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研究

2019-12-26李炳泽

文山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倡议少数民族云南

王 清,李炳泽

(1.云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2.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国家顶层合作倡议[1]。此项倡议加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表明中国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更加频繁,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民族地区就业机会增大,少数民族女性的发展空间拓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女性的发展普遍呈现滞后状态,女性的发展问题逐渐凸显[2]71-72。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提高少数民族女性的地位,提升少数民族女性的能力,能更好地发挥女性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号召少数民族全员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能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热情更为高涨,同时使落后地区的观念革新进程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一、少数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西北部、西南部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其中新疆、宁夏、青海、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拥有未被完全开发的优质自然资源,能源资源丰富,社会资源的潜力巨大。例如,丰裕的生物资源给云南提供了天然的旅游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能吸引更多的省外、国外游客,拓展云南的经济发展空间;同时,因民族种类众多,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充足,在当下经济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将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融合,构建富有民族特点的可持续旅游产业,是云南创新发展方式的选择,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另外,云南能源资源充足,地热能、风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前景广阔,不仅能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保护和替代传统型能源。

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与丝绸之路发生紧密联系,各族人民也对丝绸之路有着深刻的情感认同。这些文化相同、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的历史渊源为各国人民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坚实的根基[3]。例如,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的茶马古道,作为明清时期西南的马帮根据地和必经的要道,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为当下云南与他国的对外交流构建历史基础。再如,贵州与古代丝绸之路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朝政府开辟了从中原到缅甸、印度和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贵州又是其中一条重要的路径,今天仍能找到不少古驿道和古驿站的遗迹[4]。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空间布局来看,其中国段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这些民族聚集区、散居区,共有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等25个少数民族[5]。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少数民族地区因其边疆区位优势与海上丝路国家联系密切。云南作为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区域,因其毗邻多个东南亚国家,有助于处理好与邻国的合作关系,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

少数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保障基地和后方支点。例如,拥有澜沧江、金沙江等水力资源的西南民族地区,大力推进水电站建设,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强大的电力支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形成昆明-瑞丽-曼德勒-阿恰布的西南能源资源通道,长约900公里,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能源支持;2013年,经过中缅领导人和两国政府的努力,在西南地区建成中缅油气管道,原油管道由缅甸马德到中国重庆,天然气管道由缅甸皎漂到中国贵港,每年向国内输送大量的原油、天然气,因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能源供给基地。

少数民族地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交通支持、民心基础、区位优势支撑。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通往境外的民族地区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泛亚铁路连接欧洲、西亚、南亚、东南亚、东亚,途经伊朗、印度、缅甸等地区,进入中国云南,再经泰国、马来西亚进入新加坡,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便捷的交通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在与国外人民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睦邻友好的关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良好的合作条件与民心支持。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与边境国家接壤的条件,自然、社会资源的可利用率高,加上调整发展格局,全方位对外开放,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一带一路”经济贸易合作的中心,从中心向周围不断扩散,与多个国家相连,形成合作发展的良好区位优势。

二、少数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有助于民族地区充实经济实力,为地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鼓励和鞭策下,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适应较快的发展节奏和全新的发展环境。作为云南经济发展的领头军,昆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能够发挥引擎作用,引导经济健康发展,带动云南的经济进步。再如新疆的发展规划,为配合“一带一路”展开全面部署建设,新疆朝着“五大中心”的方向进行发展,“五大中心”的规划必将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进展。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其他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滞后问题,为民族地区提供更多扶贫优惠政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无法与外界进行贸易合作和商业沟通。“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的逐步推进,促使国家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

“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实现各跨国民族文化间的优势互补。同时,开放包容的环境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利用自身优势,全方位提高对外交流水平,提升民族地区的地位。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为云南建设注入活力,云南可以发挥“重要海陆交通”“重要战略枢纽”“重要战略支点”的作用,通过加快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快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提升云南整体国际化水平[6]。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可借鉴国外发展经验,还可向国外进行优质产业转移、产品输出,构建交流与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促使少数民族地区加快构建绿色发展体系。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面临传统产能过剩、传统能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必定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转变发展方式。从传统发展方式转向绿色发展模式,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使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构建合理化发展模式。目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新疆大力发展轻工业、服务业,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调整重工业所占比重,促进地区产业均衡发展,使其向现代化方向转变,同时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升级,为西北部民族地区提供绿色发展模本。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发展模式。由于“一带一路”建设处于当代环境下,创新作为发展的推动因子,在国际化环境下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少数民族地区只有促进发展手段的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谋得一席生存之地。由于发展相对滞后,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天然的发展优势,即未被破坏的自然资源。民族地区可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吸引更多外来游客,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地区的经济收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

