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中多模态教学模式探究
2019-12-26张艳
张 艳
(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美国语言学家Haris于上世纪50年代末提出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随后世界各地的语言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但这些理论与方法基本上都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图像,声音,色彩,动漫等其他语言表现形式,进而使得当时的话语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上世纪末,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在西方首先开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一局限性,并且,经过近20年的发展,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在各类语篇分析、动作设计与图像研究中,并且认为上述这些非语言符号同样具有语言的系统性和功能性,共同建构语篇意义。本文通过探讨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通过教师语言、教师动作、PPT图像、影像声音等多模态话语因素展开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人类有5种不同的感知通道,分别为视觉通道,听觉通道,触觉通道,嗅觉通道和味觉通道。这些通道帮助人们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从而生存发展。生物学家认为,上述5种通道可以产生以下5种对应的交际模态,即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其中,与话语分析关系最为紧密的是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但其他三种模态也可以应用到话语分析中。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认为不局限于言语交际,也适用于非语言的,多模态的话语分析,旨在理解并描述话语的活动进程,关注人们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方式将话语融入到行为进程中进而构成同意的整体。
2 大学英语课堂中包含的多模态话语因素
本文主要从教师话语、教师的肢体语言、工具 PPT和课堂布局这四个方面,逐一探讨和分析其所承载的模态及其特点与作用。
2.1 教师话语
教师话语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框架,围绕教师话语,学生可开展相关的课堂活动。通过走访课堂,与教师访谈等方式得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话语量占整个课堂话语量的 60% ~80%。多数教师仍然承担这课堂主体的角色,通过话语进行课程内容讲解,组织课堂进程,进行学习效果反馈等。教师话语在课堂上起着工具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因此这些话语声音的大小、强弱、语音语调、语气、甚至口音的不同都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话语在课堂上至关重要。比如,教师在给学生发布任务时,语音要清晰,语速需得当,重音要突出并适当停顿,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教师指令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2.2 教师的肢体语言
每一位老师都具备独特的肢体语言,而这种独特的肢体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授课内容,让学生印象深刻,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中,教师通过语言传递意义,同时伴随着肢体动作如面部表情,手势语,或根据课堂内容单独设计的肢体动作等。 同时,教师的站立姿态、师生间的距离,甚至着装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信息,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但肢体语言符号运用的时机、幅度的大小和频繁程度,是大学英语课堂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
老师在正式开口讲话前,学生首先通过视觉模态分析得到今天老师状态的基本信息。比如站姿挺拔,着装得体的老师带给学生的信息是正面的,积极的;反之,老师软弱无力,低头弯腰,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会是反面的,消极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3 工具PPT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使用频率最高,辅助教学效果很好的工具是PPT应用软件,它集文、图、声、像于一体,方便一线教师规划课堂教学内容,并对话语意义建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综合分析高校英语教师课堂中使用的PPT课件,得出以下几种主要模态形式。即文字,图片,动画,视频,排版等。
文字是 PPT 的一个主模态,每一张幻灯片几乎都离不开文字表述。教师把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章节重要的知识点、相关教学活动顺序等以文字或表格的形式显示在 PPT上,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学生也能清晰地了解教师的思路,明确教师所要讲述的重要内容和指令要求。除此之外,教学课件不能缺少的是辅助文字表达的图片。选取恰当的图片,图表有助于学生调动他们的视觉模态,快速抓住课程的核心内容,方便学生记忆知识点。另外,动画,视频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语言,视觉,听觉的刺激,最大限度的吸收相关知识,对英语语言教学来说不可或缺。最后,出色的PPT排版布局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不是零星,碎片化的知识。
2.4 课堂布局
课堂教学离不开物质环境——教室,传统的教师适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随着以
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推广,传统教室布局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此,适当的根据教学内容改变教室布局已然迫在眉睫。比如,通过改变学生桌椅位置来适应不同教学内容:圆桌会议型适合集体讨论;分组方形适合小组活动。
3 多模态话语配合与协同,最大化教学效果
顾曰国提出如果是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而使用多模态,那是一种浪费。 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模态的使用并非越多越好,也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以多模态的方式呈现。而且过多地使用多模态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弱化教学难点。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协调,有效地使用多模态,从而实现各种模态间的互补,最大化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根据实际授课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确定主模态。其次,选取可以弥补主模态不足的次模态,可以是多个。 以大学英语听力课为例,教师可通过视觉模态(教材、PPT课件、教室布局)和听觉模态(教师话语、媒体音频、学生小组口语活动、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同样需要模态内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作,如书本文字与 PPT视图及相关音频的配合。模态的选择需要遵循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原则,进而实现模态的有效性和适宜性。多种模态之间可以互相强化、互相补充。
同时,教师在模态选择上应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和每次课程内容的不同分别做出调整。如在讨论严肃的话题时, 选择 PPT 的背景色调应以庄重为主,喜庆欢快的色彩就不适宜,会对情景模拟构建起到消极作用。另外,PPT的制作不宜花哨,音效的使用也应适宜,过多的音效反而会弱化主要内容,进而影响学生的专注力。
人的感知系统除了听觉模态、视觉模态外,还包括嗅觉模态、触觉模态和味觉模态。但后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频率较低,需在特定的情景中才可能应用到。比如:设定语境为餐馆,饭菜的味道会通过人的嗅觉感官被感知,品尝酒水则会涉及到味觉模态, 从而帮助意义传递;课前presentation,学生可以操控电脑等设备,会涉及到触觉模态。恰当的选择这些模态可以让学生较真实的体验虚拟场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模态进行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各模态间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