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旅管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2019-12-26李洪源
李洪源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201)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意味着“互联网+”正式成为新的国家战略,也同时为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想生产领域拓展,为促进我国经济体制增效提供了指南。三年过去,“互联网+”风暴席卷各行各业,与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旅游行业,自然无法置身事外,其传统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对以培养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为使命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面对这样的趋势,如何把握时代特点,分析人才需求,改革人才培养途径,成为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老师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
1 “互联网+”时代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对旅游业日益深入的渗透,无论从游客习惯、产业链条,还是从旅游业态、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上,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
1.1 游客的消费习惯
“一机在手,说走就走”,这不是广告,而已经是真实的现状。依托互联网时代发展起来的旅游服务,不仅要提供线下旅游要素的服务支持,同时还要有网上的预定、查询、分享、投诉、咨询等线上的服务支持。特别是旅游移动中的服务需求急剧增长,这是不同于传统旅游消费模式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旅行预定网民规模为37578万人次,使用率为48.7%;利用手机进行旅行预订的网民规模为33961万人次,使用率为45.1%,[1]与16年同期比较,上涨了15.4%,且这个趋势依然持续上涨。
1.2 企业的生存状态
在传统的旅游行业中,各个旅游企业的发展是“专著一环,同质竞争”,也就是说在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条中,从旅游产品共用上到最终旅游消费用户,都只在各自负责的旅游六要素中某一环节里谋求深入发展,竞争也只存在同类型企业当中,因此这种状态是线形而且单一的。但是电子商务、信息传播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的旅游产品交易模式,更是让产业链条上企业发展出现了多元性的整合与延伸。各同类型企业之间不再是只强调“你死我亡”,看谁的蛋糕抢得多,更多的是寻求融合,共享;各不同要素的供应商更是在寻求渗透与结盟,因此,一个个能整合各要素企业的平台应运而生,传统的产业链条被移动互联网公司高度切分,各环节出现了新业态,旅游共享生态圈正在逐渐形成。
1.3 行业的商业模式
传统旅游行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是“游客—组团社—地接社—供应商(景区、酒店等)。而“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爆炸和共享,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倾向于去中介,去权威,要求透明。在这样消费心理促使下,同时,也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成熟提供了手段,催生以下7种商业模式:F2C、B2C、C2C、P2P、A2A、O2O+M2O、C2B,在此不一一赘述。不难预计,在众多模式中,旅游的参与式定制模式将成为未来的大趋势。
1.4 企业的管理方式
传统的旅游企业中,管理者主要的管理内容是人、物以及实现它们最大的资源配置即可。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管理方式也悄然变化。首先,维护信息的安全会成为旅游企业管理重中之重,因为大量的商业活动都基于互联网开展,所以,需要建立健全旅游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系统安全组织。其次,内部管理更加个性化、差异化,可以会出现和一些年轻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模式,打破原有的部门人员界限,而是实行项目为载体管理机制,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2 “互联网+”时代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互联网使旅游业的市场基础、产业链和生态圈都发生了改变,线上旅游综合平台、专业旅游服务平台、旅游搜索平台等网络生态环境下的新概念企业快速成长,在这些新业态面前,服务于传统旅游的人员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新形式、新运作、新概念的旅游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有创意、懂技术且拥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尤其需要以下能力:
2.1 电子商务营销能力
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商场竞争的主战场。旅游行业的人才一方面要懂得充分运用相对成熟的电商平台来销售自己的产品,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事件策划能力,善于根据目标客户去策划营销事件,获取消费者共鸣,产生品牌和产品认同,可以说,电子商务的营销能力已经成为旅游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而不仅仅只是局限原有的导游讲解或人员协调等专业核心能力。
2.2 文化创意能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旅游的本质不会改变,都是人在异地的流动体验,体验的核心就是文化,因此旅游业最终的竞争还是在创意、产品和服务环节中展开。因此,作为旅游从业人员,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文化底蕴,在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时,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增强自己文化展示能力,比如说写和说。当今时代由“他媒体”向“自媒体”转变,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文案,一份具有温度和个性的导游词,都是旅游企业经营自身品牌的过程,只有通过“鲜明个性”和“创意服务”才能收获游客的喜爱和赞誉,而这跟人才的文化素养息息相关。
2.3 整合资源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的融合是必然趋势,线上企业与线下企业的合作、兼并将会更加激烈。旅游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需要将旅游各要素之间的互联、互通起来,所以对旅游从业人员来说,能对于旅游六要素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各种类型主体自由顺畅地连接,并且能综合运用各个旅游部门的数据,形成科学决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另外,在企业内部,项目负责制的管理模式推广,更是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有对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的整合和统筹能力。
2.4 精益求精能力
不管互联网思维要求旅游企业如何整合资源,但是归根结底取胜的还是在与产品与服务,以用户的体验为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有精益求精的能力,做出极致的产品,提供极致的服务。要么就是做细分,做精做优核心竞争力,在某个细分领域成为无可替代的第一。比如,爱彼迎,专做民宿。要么就是融合。通过不断的资本运作、企业联盟或合作的形式,打造旅游的巨无霸,从而在规模优势上以及几个细分领域成为第一,将全方位服务做到极致,比如携程,虽以机票和酒店预定为翘楚,但所有与旅行有关的事,它都涉及。不管何种途径,都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有精益求精的能力,去专心钻研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成为这一方面的精通者,不断推陈出新,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与素养。
3 “互联网+”时代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3.1 育人理念需要变更
作为互联网+时代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者,高职院校教师应当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不应该以培养合格的导游人才为导向。事实上,不少旅游者的旅游诉求不再是美丽风景,而更多的是美好生活,旅游目的地建设已经跨越了追求美丽风景,进而走向美好生活的发展阶段[2]。而原有需要靠导游来人工完成的景点解说,大多都能依托智慧导游的各种途径实现,比如说驴迹导游APP,喜马拉雅在线解说,而且不少景点都已经开发有景点解说的二维码,扫码即能收听讲解。所以,我们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应该以电子商务营销能力为核心、兼具策划创意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3.2 课程体系需要升级
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决定人才能力培养水平的2个关键要素[3]。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着重在“带团队”和“讲景点”两个方面,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处理问题和讲解能力培养。根据目前旅游专业对应岗位群所需求的关键能力,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特性,应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融入旅游行业动态、旅游电子商务文案写作,新媒体运营操作等相关课程。在不同的课程里,也应当融入网络营销、电子商务部分,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市场挑选,培养并提升学生智慧旅游的大视野。
3.3 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中,各门课程对能力的培养相对割裂,尽管“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已经深入人心,但主要体现在每门课程单独的教学单元中。学生在进入正式的专业学习时,可以组建仿真的旅行社,各任课老师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一起统筹设置真实的工作任务,然后再分解成各门课程相关的小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解决真实具体的问题。通过一个个宏观的工作任务驱动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既统一又独立,让学生获得职场的真实体验,也能够即时地实现和企业对接,有效地提升学生职场能力。当然,在这种全面性的培养中,我们也可以实现个性化的精益培养,让企业的特定岗位需求与学生个性实现深度对接,发挥学生的长处,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兼顾,特长突出。
3.4 工匠精神需要强化
职业教育中强调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同样需要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加强学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要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各项实训活动的考核里要融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评价内容,强化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培养学生识大局、讲奉献、有责任、勇担当的思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