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中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研究
2019-12-26王桂梅
王桂梅
(大安市安广镇第三小学,吉林大安 131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中国的现代文化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它主要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所谓的中国文化热潮,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国内的各种国学课堂,包括电视媒体的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百家讲坛等等),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也不乏对人生、真理的孜孜探索,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理应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的作用在于熏陶,它与科学知识对人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科学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工具性,而文化更注重的是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对世界的情感体验,它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具体到个体来说,最深刻的记忆往往是孩童时代,所以从小学开始就加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容易让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命记忆中,从而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古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古诗词的学习,无疑是一种方便有效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
1 小学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
本文以人教版,沪教版,苏教版等小学语文教材为考察对象,总结小学古诗词中出现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要素。
1.1 自然风光
单纯写景的文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古诗词也不例外,各种自然风光的描写都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是有的明显,有的隐晦,需要我们用心体味。古诗词的魅力不正是在体味上得来的吗?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每一句都是对自然的描写,桂花、春山、月亮、山鸟、春涧,诗人之所以能把这些自然景色描写得如此静谧优美,正是因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闲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热爱大自然不也正是当下人们的口号吗?当我们离开喧嚣的城市,游山玩水之际,热闹之余,念及王维的《鸟鸣涧》,不也是一种情感上的升华吗?所以古诗词的自然山水已不是单纯的自然,它已经被赋予了中国文人独特的文化气质。
1.2 亲情、友情和离情
小学教材古诗词中有很多是反映亲情和友情的。亲情和友情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人们的共同情感。我们之所以说古诗词中的亲情和友情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因为离情。中国文人大多有怀才不遇之叹,他们在仕途上浮浮沉沉,或遭贬低,长途赴任;或游历山川,故作洒脱;或戍边从军,满腔热血。他们不得不与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分离,并且古代的交通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发达便利,今日一别,不知何年再会。所以反应在诗文中就特别动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反映离情的作品有《草》(白居易),《游子吟》(孟郊),《静夜思》(李白),《泊船瓜舟》(王安石),《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见渭水思秦川》(岑参)等等,可以说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
1.3 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诗人们在对自然和人生的审美体验中,往往会生发出许多哲理性的诗句,这些哲理性的诗句反映了诗人们对人生的态度、对社会的认识,体现了诗人们的生命智慧。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整首诗对自热景色并没有细致的描写,前两句以平淡的语气点出了庐山的客观状态,不掺杂任何思想感情,此诗妙就妙爱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句一出,整首诗的格局立马就提升了,可谓平中出奇。所谓当局者迷,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又比如罗隐的《蜂》,最后两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的遭遇在这首诗词中找到共鸣,痛切之处,非一般俗话可比。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像这种反映人生哲理的诗句还有很多。
1.4 家国情怀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文化久远,对祖国的热爱是我们最崇高的品质。古代的诗人们大都抱着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伟大志向难以得到伸展,故发而为诗。这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在边塞诗中有非常集中的体现。如《凉州词》(王翰),《塞下曲》(卢纶),《从军行》(王昌龄),除了边塞诗,其它如《示儿》(陆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2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小学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落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相关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也做过相关的调研,可以说,现实情况不乐观。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高,教学方法不当
从总体上来看,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与高校教师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在传统文化素养上有所欠缺。并且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也不够重视。首先,古诗词在考试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其次,对古诗词考试的重点是默写和字词的解释,由于考试中很少涉及对传统文化的考察,教师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在传统文化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在教学方法上不注重创新只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方法,老师没有积极性,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必然不会很高。总结下来,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2)传统文化素养不高。(3)教学方法不当。(4)对学生的考察评价多集中在字义和默写上,评价标准单一。
2.1.2 学生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应试教育的压力不只反映在学校和教师层面,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繁重的课外作业以及各种课外班挤压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背诵古诗词,解释诗词字义,从而忽略了古诗词的鉴赏和审美,剥离了古诗词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古诗词便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们毫无兴趣。
2.2 对策研究
2.2.1 教师要加强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重视,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特意强调要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熏陶和感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对了对诗词的大意和字词的讲解之外,要特别注意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挖掘,要十分注意用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熏陶学生,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领悟古诗词中的自然风光和人生态度和人生哲理。作为语文老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古诗词的教学之中。
2.2.2 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也充满趣味性,只是由于教师机械性的讲解,是的古诗词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应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要注重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古诗词中有很多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但是,诗人在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中,掺杂了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感情。比如,王维的《鸟鸣涧》,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体会诗中的诗情画意,感受诗人闲适和宁静的生活态度,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内心深处和诗人发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要注意运用古今对比的教学方法。我们前面提到,古诗词中有很多对亲情,友情的描写。亲情和友情是古今中外共通的情感。中国的古诗词对亲情和友情的描写,看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了解古人的时空概念。千里之遥,古代的感受和现代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的高铁时速可达350公里,所谓的千里之遥也就是三四个小时的距离。但是对于古人来说,那就是几个月的长途奔波了。再加上诗人们仕途上的不得意以及旅途的凶险,当诗人们面对亲朋好友的离别,心境肯定是和当今社会的分别是不同的,这是从时空上的古今对比。另外,也要注意意向的古今对比。比如柳树,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所以,柳树成了一种具有特殊蕴含的意向,看到柳树更能触发人们的离别之情。如果我们不了解柳树这一特殊蕴含,我们从诗中也只能感受到柳树的优美,却无从体会诗人在其中更深刻的情感寄托。
第三,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要注重开展其它多种形式的关于古诗词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开展古诗词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古诗词的韵律美。也可以开展诗词接龙游戏,在游戏中加强对古诗词的积累。另外,还可以开展古诗词大赛等活动。总之,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创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学生们只有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有意识的发掘古诗词中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从而得到情感和文化上的熏陶。
3 结语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丰富文化,这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有体现。而古诗词是古典文学中一种最重要的文学形式,所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古诗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除了知识技能上的掌握之外,更重要的是接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和熏陶。在小学阶段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更有利于让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深处,从而在面对各种外来文化时保持文化上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