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研究方法论的开拓之作
——评崔建军教授新作《金融研究的逻辑》

2019-12-2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金融学外语经济学

方 福 前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做科研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科研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是大学生区别于中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能否发表学术论文,能否写出一篇有质量的毕业(学位)论文,关系到他(她)能否顺利毕业和获得学位,关系到他(她)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学历越高,科研能力应当越强。古今中外,没有一个高学历者不想写出好文章。不过,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做科研、发论文似乎是一件头痛的事,想做似乎又做不成。我们在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说“找不到好的题目”“我想写的别人都说过了”。这说明这些学生还没有摸到进入科研的大门。在我们做老师的看来,这多半是由于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平时独立思考不足和缺少科研经验。

如何打开进入科研的大门?如何真正成为专业研究者?如何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似乎是每个高学历者希望打破的瓶颈,希望跨越的门槛。崔建军教授的新作《金融研究的逻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年)给年轻的学子们提供了这方面的锦囊妙计。

本书是一本具有鲜明特色的著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本书把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融为一体来进行论述。本书包括三方面内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关系;如何研究经济问题和金融问题;大学生和研究生如何写好论文。

本书作者崔建军教授是我国知名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他从事经济学和金融学教学和研究已经35个春秋,科研成果丰硕。本书是作者长期学习、研究经济学金融学的体会心得和经验总结,对于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的学子来说,本书的内容实为难得。就我所看到的文献来论,把如何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学,如何研究经济问题和金融实践,如何写好经济学和金融学论文——包括如何确定选题,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选择模型和数据,如何用好用活语言,论述得如此系统,如此细致,如此实用,本书堪称国内第一本。

本书作者认为:金融研究过程是金融研究主体依据金融认识中介认识金融客体及其规律的探索过程。金融研究主体是掌握了一定金融理论的人;金融认识中介是指金融理论知识体系;金融客体就是金融研究对象即人们的金融实践活动和作为金融实践活动理论总结的理论成果。金融论文写作是金融研究成果的“再现”过程。金融研究过程与金融论文写作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作者进一步认为,论文写作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是科研成果的一种表达或展现方式,而要做好科研,做出成果,必须具备扎实系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功底,“作为经济学、金融学基础的基础,也就是文、史、哲、经、管、外语等文化背景等”。“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大致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经济学和金融学名著,数学和统计学基础,文、史、哲、外语基础”。

我很赞同作者的上述见解。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经济学家之所以是科学家,是因为经济学家掌握了三种技巧或技术,这就是历史、统计和理论,“三种技术合起来构成我们所谓的‘经济分析’”(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8-29页。。熊彼特的这个说法是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经济学领域发生了多次“革命”,特别是其中的理性预期革命,引爆了经济学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变革。在我看来,作为中国经济学人必须学好四门学问或者说掌握四门技术:历史、计量、理论和外语。外语当然是任何学科都需要掌握的一门工具,特别是在我们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外语在任何一个专业都是必修课。对于中国经济学人来说,外语的重要性还有特别的含义。我们中国经济学人到目前为止所掌握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基本上是舶来品——来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国土生土长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少。要跟踪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新发展,要和他国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进行交流和合作,没有好的外语(特别是英语)恐怕就力不从心。除了外语,我认为计量、历史和理论这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好经济学十分重要。我这里说的计量包括数学、统计学和数理经济学。今天的经济学人仅仅掌握统计技术是不够的。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内的现代经济学需要使用计量方法,包括数据、模型和统计分析软件等等,它们都是我们研究经济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资源。计量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证实或证伪某些理论,可以发现理论逻辑所没有发现的一些经济关系,可以提高经济研究的精确性。学好经济学,历史很重要。我们常说,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帮助我们认识过去的成就,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未来的挑战。我这里所说的历史,既包括通常所说的中国史和世界史,也包括中国经济史和外国经济史,还包括中国经济思想史和外国经济思想史。《礼记》中有一句话,叫作“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礼记》第42篇)。意思是说:任何事情都有来龙去脉,任何事情都有过去将来,我们只有知道它的过去和现在,才能知道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才能够接近真理,找到它的规律,“道”就是规律,就是真理性的认识。认识经济现象经济问题是这样,认识经济理论和经济学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如此。熊彼特认为:“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2)同上书,第29页。学好经济学必须打好理论功底,这似乎是常识,也是经济学人的共识。理论是思想的结晶,也是思想的载体。每一门学问或科学都是由系统的理论构成的,没有系统的理论就谈不上科学。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深,学问才深。可见,理论很重要,要学好经济学和金融学必须打好打实理论功底。

计量分析应当与历史分析、理论(逻辑)分析相结合。如果我们计量方法运用很熟练,很高深,但是缺少历史视野和理论分析,我们的经济研究可能就成了做算术题,经济学和金融学就成了工程计算学,我们所写的论文可能就是干巴枯燥的或晦涩难懂的。光有技术性而没有理论性的文章不能算是好的学术文章。所以我认为,作为经济学(包括金融学)各个专业的学生,要在语言、历史、计量和理论这四方面下功夫,打好扎实的基础。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中国近现代经济学不是从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中‘内生’出来的,而是从西方‘外在’地移植过来的。”经济学和金融学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而逐渐成为独立学科体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兴起于西方,成熟于西方,所以迄今为止,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知识主要是在西方积累起来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学术主阵地还位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史无前例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伟大尝试、伟大实践,是经济学和金融学中的一场伟大创新。联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中国金融实践和金融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成果,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经验上升为理论,概括出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

特色和规律,一定能为人类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本书作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是实践先行,理论滞后”,我赞同这个判断。作者还认为,联系中国实际,回应并解决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找到了有价值的研究选题,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取得有别于别人的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恐怕才是经济学研究的正途”。我很认同这个说法,这是发展和繁荣中国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金融学外语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金融学的“宏微观裂痕”与制度金融学研究
An Analysis on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China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论我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