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避暑度假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以利川苏马荡为例
2020-01-08万波,徐婵
万 波,徐 婵
(湖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古往今来,消夏避暑一直是人们夏季出游的重要目的。古代夏季唐玄宗前往华清宫、清代康乾二帝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度假;近代英国传教士李德利前往庐山,美国人李立生登上鸡公山;而现代人夏季再登庐山、鸡公山等地消暑纳凉。实际上,山地避暑度假地自古就有,并以其凉爽的气候吸引无数人心驰神往。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气候资源的独特性,所导致的经营的季节性、产品和功能单一的问题,成为限制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短板。通过研究山地避暑度假地的特征及问题,建构出一般山地避暑度假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山地避暑度假地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山地避暑度假地及其研究综述
山地避暑度假地是以凉爽的气候资源为核心吸引物,以避暑度假为主要功能,通过多种度假设施为游客提供度假产品的山岳型旅游地。我国山地避暑度假地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一是避暑旅游资源评价。蒋烔坪研究我国传统四大避暑度假地的资源特色,认为资源和地理位置是其成功的关键[1]。吕刚、覃建雄等人通过对福州、雅安等地区山地资源分析和评价后认为气候资源是山岳型避暑度假地的核心资源[2,3]。除此之外,张克中根据莫干山气候资源特点提出应大力发展避暑度假的建议[4]。二是避暑旅游产品的开发。董红梅通过对六盘山的研究,提出将乡村建设与避暑度假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模式[5]。刘虹利、郜捷等强调要注重产品开发的空间布局[6,7]。三是避暑度假地发展策略,李灿研究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后,从经营体制、市场营销、旅游产品开发和人才等角度提出未来发展建议[8]。罗燕、李树梅等以贵州山岳地区为例,提出要实施品牌战略、系统规划,促进山地避暑度假地的可持续发展[9,10]。上述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案例研究,如李峥峥对莫干山建设发展的研究[11]、张黎对九宫山转型升级的研究[12]、洪出山对福州鼓岭游客满意的研究等[13]。二是定量分析,如张文强对山西避暑度假条件的研究[14]、吴普构建的避暑旅游指数概念模型[15]、袁扬对山岳型避暑度假地的评价等[16]。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如彭臣[17]、杨蓉[18]等采用ABEB栅格分析、RMP分析法对山地避暑度假地进行了研究。虽然国内对山地避暑度假地研究已经很多,但针对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尤其是对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提炼几乎是空白,这也是导致国内山地避暑度假地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二、山地避暑度假地的特征及问题
山地避暑度假地不同于泰山、黄山等传统的观光型山岳旅游地,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为准确梳理山地避暑度假地特征,通过实地走访庐山、九宫山、苏马荡等著名山地避暑度假地,结合对莫干山、长白山、鸡公山、神农架等国内知名山地避暑度假地的研究,梳理出一般山地避暑度假地的主要特征及问题。
(一)山地避暑度假地的特征
以凉爽气候为主要吸引物。实地调查和走访发现,国内山地避暑度假地夏季平均温度普遍在20℃—25℃之间,是人体最舒适的温度。如庐山夏季平均气温22.6℃左右,比周边的武汉和九江约低15度左右。而作为华中屋脊的神农架夏季平均气温仅20℃左右。通过对上述地区游客的调查访问得知,凉爽的气候是其进入庐山、神农架等山岳型避暑度假地的主要原因。凉爽的气候是形成山地避暑度假地的核心因素。薛刚等人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19]。
以避暑度假为主要功能。凉爽气候带来了大量有避暑需求的游客。但是避暑度假是否是其主要功能?研究发现,虽然长白山、莫干山等地有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但是核心产品仍然是避暑度假。如2018年长白山打出了“清凉一夏”的口号,并围绕“长白山之夏”打造了一系列的避暑度假产品和线路;莫干山的夏季避暑度假产品收益占到整个旅游收入的一半以上。顾名思义,避暑度假是山地避暑度假地的主要功能特征。
夏季是主要经营季节。由于凉爽气候是避暑度假的核心吸引物,度假地旅游产品和线路也以避暑度假为主,受避暑度假行为的季节性影响,山地避暑度假不可避免的存在经营的季节性,夏季是主要的经营季节。以莫干山民宿为例,莫干山民宿夏季的平均价格约1250元左右,仍然供不应求,需要提前几个月预定,其他季节民宿价格约为夏季的一半,入住率却不超过50%。九宫山夏季周末接待量可达2万人,与其他季节一个月接待量相当,季节性差异十分明显。
