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
2019-12-26杨如恒
杨如恒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61)
1 古代中西方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1.1 中国古代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在古代历史上,我国优秀的教育学家和思想家数不胜数。在古代隐性思想政治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身教示范,主要是指在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和感化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为和行动来作为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最终让受教育者能够得到启发,从而改变自身的意识和行为。“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风必堰。”这是我国著名的儒学家孔子的名言,主要是为了告诉统治者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为老百姓树立一个好的典范,这样老百姓就会学习和效仿统治者的行为,拥有德行。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孟子主张民本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方面“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我国古代当时先进的思想说明了古代在倡导和践行着“无言之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张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时间的教育,进而将其理念自觉消化吸收,对自身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古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实践形态。其次是以乐化民,主要是指通过礼乐来净化和升华人民的心灵,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孔子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董仲舒的“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柳宗元的“文者以明道”等等思想都说明了它对于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其中蕴含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另外是熏陶教化,这主要是指环境对于受教者思想的影响。孔子的“里仁为美,择不处人焉得知?”旨在说明要把对人的教化和良好的道德养成离不开环境的作用;荀子的“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以及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都表明不同的环境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最终会影响一个人价值观和人格的养成。综上我们发现古人的先进思想是环境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来源,它促进了人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不断发展,为更好的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历史的实践基础。
1.2 西方古代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早期的古希腊人不相信教育必须从书本而来。他们学习荷马诗歌,不过是为了过更好的日子。”这是西方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早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已经把教育与生活相联系,认为对于教育道德政治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表达了隐性教育的理念。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助产术”即“苏格拉底法”主要是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而让对方知道自身的无知,进而通过辩论的方式让人们和揭露对方矛盾,最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解答方式,苏格拉底的此种观点是启发式教学的最早体现,另外柏拉图认为对于人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儿童,认为儿童时期的教育对于其道德品质的养成有着特殊的作用,我们应当倡导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实践活动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的感染,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认知。柏拉图还指出人们接受知识,一方面是为了得到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情操和智慧。另外一名著名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强调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的具体实践,道德教育的培养需要通过在实践中的行为示范和训练以及其他具体实践活动,人的活动是道德存在的基础,离开人的活动,道德就不会存在。
2 近现代中西方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1 中国近现代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我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得到了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创新发展和进步,促进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美育育德,该观点由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伟大的思想家蔡元培提出。“世之重道德者,无不有赖乎美术及科学,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也。”即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知识的学习同时也离不开美育的作用,他立足美育和德育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美育在促进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德育在美育的过程中实现,两者之间如同车的两轮,小鸟的双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对人们美育的教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间接地实现对人们的道德的教育。其次是以情化德,即通过对人们进行情感,意识形态领域的意志,行为的不断教育和教化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养成和行为习惯的变化,促使人们养成高尚的情操和思想品德。这是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区别点,即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以认知为起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们情感意志方面切入。梁启超倡导智、情、意全面发展,强调了情感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情感具有双重属性:即认为情感有两面性,具有善和丑的方面,对于人们行为的指导也具有好与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感教育即立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观点。这启发我们情感教育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最后是生活育德。生活德育的著名代表人物是陶行知,他被毛泽东称之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点,认为对于人们的教育离不开生活实践,教育应当以生活为中心。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石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道德政治教育也需要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生活教育的思想启发我们德育需要从生活实践中来,为我们更好的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西方近现代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近现代西方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并没有直接的论述,但是其主要观点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翰•洛克主张教育应当在游戏中进行,即在实践中进行,在游戏中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卢梭认为“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强调生活与教育密切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我们“契合学生心理,融入生活”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道德教育方面,杜威的观点非常丰富:“教育即生活”“教育既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即教育的本质的论述,主张德育应该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按照学生的生物学发展进程促进学生本能的生长,以及道德教育应当采取渗透式的教育方式,杜威认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都是育德的平台。
3 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3.1 马克思主义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不是交易,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认为对于思想政治的教育和理论宣传应当从具体事实出发;恩格斯“德国人一点也不懂得把他们的理论变成能推动美国群众的杠杆;他们大部分连自己也不懂得这种理论,而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对他们来说,这是教条,而不是行动的指南。”这说明隐性思想政治思想已经出现,但是人们还不懂得如何正确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毛泽东提出“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教育应当采取更加灵活主动的方式,而不是像古代的“八股文”那张刻板的教育方式。邓小平认为教育需要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说话。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综上这些关于近现代有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简单梳理,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历史性基础和实践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