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径

2019-12-26孟范英纪春艳李念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国学苏州教材

孟范英 纪春艳 李念蔚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

1 学科课程渗透融入

学科课程渗透融入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所在,各中小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进行必要整合,作了许多有效的尝试。比如在美术教学渗透中国画鉴赏,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古典音乐欣赏,等等。

从2003年开始,北京大学南宁附属实验学校在洪珏先生的倡导下,开展了以弘扬北大人文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特色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江苏省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把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之中。一是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大纲》精神,将爱国主义思想列入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如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和初中的《思想品德》中,分别有“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是中国人”等课文,要求学生懂得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要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骄傲。二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全面渗透了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教育。如在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渗透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教育;在数、理、化、生等理科课程中介绍了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在音乐、美术等艺术课中列入了中华民族的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和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等。

2 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在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同时,许多学校面临着教材缺乏的问题。有关部门很早就开始着手国学教材的研发,如“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课题组于2008年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梓主编名为《国学》的教材、成都市教育局委托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专家编写的《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等,有的学校则在国学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研发校本国学教材。

2000年,“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课题组就联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资教育司等多家机构,针对目前中小学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无课程整体规划、无专业系统教材、无专业师资队伍和无教育科研体系等关键问题,进行中小学阶段国学教育理论研究、课程规划与学科设置、中小学专业系统教材研发、专业师资培训标准和学科教育科研教法研究等多层次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工作。课题组在2008年完成标准化中国传统文化教程编写工作,成为首套“国学教育”全国校本教学实验教材,并在江西上饶县、河北滦县、北京通州、山东桓台等地区开展了初期课题实验。

2009年秋季,由成都市教育局委托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专家编写的《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在各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始使用。教材里的所有篇目是由国学界、教育界的专家共同确定的。从幼儿园到高中,整个教材的学习被确定为6个阶段20个主题。以幼儿段课本为例,教材包括“孝父母”“敬师长”“亲朋友”三大主题,这是根据幼儿的成长环境及心理发展程度决定的。确定主题后,专家再在传统文化中归纳选择出符合学生成长过程和思想水平的篇目。篇目之间又存在内在逻辑关联,便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但根据教师教学的反馈,学生们普遍觉得这套教材有点难,编者将会根据反馈信息作一些调整。

苏州市积极开发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早在2000年前后,苏州大学中文系就与苏昆剧团进行合作,面向学生传播昆曲知识,培养昆曲兴趣;近年来,台湾著名文学家白先勇更在苏州大学实施“昆曲传承计划”,为学生开设昆曲选修课程。苏州职业大学也率先全省成立了第一个吴文化研究所,为学生开设《吴文化》课程。全市中小学更以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渠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沧浪区编写了吴文化教材;苏州中学园区校以园区草鞋山为蓝本,自编了《湿地文化》读本;园区唯亭中心小学的《吴文化——100课》、吴中区藏书中心小学的《可爱的藏书》等,均很有特色。

吉林省抚松县兴参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以经典传承为特色,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为使学生高效、快乐的学习,学校设计了“诗序整体循环学习法”、“字树识字法”等高效方法,编写出版了校本教材《中小学速记古诗词》、《诗序成语一年通》、《字树识字》等。

3 专设传统文化课程

目前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尚未将传统文化课程单设,有许多社会人士建议专设传统文化课程。他们认为,中小学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旨在把传统文化书籍导入到日常教学中,提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人至今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单设课程的必要,加到其他课程中就行了,这显然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性质与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致。将传统文化加入到其他课程的做法本身就会使传统文化碎片化,完全失去了经典教育的本来意义,也无法实现其应有目标。

借鉴东南亚华人和台湾地区的经验,中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应将重点放到蒙学读本和儒家四书的学习,也可以适当选入道家、佛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经典中的相应内容。经过数百年来的融合汇通,一些外来宗教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有的甚至产生了自己的汉化经典,兼收并蓄,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理应将它们视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