(二)山地避暑度假地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数十个国内知名山地避暑度假地的旅游产品、游客量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研究,本文发现影响山地避暑度假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十分复杂,既有硬件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也有软件上的管理机制、营销方式问题。但是究其根源,旅游产品不丰富、社区联动不足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力是限制山地避暑度假地发展的主要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山地避暑度假地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品不丰富。上文讲到避暑度假是山地避暑度假地的主要功能,旅游产品开发和线路设计都以避暑为导向。这就导致了旅游产品单一、线路同质化的问题。进入景区的游客目的一致,消费行为特征趋同,从而景区经营的季节性集中,景点人流集中,影响到设施配置、景区管理和服务等一系列问题。这在一些发展初期的度假地表现更为明显。
社区联动较不足。在山地避暑度假地的开发初期,为保证度假品质,大都采取将社区居民外迁的策略,如2002年庐山规划将上万枯岭镇居民下迁就引起了旅游学者的广泛关注。因为社区是旅游发展的必要因素。通过考察发现,不仅是庐山,九宫山、鸡公山、长白山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上的度假地和社区隔离的现象。社区联动的不足,导致度假地中期发展空间有限,发展潜力不足。而莫干山由于在避暑度假发展中,认识到社区的发展潜力,积极联动社区,发展民宿,最终成为国内知名的以民宿为特色的避暑度假地。
生态环境保护不够。生态环境是限制国内成熟山地避暑地度假地发展的主要问题。胡海胜等人对庐山研究证实,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庐山化石能源的消耗致使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重[20]。随着旅游开发的后期游客量的增长,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更大。
三、山地避暑度假地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路径
山地避暑地度假地作为旅游地的一种,在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问题和发展任务。本文借鉴巴特勒的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将不同阶段的旅游地划分为三种类型如表1,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山地避暑度假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如图1。
表1 山地避暑度假地类型划分Tab.1 Type of mountain summer resort
经济效益优先路径:适用于发展型山地避暑度假地,核心思想是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接待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社区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产品转型升级,将单一避暑功能延伸为避霾、避暑、避寒和养生、养老、养颜等多样化度假功能,并结合当地的森林、乡村、中医药等特色资源,推出“健康养生之旅;旅居养老之旅;美容养颜之旅等特色产品。其次是要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核定避暑度假地的最大游客承载量,根据游客量合理的布置基础设施和游客服务设施,增设临时服务设施,满足高峰期游客需求,减少设施浪费。
社会效益优先路径:适用于稳定型山地避暑度假地,核心是要通过社区联动,拓展景区的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潜力。首先要建立健全社区参与决策制度,让社区参度假地发展决策及其执行的全过程。其次要吸纳社区居民参与度假地的建设,鼓励社区居民通过开发民宿、农家乐等,丰富度假地产品业态;通过挖掘特色美食、民风民俗、节事节庆等,提供多样化的避暑度假体验。还可以通过入股分红等方式,鼓励社区居民的将资金、土地、房屋等入股参与景区的建设,共享度假地建设福利。
生态效益优先路径:适用于成熟型山地避暑度假地。通过对生态环境设施、管理体制机制的优化提升,提高环境承载量,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建立健全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通过制度约束景区的资源开发方式及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基础设施,如垃圾桶、厕所等环卫设施、温馨提示牌、安全警示牌等标识标牌的建设约束游客行为,在游客游览度假过程中不断提示游客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智慧景区建设,实时监测各个景区景点的游客量并及时发布,引导游客合理安排度假时间和线路,防止游客大量涌入对资源和环境带来毁灭性破坏。
图1 山地避暑度假地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Fig.1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mountain summer resort
山地避暑度假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需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同合作。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突出问题不同,适用不同的发展路径,但是这些路径并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以发展型的山地避暑度假地为例,虽然其核心问题是提高经济效益,仍然兼顾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只是经济效益处于优先地位。山地避暑度假地要想转型升级,必然要重点突出,全面提升,单以一方面的提高显然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苏马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苏马荡发展困局
