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传播视角下“文化下乡”现实路径
2019-12-26陈彩霞
陈彩霞
(麻城市铁门岗乡文化站,湖北黄冈 438300)
1 前言
自从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推进文化下乡活动,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农村的精神文明生活。但该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得不到民众积极的响应,经常出现“免费的没人看”现象。为了提高农民朋友的文化素质,很多村委都成立了自己的图书社,然而现实却很少有人去观看。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没有按照农民朋友的需求开展活动造成的,仅仅是将这些活动当成工作任务来完成,根本没有考虑到农民朋友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接受的能力。看似是送温暖来了,但并没有得到什么真正的实惠,忽略了农民文化的主体性。这种一厢情愿的活动形式,期望在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效果,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2 乡村文化传播理论困境
相关学者指出一厢情愿式的文化传播模式,是一种不科学的工作思维模式,只有深刻扎根本文文化心理、价值、结构,源自人民文化实践内部,才能创造出负荷农民需要的文化传播模式。我们只有充分深入挖掘历史发展隐情,学会从内部探察文化,掌握其中文化运行的机制,才可以有效避免从外面进行文化描述的现象,避免基础不牢现象的产生。如果从该视角下进行审视,我国的乡村文化传播活动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缺陷和实践苦难。
很多乡村活动指定者经常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研究农村文化现状的。一些传统的农村文化,它们人为农民朋友应该会喜欢,如农民皮影戏和老腔等,但现实是无人欣赏,然而这些文化在城市中却受到了非常大的欢迎,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乡村研究人员将中国乡村看成了“它者”,没有站在自己看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经常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就造成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脱节。
此外,很多知识分子比较轻视农村本土文化,认为这些文化阻碍了现代文明进程,在文化下乡活动过程中,以“告别乡土中国文化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文化传播,认为文化发展才是硬道理,比较重视技术、经济文化的传播,推崇文化消费和文化娱乐。这种带有西方主流意识的文化传播模式,自然不适合我国文化传播的起点。
为了有效改变当前乡村文化传播的现状,是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命题。我们应该做好本土乡村民族志考察,以乡村文化传播的内生性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文化时间、文化和社会的互动以及文化传统内部生长出来的文化属性。
3 文化主体的实践
著名思想家马克思说过,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人类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关注人类的实践活动,而不是一味对世界本源的追求,需要用客观规律和价值来指导人类的实践。
我国自从建国后,就非常重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组织专业的文化艺术团体下乡进行文化服务,一方面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组织农民,结合本地的现状开展一些富有地方色彩的农村文化活动,有效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需要我们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应该从本土生活文化实践中提取文化元素,有效进行文化创作,另一方面鼓励农民自发开展文化活动,让农民自己唱戏自己听。
此外,农民自己组织的文化活动也逐渐红火了起来,一些农民艺人以群众文化活动的名义,根据自己的亲身农村生活生产实践,并将自己积累的素材编成了剧目,讲述自己的故事,很多皮影戏演员根据自己的实践,编制了自己的皮影戏曲,如《全家上坝》等,赢得了大家的普遍欢迎,很多农民朋友发现这些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后,就倍感亲切,非常有成就感。到了今天,很多农民唱戏的传统依然很好传承了下来,它们每逢过节或者喜庆的日子,就会进行文化表演,例如在以此婚礼上,农民艺人喜娃就有即兴创作:“骡子送金马送银,汽车送下聚宝盆;一人讲话接口气,我给你们两家送双喜;吉庆话洒在你们家门口,荣华富贵年年有;有钱难买吉庆话,这家人家钞票用麻包往回拿。我们现在看见,站在摄像机前面的漂亮姑娘,有文化有水平的好姑娘;良辰吉日的新娘,穿上21世纪的高级嫁妆就像一个花姑娘,明年这时,新娘报个娃娃来到他妈妈的门上是娃他娘;这家人家老子英雄儿好汉,你们娃娃长大了能吃国家饭;考出大学掌大权,坐上高官赚大钱”。
这些言语从现代文化上看,显得比较庸俗,但这时农村现实的写照,能生孩子的新娘才是好新娘,生娃是为了上大学,这些言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但又是生活的现实写照,利用解构、嘲讽、幽默和娱乐的方式表达出来,吐露了农民的真实想法,表达了农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通过自己的笑声和热情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4 文化和社会的互动