三、少数民族女性发展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契合

“一带一路”倡议巩固了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时,“一带一路”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打牢民族女性的发展基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空间增大,少数民族女性的进步空间随即拓展,且这种全面、深入的转折时期,为少数民族女性的发展创设优良的条件。例如,昆明市政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大力推进城市经济建设,各种大型会展的开办,将吸引更多的外资入驻昆明,提高云南的整体发展水平,为云南少数民族女性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必定为少数民族女性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使待业或失业的少数民族女性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机会。日益频繁的国内外交流为少数民族女性提供学习外语、到国外就业的机会。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手段的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旅游业等众多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少数民族女性的职业发展空间。例如,云南在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同时,可以聘请少数民族女性参与民族舞台表演,或鼓励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女性从事导游行业,使她们的民族特性与“一带一路”的发展相结合,在发挥少数民族女性作用的同时,鼓励她们的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为少数民族女性创设包容性的发展环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精神的“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的理念,为想要走出家门的少数民族女性提供更加宽容的发展环境。四届“一带一路”女性论坛分别在博鳌亚洲论坛、欧亚经济论坛、世界公益慈善论坛中作为重要分论坛成功举办,作为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女性福祉的重要论坛,其人员围绕女性贡献、女性发展等与女性密切相关的话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同时,论坛积极联合各方资源,为女性发展提供多种支持和帮助[2]161。“一带一路”女性论坛的举办,证明“一带一路”建设为少数民族女性的发展创造了宝贵的条件。

“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全新的发展理念,为少数民族女性的解放提供思想支持。由于“一带一路”倡议追求开放合作,将发展眼光对准未来,这种思维对于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理念受之带动,会朝开放、包容的方向转变。同时,由于国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潮流,在与他国进行贸易交流、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有新价值观念、新发展理念不断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少数民族女性摆脱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相关政策和机制将积极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少数民族女性参与到国内乃至国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能够使少数民族女性接触到更多新知识、新思想,有助于她们改变落后思维观念,树立全新的进步价值观。

“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解决,为少数民族女性的发展扫清障碍。为增强各地区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国家对“海上丝绸之路”出发点关涉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县进行政策扶持。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下,少数民族地区在交通枢纽、商贸物流、金融发展、文化科技与医疗服务方面的建设,形成了金融制度创新、教育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倒逼机制”,与其相配套的惠农政策和扶贫专项政策,可减缓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贫困问题[5]。民生问题的解决将为少数民族女性的个人发展扫清关键阻碍。

四、少数民族女性发展滞后的原因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更为迟缓,区域整体经济滞后,常常使得贫困地区的女性迫于压力,在维护家庭生计和稳定的同时,难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我修养和促进身心发展。经济发展的滞后致使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无法进行多余的财政投入,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形成恶性循环。以云南为例,云南全省有73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民族自治州和民族自治县所辖有51个,占贫困县的69.86%,云南财政补贴县102个,66个民族自治县占其64.71%[7]。经济条件落后成为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少数民族女性的发展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普遍落后,很多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一方面,受地区的经济发展制约,大部分民族山区校舍破旧、设备不足、师资力量缺乏,女性接受教育的可能性降低。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对女性的教育不够重视,教育资金投入不够,致使很多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女性过早丧失基本的受教育权,因此她们得不到培养,进入社会的适应力普遍较差,各方面素质都相对薄弱。教育的落后致使少数民族女性的素质教育受到严重制约。