苏马荡位于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是国家AAAA级景区。苏马荡气候宜人,夏季平均气温18℃左右,月平均气温22℃,度假地年平均综合舒适期为153天;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20000-50000个/cm3,是一处难得的山地避暑度假胜地。然而,随着苏马荡旅游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首先季节性问题突出,每年五一到十一之间,约有二三十万人涌入小镇,停车难、用水难等问题严重;其次,度假设施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缺少高品质的度假产品;管理服务水平也急需提升,度假地缺少质量管理标准,服务设施维护不善、浪费严重,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二)苏马荡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针对苏马荡的现状及暴露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判断苏马荡仍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期,属于发展型的山地避暑度假地。因此,苏马荡应该沿着经济效益优先路径,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抓手,通过丰富产品体系、完善服务设施、提高管理水平来提升经济效益,从而带动社区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丰富度假产品体系。将原有单一避暑产品拓展到康养度假、避暑度假、山地运动、商务会议等多样化产品体系。利用度假区丰富的森林资源,新建康养医疗中心,发展康养度假产品;利用自然山地气候和现有度假设施发展避暑度假产品;利用齐岳山、峡谷、丘陵等多种地形场景,建设户外运动基地,开发运动健康度假产品;通过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开展商务会议度假;同时辅助开发生态观光、主题娱乐、文化体验等产品;拓展经营时间,满足游客不同时间不同需求,解决季节性问题。
完善服务设施体系。住宿设施方面,对现有的酒店、民宿提档升级。度假酒店要结合亲子、老人等不同的度假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民宿要融入文化元素,打造蔬果、花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多主题民宿产品;同时新建一批帐篷酒店、悬崖酒店、集装箱酒店、木屋、树屋,丰富住宿产品业态。餐饮方面,结合当地特产开发一批特色菜品和特色餐饮方式,形成独特的餐饮文化符号。娱乐方面要针对不同游客需求,开发高尔夫、山地运动、垂钓、主题演艺、节事节庆、采摘、露营等活动。
提高管理水平。要加强智慧景区建设,推进景区景点、服务设施的通信基础设施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通讯、交通、景区等机构的数据链接与共享,建立假日及高峰期旅游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实现对景区、住宿、道路等旅游信息的实时监测,定时发布游客容量和舒适度指数;推出手机应用程序(APP)智慧导游、电子讲解等智慧服务,提升智慧旅游管理水平,降低游客过于集中对景区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促进资源环境保护。不断完善景区资源环境保护的制度,建立《景区游览环境管理制度》、《景区重点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等制度,通过制度体制约束景区的开发和建设,确保旅游开发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断完善景区的环境保护和卫生服务设施,确保环境保护的标识标牌、垃圾桶、转运车等环境卫生设施完善有效,引导游客树立良好的游览度假行为,在旅游活动中贯彻环保理念,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山地避暑度假地相关研究的综述及其特征的分析,提出制约山地避暑度假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品不丰富、社区联动不足、生态环境保护不够等突出问题,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经济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优先和生态效益优先等3条山地避暑度假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同时强调三条发展路径并非孤立作用,而是根据山地避暑度假地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同,选择相应的发展方式,解决核心问题,兼顾其它方面。
然而,在构建山地避暑度假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虽然考虑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独特性,但是不同的区位特征、游客行为及度假地管理水平是否会影响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应用尚未得到证实。同时,苏马荡发展时间较短,作为案例地难以验证三条路径的适用性。限于作者水平及山地避暑度假区这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显然难以解决上述所有问题,仍需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