在我国刚解放的时期,那时采用“新媒介”进农村的文化传播思路,可以和当时的农村环境有效结合在一起。为了帮助年轻人进行文化学习,村里专门建立了自己的图书馆,经常是一间破草屋简单改造就成了图书馆,并选择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年轻人作为图书管理员,那时年轻人文化学习的情绪很高。为了帮助那些没有文化背景的农民进行文化学习,村里还专门组织读报活动,通过村里的大喇叭每天固定时间进行读报,进行有效的文化宣传。到了后期,很多村里开始办自己的板报,不仅会宣传一些新知识新文化,还会将农村自己的一些情况书写出来,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通过对这些显现的研究发现,“新媒体”进农村是以人为核心的,每一项文化活动都会落到实处,有效满足了当时农民文化发展的需求。当时农村较为落后,又处于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农民看到了各种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实惠,愿意主动去进行文化学习,通过文化学习,掌握新知识,有效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通过一些接地气的文化传播形式,它们就很愿意参与其中。外来的文化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文化,而是经过改造的文化,将党和政府的群众文化工作与农村文化的现实有效联系在一起,共同构建新时期的农村文化。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文化传播形态只有深深嵌入到社会结构和变迁之中,才能真正在农村社会中生根发芽。在今天,手机、互联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入到农村呢?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应该避免让手机、互联网成为农村青年相约想杀的工具,怎样更好利用这些高科技工具,已经是摆在文化传播管理人员面前的大问题。
5 农村文化传统
从文化实践结果上看,当代文化如何对接传统文化,是文化内生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呈现出一定规律的。为了有效做好当前的文化传播活动,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与历史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从过去成功的文化传播经验上看,只有巧妙将农村的历史文化、风俗文化、价值观念等,转化成“人民性”,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很多代的表演艺术家,通过无数的演出,才从生活中提炼出富有我们民族特色的表演程式和创造方法。因此,只有来自民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才会直接引起农村的共鸣,才会收到大众的喜爱,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他、爱护它、发掘它。
虽然自从1980年以来,革命的意识形态已经逐渐运去,但农村文化传统已经打下了深深社会主义文艺的烙印。曾经有一家文化公司来到乡村来传播文化,让农民朋友可以自主选择剧目,他们挑选了《赠钗》《借水》《过门贤》,其中《过门贤》就是现代戏。现代戏和传统戏已经有效融为在了一起,对于今天的“新意识形态”来说,人民公社时期的“人民性”,难道不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民间性”吗?社会主义的传统文化已经与农村的历史文化有效融合在了一起,成为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一起构建当代农村文化传播的内生性。
6 重新发现群众文化活动
我们应该对文化下乡活动进行重新的审视,“送”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优越感,农民往往处于被施舍的状态,下更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在农村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该重新回到农民的历史传统和生活世界,我们应该尽力倾听农民自己的诉求,掌握农村文化的现实。在现代文化盛行的今天,经常充斥着精英们歪曲农民的话语,将他们作为待拯救者,简单认为他们没有文化实践。
努力发现潜在的群众文化活动,解决这些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在继承发扬农村传统的文化活动,如皮影、老腔、庙会等活动外,还应该积极发现其他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资源,不仅限于活动的形式上,还应该注重发现新的意识形态。
在具体的文化活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组织工作不到位、缺乏资金支持、缺乏认可等问题,需要文化工作者着重在这些方面以支持。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有些广场舞项目,经常会由于设备、资金、服饰等问题而夭折,这需要文化部门及时给与帮助,做好农民的参与的动员工作。
7 结语
针对当前“文化下乡”活动出现的困境,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内生性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积极倾听农民的文化需求,从农民的生活中去搜集创作素材,多创作一些反应农村现实的作品,既注重传统文化,又要注重现代文化,提高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农村再次迎来文化发展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