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较为偏远、封闭、分散的地区,因而对外界的人或事存在排斥心理。他们习惯按照单一模式看待事物,对新鲜和复杂的事物比较排斥。而对于少数民族女性而言,其外在封闭与自我封闭心理就表现得更为突出[8]。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普遍认为女性不必接受教育,只需顺从丈夫;女性不能在外抛头露面;女性接受教育对自身发展有害;女子早晚要嫁人,无需在义务教育中投入过多精力。民间看待少数民族女性的各种传统封闭心理,形成阻碍女性发展的主要心理因素。

来自社会、家庭、个人对女性的漠视、摈斥、束缚,导致少数民族女性地位低下,无法在社会发展中取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发展地位。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反映出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为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两性的平等发展设置了障碍[9]。少数民族女性往往形成自卑心理,长久以来,她们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她们没有基本的发展权利,成婚前听从父母,成婚后依从丈夫。传统心理观念不仅影响女性自身的发展,还深深烙印在少数民族女性的价值观中,致使她们在民族地区地位卑下。

由于民族地区发展滞后,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很多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仍旧处于闭塞、保守的农耕时期,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耕作方式,而少数民族女性地位低下,自然沦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在云南,稻谷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各少数民族妇女是稻谷生产的主要承担者。由于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较为原始,稻谷的晒种、选种、播种、插秧、缓苗等一系列种植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使得少数民族妇女每天在田间劳作的时间超过10小时。大量的劳动占据了少数民族女性的生活,致使她们没有多余时间进行自我发展的尝试。

五、“一带一路”视阈下促进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的举措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优势下,少数民族地区应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不同国家间的战略协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为少数民族女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前提是夯实经济实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家加大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民族地区具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优良条件,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与其他地区展开合作与交流,实现全方位优势互补。例如,作为西南地区“一带一路”倡议中心点的云南,应促进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把发展策略的重点任务落到实处,实现经济互补。为此,云南迫切需要在区域合作落实方面率先破题,以国家领导人战略宣传为契机,以现有区域合作机制为抓手,以多边企业贸易为重点,以文化交流为纽带,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把区域合作落到实处[6]。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女性的教育投资力度,保障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少数民族女性、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当地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在边远落后地区,由于女性大多是农活的主要承担者,女性受教育程度低、能力素质不高,是地区发展缓慢和生产力落后的制约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对外交流的基础上,加快缩小男女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为女性提供更多学习场所,为地区教育创造良好条件,确保适龄女童顺利入学,提高少数民族女性的竞争能力。

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处边远山区,缺少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加上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少数民族女性不愿接受新的外界思想和进步价值观。“一带一路”倡议将创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大环境,为女性摆脱传统心理制约,提供宝贵条件。女性从属于男性、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已无法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过程,封建落后的观念必将被淘汰,因此少数民族女性要懂得借助“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先机,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努力克服落后观念、传统心理对自身的桎梏,接受新思想,开启全面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少数民族女性在民族地区地位低下,在社会和家庭中备受歧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少数民族女性的发展问题。例如,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顺应平等开放的发展环境,出台一系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政策,加大男女平等观念的宣传,在经济政策上鼓励用人单位接受女性,良性引导企业对女性求职者的态度,改善职场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少数民族女性的经济独立,是其提高社会地位的关键步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为女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女性的就业环境,提高她们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使女性逐步具有话语权、选择权,不再依附于男性。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技术,可同时借助国家扶贫政策支持,购置生产机器,改善生产条件,从而缩短女性的劳动时间,将女性从传统耕作的负担中解放出来,给予少数民族女性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她们有机会将更多时间投入到自身能力的建设中。先进的生产技术还能增加产量,节约成本,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效益。

六、结语

女性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鼓励少数民族女性的发展,同时也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中包容原则的支持。由于少数民族女性在家庭中性别、角色的特殊性,维护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将直接关系到下一代子女的身心健康状况,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提升民族群体的文化涵养和集体素养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最坚实、最持久的社会根基,提高少数民族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有利于“一带一路”战略在民族地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且对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的重视,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略的确是惠及民生的合作倡议,其战略推进为少数民族地区带去了实际的保障和提升,这对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到民族地区的切实可行性,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民族女性发展的关怀,也是对民族群体民生的关心,更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切。

猜你喜欢

倡议少数民族云南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少数民族的服装
Happy Afternoon Tea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