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式学习”在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2019-12-26吴施琦
吴施琦
(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广东佛山 528000)
随着当下博物馆对教育功能的重视,博物馆工作开始从过去的以展品为中心转为以观众为中心,国内各馆都开展了众多公共教育的新尝试。与此同时,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们开始将一些更为开放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引入到博物馆的教育工作当中。
1 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公共教育
随着博物馆教育功能日益受到业界的重视,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公共教育要求教育人员必须从观众的需求出发,以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博物馆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马斯洛提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对食物、水和温暖的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尊重),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通过发挥潜能和创造力以获得满足感)。通过了解观众的需求与学习动机,能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的开展。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以观众为中心,考虑该场馆能够满足观众的什么需求,如何才能给观众带来舒适感,使其获得归属感,从而让他们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并以此促进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建立长期的联系。
2 儿童群体是博物馆公共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
博物馆的公众教育是面向全体观众的,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习方式或者不同兴趣爱好的观众,其教育空间的设计及教育活动的策划必须区分规划,才能达到“因人施教”、“空间尽其用”的目的。而在众多的观众群体当中,儿童群体是最值得关注的部分。儿童代表着未来,是每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希望。博物馆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博物馆也逐步意识到在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方面,自身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为此,博物馆应积极为儿童观众提供培养观察、探索和反思能力的学习场所和机会,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经验。
3 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方式及内容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开放式的提问为起点,通过对话引导儿童去观察和探索从而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各种学科的学习体验当中,促进儿童对事物、概念和体验的理解。不同教育机构的工作者乃至家长本身,作为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应该掌握如何巧妙地提出开放式问题的方法,即通过层层深入地提问,帮助孩子一步步地拆分想法及问题,从而打开思路,获得新的理解。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孩子进行观察、研究,开展实验,收集数据,再通过反思及反复实践,最后总结出知识经验。在这一过程的每个环节中,作为教育人员都应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在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工作实践中,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博物馆在面向儿童群体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工作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显得尤为必要。
4 “探究式学习”在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随着各种教育理念及活动方式的输入,如今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形式丰富,除了常规的讲解,众多博物馆都开发有特色讲解、体验项目、进校园课程、网络资源等等。过去的教育方式多以基于展品、围绕展品、突出展品为内容展开策划,而如今,则更多地考虑如何让观众通过自我探索的学习过程,围绕展品展开观察、提问、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去体验学习。
基于这一需求的凸显,下文将从讲解、专题教育活动、馆校合作、网络资源、儿童探索区这几方面,分别探讨“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儿童教育的各项工作中的实践运用。
4.1 在日常讲解的基础上,面向儿童观众开发“探究式学习”特色讲解
常规讲解更偏向于一种单向的传播,不一定能根据不同观众的具体实际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多样化的讲解服务,提供适应不同年龄层的讲解内容,从语言表达及内容筛选上进行区分,但这一形式仍然未能改变灌输式的传授方式。
“探究式学习”特色讲解,是基于观众尤其是儿童群体自主探索学习的需求,以分组、分专题的形式展开,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群体,分别以0-3岁、4-7岁、8-12岁及12-18岁为年龄段的区分,开展与其认知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不同主题的探究式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讲解员不是知识的直接输出者,而是问题的制造者,讲解员要将讲解词的内容转化为一道道的开放式问题,引导儿童一起将展陈内容进行逐层剖析,让儿童在自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对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4.2 “探究式学习”在专题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专题教育活动丰富多样,是展览的有效延伸。专题教育活动的形式除了上述的讲解以外,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坊、阅读会、寻宝探秘等等。无论是开展哪一类活动,都可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提高儿童主动探索的体验。例如,在展览延伸的手工作坊中,教育人员可以通过类似上述的“探索式学习”特色讲解的方式先引导儿童观众了解展览的内容,再结合手工体验完成整个操作。由于手工作坊本来就以儿童的亲手制作体验为主要形式,因此,儿童“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更能自然地贯穿活动的全过程。
4.3 利用馆校合作,将博物馆“探究式学习”带进校园
博物馆组织教育活动不仅限于博物馆的场馆内,还能拓展到社区,以及专门面对儿童群体的学校机构。博物馆作为一个非正式学习的场所,对于儿童来说是学校课堂的有效补充。开展馆校合作,使学校课堂的正式学习与博物馆的非正式学习相结合,让在校学生更多机会接触到博物馆的知识和理念。学校和博物馆是双向共赢的关系,博物馆可为学校师生群体制定专门的到馆参观路线,以“探究式学习”的特色讲解带领学生在博物馆场馆内进行专题研学;或是博物馆与学校一起共同开发以博物馆展览及区域文化研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课题进校园等等,共同为学生营造更多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
4.4 利用网络共享资源,普及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移动通讯、云储存等技术越发成熟,大量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互联进行共享,让公众能够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更高效、便捷地获得知识。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公众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充分地利用起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互联网+博物馆”为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博物馆可以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相关的图文资料、音频视频。同样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普及亦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有效地向儿童观众及亲子家庭进行推广。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可尝试将一些针对博物馆的展览专题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纸或课程内容在互联网平台中共享,让学校老师、家长、校外教育工作者等相关人群通过资料的下载以及使用,以博物馆教育“志愿者”的身份带领儿童来到博物馆,亲自引导他们在博物馆展开体验、讨论、思考、总结等一系列的探索学习。
4.5 开发具有不同感官体验的儿童探索区域
随着博物馆工作者对于服务儿童或亲子家庭意识的增强,以及对于展览及公众教育方法的改变,儿童参观博物馆的体验从过去的被动参观,逐渐演变为主动参与和学习。于此同时,“感官体验是学习的核心”的观点推动了博物馆的教育实践向着为儿童专门创建探索空间的新尝试。除了专业儿童博物馆的建立,一些综合性博物馆亦开始注重专为儿童群体开设互动体验区、儿童专题展或专门的儿童探索中心。
博物馆探索空间的建立必须从儿童的兴趣与需求出发,从空间的划分、展陈的布局及体验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展品陈列方式,加入多种形式的感官体验——包括除了视觉以外的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方面的体验形式的开发,为儿童提供一种更符合他们学习方式的探索空间,更为家长提供一个可以帮助儿童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实践平台。
儿童探索世界是通过各种感官体验来获取经验,在与环境互动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建构对事物的概念。与此同时,儿童通过各种关联想象,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及延伸,从而促进他们的创造。这一探索、体验、建立概念、想象、创造的整个过程,便是儿童探究学习、建构知识的过程。其中,为观众提供可触摸的展品是最好的方式之一,鼓励儿童通过自由的触摸,甚至以闻味道、听声音、作比较等方式进行观察、提问,以此进一步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兴趣。
5 结论
在对“探索式学习”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将其广泛渗透到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工作之中,是提升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因其能从儿童的特点出发,从根本上帮助儿童掌握在博物馆参观、学习的技巧,更好地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因此,作为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也应通过长期的思考、实践、总结,不断地深化“探索式学习”的教育实践,提供更优质的博物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