4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苏州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一是在全市中小学推进传统文化基地建设。苏州教育和苏州文化从来就是血脉相连的。苏州拥有近百所百年老校。这些百年老校本身就是苏州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如苏州中学、苏州十中、苏州市一中、苏州市景范中学等;同时他们也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二是组织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普及行动。市教育局会同市妇联等组织学生开展的阅读苏州、阅读太湖、探访大运河等活动,就是企图让学生在考证、体验苏州的过程中,实现了解苏州、热爱苏州文化的目标。三是引入社会资源,开展传统特色文化传承活动平江区的桃花坞中心小学也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传习所”,开设了桃花坞木刻年画教学实验班,编印出苏州市第一本桃花坞木刻校本教材。有些学校还积极邀请“老苏州”到校教学生说苏州话,有些民工子女学校也组织学生学说苏州话。特别是平江区专门成立了区未成年人传统文化传承指导中心,将11个文化单位和8所学校分别命名为区首批未成年人传统文化实践基地,以加强传统文化普及的力度。

吉林省抚松县兴参小学设计了“六大校园”的蓝图,教学楼的正面就是汉字文化墙,学生可以看到汉字的起源、字体演变、汉字知识、汉字谜语、历代诗词、中国传统文化集锦等,东侧是3500个常用汉字,用于学生平时学习和学校测试,一楼是按年级排列的识字内容。楼内所有走廊都被1080条成语环绕,两侧的楼梯是孩子们正在学习的名言警句。

5 校园经典诵读

在民间少儿经典教育热潮的影响下,从2004年起,全国就已有一些中小学陆续开始尝试在校园内开展国学教育,基本包括课堂经典诵读、课题研究、在校园内营造国学文化、开展国学业余活动等形式,有的学校还自己研发国学教材,到2010年年底已初具规模。最具代表性的有湖南省国防科技大学附小、陕西胡家坝镇中心小学等。

湖南省国防科技大学附小主要是从“国学经典教育”研究入手。从2005年起,开始探索寻求适合儿童发展的国学经典教学方式,通过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国学经典主题式教学研究”方案,开发出了适合小学各学段的国学经典校本课程教科书。该校现已被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正式授牌成为“国学经典实验学校”。

胡家坝镇中心小学是陕西省宁强县的一个乡镇小学,学校遵循“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教学原则,在全校13个教学班600多名学生中分学段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学习。国学教育不占用学习时间,只在早读时间、语文课前3分钟、晚自习前10分钟朗读。所学的国学不考试,以便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学校现在没有标准教材,没有精通国学的专职教师,只能使用自行打印的讲义,由语文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诵读经典,采取普及意义上的授课。除了常规的诵读之外,课余饭后,学生们经常聚在《弟子规》彩图文化墙前细细观赏或讨论交流,或在学校校园网的国学论坛上与教师进行交流。此外,学校还鼓励家长在孩子放学后和睡觉前,拿出10分钟,引导孩子学习国学。胡家坝镇中心小学的国学教育已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社会认可。学校的全体师生为真正实现“国学教育日常化’而继续默默的努力着!

6 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青少年直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近年来,苏州市教育局会同市委宣传部、苏州日报社、市广电总台先后举行过“苏州城市精神征文”,“感恩父母校园行、传统文化校园行”等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活动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新颖,深受学生喜爱和社会关注。近两年,苏州市教育系统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情民俗。很多学校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少先队、共青团等,进一步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宁波江东区倡导学校依据自身实际设立不同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项目,要求传统文化教育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里,实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生活化。各校纷纷把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延伸到甬城的文化古迹里,每年的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成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必修内容。同时,搭建全区层面的传统文化教育载体,举办全区中小学读书节活动,营造经典阅读氛围。如栎木小学策划并推出了“学生善行漂流本”,荷花庄小学开展了“迎新春,送春联”等活动。目前,栎木小学的“书香栎林”读本和荷花庄小学的“书法教学网站”已成为引领该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在特色学校的带领下,该区其他学校都确立了符合本校发展需求的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和活动,如朱雀小学的民乐教育、第七中学的篆刻教学、李惠利小学的戏剧教学等。各学校还开展了“亲子共读经典”、“经典国学知识讲座”、“国学经典知识竞答”等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节教育活动。

猜你喜欢

国学苏州教材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垂”改成“掉”,好不好?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