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缺乏系统、专业的宣传队伍,一些宣传工作者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深入、不全面,加上基础组织的不重视,导致宣传工作者注重表面宣传,忽视了其中的意义价值,往往采用横幅等宣传方式,形式单一,整个宣传工作表现出形式化特征。
(二)各种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较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涌入我国,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较大冲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等的传播与发展,冲击了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尤其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极大削弱了我国社会的凝聚力,造成了人们爱国主义的缺失,它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历史事实,只看到社会消极的一面,极力夸大党在过去所犯的错误,并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严厉批驳,妄图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道路,否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在腐蚀人们的思想,变得一味推崇金钱至上,忽视了道德规范。其中,由于农民群体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往往是受西方思潮影响的一大主体。农民在受西方腐朽思想影响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培育就会表现出不信任、不想学,甚至抵制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一些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够理解、认同
有专家提出新中国的农民可以分为两代,40年代以后的农民可以称为农一代,80年代以后的农民可以称为农二代,两者在受教育程度、工种选择、回乡意愿等具有很大差别。但两者仍然具有一致性,不论是农一代还是农二代,其文化素质在整个国民体系中处于较低位置,其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加上基层组织进行宣传时注重形式,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并将其转化为当地农民熟知的语言,导致部分农民难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我国当前存在的较大城乡差距,导致部分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缺失。现阶段,农一代大多返回农村,农二代逐渐替代了父辈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但他们常常受到城乡差距导致的不公平待遇,如工资待遇低、子女上学难、社会保障低等问题。明显的城乡差距,使部分农民产生了对现实的不满,一些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认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未能得到实效,落到实处。
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社会公共环境。我们虽然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但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仍然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农民群体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且短期无法提高,因此在农村进行科学知识宣传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用有限,且时期较长,尤其是年老的农一代知识极少且较为陈旧,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后往往依赖迷信,很少依靠科学,对宣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了解较少。大部分农村环境相对封闭、落后,人们思想相对较保守,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而长久以来形成的有明显小农特征的舆论环境十分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农民为了融入周围环境,往往学习和遵循周边的舆论环境规则,而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一旦发现其践行与周边环境不相符,部分农民就会抛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公共环境是农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的重要场所,如果没有适合的环境,则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造成极大的冲击。
三、对我国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若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十分必要。针对现阶段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出现的问题,要采取对应措施。
(一)各级政府要加强价值观培育服务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在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处于重要地位,要不断加强政府的重视程度,提高各级政府价值观培育的服务水平。首先,培育基层组织公共权威,加强价值引领。基层组织是直接联系农民群众的主要单位,也是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力量。要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权威,改善与群众的关系,认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政府公信力和引领力。其次,提高农民经济利益切身保障,增强价值认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所增强,也是当前大多数农民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因。但是长期存在的城乡差距,仍然是阻碍农民群体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经济利益,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使农民从内心相信和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价值认同,才能更好促进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培育。最后,挖掘乡村本土公共文化资源,增进价值共识。农民对于长期生活的农村社会和文化更具有依赖性,更容易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民中宣传与培育最好的路径就是要不断挖掘本土文化,找到本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价值共识,利用电视、广播、短信等方式进行宣传,逐渐改变人们的封建落后思想,不断丰富当地文化,促进当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二)营造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社会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舆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败。一种价值观要得到人们的认同,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一种价值观的践行,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积极、开放和进步的社会舆论环境,能使人奋进,引导人们接受科学思想的洗礼,并在社会环境中得以践行;而消极、封闭及落后的社会舆论环境,则会阻碍人们接受科学进步思想,并排斥其践行实践,对人们造成舆论压力。因此,要加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首先,组建核心价值观乡村传播队伍,实现培育持续性。专业、系统的宣传队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农村、落到实处的关键。宣传队伍要对核心价值观有深入、全面的了解,能结合当地具体实际,生动形象的对农民进行核心价值观宣传,增强培育实效。组建专门的宣传队伍,不仅有利于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还能定期灵活的进行宣传培育活动,增强培育的持续性。
其次,建构核心价值观乡村话语体系,提升培育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宣传培育,要注意话语体系的乡村化、生活化,利于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村话语体系,用心进行宣传培育,而非停留在形式宣传、口号宣传,使农民真正理解和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
最后,改善核心价值观乡村传播环境,增强培育有效性。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当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地区尤其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培育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政府要重视精神建设,提倡开放的社会风气,加强与外界的交流联系,促进人们思想进步包容,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环境。
(三)农民要提高综合素质,发挥自身培育主观能动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人民群众提高综合素质,农民是其中一个部分。农民群体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容易造成对党和政府相关的理论政策的不理解,不利于相关理论与政策的推进实施;而部分农民仍然保留着封建残余思想和小农思想,思想素质停滞不前,甚至主观抵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因此,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不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品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受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农民群体中容易出现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现象,部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未能得到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知识才能的发展,也包括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农民要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素质,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提升自身主观能动性。
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自觉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农村、扎根基层的基本途径。一种文化,一种思想只有采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培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全方位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引导农民,如村里的好人好事宣传、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重大节日等。农民群体具有极大的力量,要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动力。
农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大主体,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面对和分析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问题,要采取措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扎根,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