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培养的趋势与途径
2019-12-26赵玉珍
赵玉珍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0)
“科研兴校”是“科教兴国”战略对中小学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教育创新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教师的学术水平是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关键,完善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培养,可以使教师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提高,增强其学术研究的能力。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培养是使中小学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通过中小学学术规范培养,中小学教师可以更加有效的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中遇见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工作,使教学对学生知识的学习发挥重要的作用。
1 学术规范的相关概念
学术规范是通过社会评价方式实现的一种对学术研究中具体的规则的制定,它通过学术规范机制来强制约束在学术研究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学术道德修养是个人学术品德、品格和品质上的体现,通过自身形成的道德修养来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无论学术规范的强制程度如何,学术道德的固有的自律性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顾海良,2005)
王和平先生认为对理论层面上没有对学术规范体系和学术规范建设内容认识全面,会造成学术规范建设思路不清晰、路径不清晰。[2](王和平,2009)张积玉先生认为学术规范是学术界认可的一些行为准则,逐渐形成于人们的学术实践活动。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学术规范分为两个层次:基础性和学科性。基础性学术规范包括是所有学科共同的规则,它包括学术道德规范、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写作规范和学术评价规范这四个方面的内容。[3](张积玉,2001)杨玉圣在其《学术规范导论》一书中明确指出学术规范的基本准则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学术道德规范、学术引用规范、学术注视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这六个方面[4](杨玉圣,张保生,2004)。以上的解释并不相同,但是学术规范的内容是一致的,他们都涵盖了学术研究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
2 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培养的发展趋势
2.1 学术规范培养以学术道德规范培养为核心
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工作者在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应该具备的知识,它是对学术工作者提出的要求。[3](张积玉,2001)国内外的学术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通过道德自律进行学术研究,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是他们学术道德沦丧的表现。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培养要以学术道德规范培养为重点,在学术研究中遵守社会公德,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坚持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自学术规范建立以来,教育部始终坚持不断提升对中小学教师的学术素养。新时代下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学术规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术道德规范,用学术道德来检测自身的学术行为。因此,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培养以学术道德规范培养为核心,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自身学术道德水平。
2.2 学术规范培养以可操作性规范培养为重点
目前在中国出版的学术规范文件致力于指导学者的学术行为,使学者在其指导下正确明确哪些方面可以做,而对于可操作性问题,即如何做,还是比较笼统模糊。从教育部的精神和学术规范的内容来看,目前,中国学术规范的建立重点是消除学术造假、抄袭和剽窃的学术氛围,端正学术研究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
可操作性意味着学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学术规范来指导自己行为。杨玉圣总结了三种学术研究:除现有成果之外,还取得了新成果;对现有成果提出了质疑,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发现或纠正现有成果中的错误,对现有成果进行深化[4](杨玉圣,张保生,2004)作为中小学教师,要把自身学术规范的培养放在可操作性规范培养上,学习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不足,需要整体的可操作性规范进行指导,指导教师进行学术研究,把自己实际工作与理论结合进行研究,这样的学术研究是有意义而有价值的。
2.3 学术规范培养以学术规范教育为支撑
学术规范教育是关于如何诚实的研究问题,为教师提供指导,以便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交流和创新,为未来的研究活动建立正确的认识和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习惯奠定基础。对于研究的问题要学习它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认真做好学术研究,实现自身的自律性。
学术规范教育是学术启蒙教育的关键,学术启蒙就是将初涉学术的研究者领入学术的大门。在探索的目标,基本规则与方法方面进行教导,通过学术启蒙教育,教师将对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过程,特点,规则和要求等方面有更全面的理解,了解在学术研究中应具有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其学术意识与学术素养。[5](朱缨,2014)学术规范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加强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教育势在必行,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培养以学术规范教育为支撑,以学术规范教育使教师进行系统化学习,进行学术研究。
3 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培养的主要途径
3.1 组织学习学术规范政策
学术规范的讨论至学术规范建立至今已有20多年,学术规范的建立体系逐渐完善,但中小学教师对学术规范的要求仍然比较薄弱。[6](刘婧,2012)中小学校对于学术规范政策未加以重视,在学术规范教育方面地投入不足。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是学科不断发展对学者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中小学教师提高道德水平的内在要求。中小学教师作为教学实际工作者,他们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理应是时代的道德楷模,代表着整个时代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中小学教师普遍学术水平不高,缺乏系统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这需要重点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使中小学的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3.2 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学术评价是对中小学老师自身学术水平最好的检测,通过建立学术评价体系,可以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激发他们自身的潜力。实施更全面的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和更加合理的科研评价方法,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严谨性的重要环节。中小学教师的学术评价,需要将学术道德建设、学术氛围建设和评价机制与学术质量相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学术评价实行学术奖惩制度,突出学科体系,实施规范有效的群众监督机制。在人才选拔、职业晋升、和中小学教师评价工作中,有必提高学术道德的比例。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双把关。改革评估对中小学教师成绩的方法,鼓励中小学教师具有严谨的学术导向,改革科研绩效评估体系。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资金分配制度,正确指导教研人员的学术行为。完善中小学教师科研项目一系列的进展流程,保证科研管理的公开和透明。[7](唐启和,王磊,刘春霞,2015)
3.3 完善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制度体系
学术规范制度体系是中小学进行学术研究的制度保障,有着整套的制度体系,更有利于学术研究。为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应从三个方面改善于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首先,要根据不同中小学教师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完善和修订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制度,同时根据中小学教师不同的教学等级,应分别制定中小学教师制度,并准备不同学科的学术规范细则和典型案例供教师学习;二是,鼓励中小学教师发表原创性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建立更合理的中小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体系,使中小学教师对课题研究更加注重研究质量;第三,要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宣传教育,使中小学教师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被有意识的内化到他们自己的科学活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中。此外,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公平公正的组织机构,发挥学术委员会、学术道德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形成对中小学教师学术研究的过程性评价,让监督贯彻整个过程,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3.4 大力弘扬创新文化
中小学教师这样的整体队伍学术研究水平不足,没有扎实系统地理论学习,要把自己的工作实践运用理论的方式进行研究,面临很大的困难,但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需要进行职称评定来代表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需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促使中小学教师在自身教学工作中和学术研究中具有创新性,提高学术素养。在学术研究时要本着诚实守信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可以彼此共享学术资源,发展学术研究。中小学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总结到的是教育最新发现,通过那些身处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的学术研究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教育中遇见的问题,中小学教师的创新是关键,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实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创新,实现学术研究创新发现。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的培养更加重视,中小学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他们的研究来指导政策的制定,教育的改革,所以教师的学术水平影响着以后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加大力度,各方面进行有效的配合,就会实现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学术规范得到更好的培养与发展。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的培养可以促使中小学教师实现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因此,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培养,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进而建设成一流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