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2019-12-26寸汝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寸汝花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西双版纳 666100)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始终离不开文化自信,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能够积极作为具有深远的意义。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屹立于世界民之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的根基。中华文明虽经历数千年的风雨沧桑,饱受磨难,可它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依然闪耀着灿烂夺目的光彩,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被中断的国家,就在于从没有抛弃传统文化瑰宝,从未割断华夏精神血脉,其“根”其“魂”一直延绵至今。

中华文明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不仅为自身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前行发展的力量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扎根于国人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优良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价值追求,蕴藏着为人处世的哲理、修身治国的智慧和经验,并潜移默化影响着后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例如,妇孺皆知的优秀传统古语古训发人深省,我们可以看到: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展现的是忠于祖国,奋不顾身为国家牺牲的高尚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体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与主动担当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呈现了发愤图强、力求进步的意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变则通、通则久”中创新变革理念都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阔胸怀,“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和谐思想及“仁义礼智”等修身律己文化形成了中华儿女独有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永远闪耀着光芒。文化自信必须根植传统,才能使自信具备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珍贵资源库,坚定文化自信,要把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点,吸收文明的丰富营养,用以涵养国人精神世界,提振民众精气神,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展现其独有的精神魅力,从而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发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倍增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坚定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进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精神支撑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在于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锲而不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实现中国梦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强大理论依据,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它的指导地位都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动摇与懈怠。背离或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精神支柱,以至乱了方寸,迷失了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是当前社会的主流文化,代表和指引着中国文化的前进发展方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本源,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营养源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补充性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譬如,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来说,强调的是“和而不同”,它善于接纳外来思想与外来事物,允许不同事物的存在,接纳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准许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交汇,在包容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和谐统一。包容精神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论来源非常广泛,包含了多种知识体系,涉及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同时,为了始终保持自身在理论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也不断批判继承、吸收借鉴的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合理成分,助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民族自信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一定要有文化自信。当今世界,文化多元,纷繁复杂,中华传统文化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务必要头脑清醒,保持好自己的文化定力,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如今,我们面临着多种文化长期并存及相互冲击影响带来的严峻挑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守自己的文化信仰,牢牢守住文化的“根脉”, 不断加快前进的步伐,发展中国文化,走好中华民族的文化之路。

3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自身的根源,坚定文化自信,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文化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与其它文化的互学互鉴,要努力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充实自我,做到愈自信, 愈以积极的态度广泛吸纳外来优秀文化成果。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在文化上陷入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状态,只会带来固步自封的后果;当然,丢根弃本,轻率否定抛弃传统文化则是对自身文化血脉进行莽撞切割,使得民族文化了成了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基的树,这些做法皆不符合客观实际,都是不可取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去除粗劣、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要求认真把握好标尺,科学理性对待传统文化,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紧密统一起来,做到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实现创造性转化发展。

3.1 坚持在批判中继承借鉴

文化自信是指在客观分析、理性定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充分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对中华文化传统有着全面的认识和高度的觉悟。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指引下,牢固树立自身文化发展道路和方向的坚定信念,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形成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诚然,文化的内生动力不是割裂抛弃传统,而是借鉴吸收传统。文化自信要克服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两种不当做法,要在批判扬弃中继承,甄别传统文化中优秀元素并有效地传承。尊重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批判继承注重文化的本身和内涵,不流于形式,更不以形式代替内涵,将传统文化简单、机械的划分。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把握好“守”和“变”的关系,有鉴别地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传承弘扬积极成分,否定抛弃消极因素,万万不可随随便便地“拿来”。要牢牢地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传承好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使其在新时代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从而更加符合前进发展的潮流。

3.2 坚持在继承中发展繁荣

丢了优秀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文化建设是不能割断历史的,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尊重历史,还原真实,正视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思想、人物、文化以及全部物质精神遗产。立足现实,当下的我们要珍惜和继承好传统优秀文化,更要做好更新发展的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换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不仅能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而且对于当代思想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境都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加大中华文化传承力度,发扬光大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基因,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自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中华民族独有的信仰追求、价值理念和道德风尚向全体国民传递文化力量,将文化精神悄然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与血液里,形成中华民族的素质与文明,凝聚成为团结一致谋发展的巨大能量,有效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期昂首阔步前行。

3.3 坚持在发展中转化创新实践

创新是传承与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明确指出,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其本质在于实践基础上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发展,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如果我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那就意味着自毁基础,硬生生割断了自己一脉相承的精神血脉,让文化自信岂不成了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实践证明,创新是发展的内在动力,因而文化发展实质上就是文化创新。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要在坚守原意上赋予新意,进行合理的吸收、发展和创新。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内涵不被误解、扭曲,这才是正确的途径。正如体现古人大义所在的“忠君”“爱国”思想,于今天讲,应该是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优秀政治品格。切实增强文化自信,要充分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深层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国人情感认同、行为准则与价值导向的自觉遵循,并且身体力行,努力建设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使命担当,党校教师要增强文化自觉,力争做一名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弘扬者,主动承担起学习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一方面,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上要率先垂范,做到先行一步、走在前面。另一方面,讲好党的理论故事之际,用“中国故事”“地方故事”来教育和引导全体党员、领导干部。不仅系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优秀资源,学以致用,传播 “中国价值”。同时深入挖掘当地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做好传承发扬工作,增强各民族文化自信。

如何理直气壮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成果?当然,唯有本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与执着精神的底气,才能挺直文化自信的脊梁。交流是促进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优秀文化一代一代相继传承下去要与世界接轨而行。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吸收先进文明成果,在求同存异中取长补短、互补互学。在弘扬和传播文化创新成果方面下大功夫,让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粹在文明交流中主动地“走出去”,走向世界,充分展现和释放我国文化的永久魅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培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认真汲取其中的智慧和营养,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耳濡目染的熏陶影响,进一步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从而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文化自信是给予国人树立文化自强自信心的激励,要加强宣传引导,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挖掘、传播和弘扬,用优秀传统文化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不断提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创造力;在和谐社会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领悟其中的文化价值,进而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它更是中华民族以昂扬之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底气和自信来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亟需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将其中的精神内涵转化为文化自信的现实力量,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总而言之,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要自觉主动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新繁荣,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弘扬《国风·秦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