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有效保护的相关探讨

2019-12-26夏胜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少数民族民族

夏胜兰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湖南常德 415100)

语言是民族的符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意味着五十六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民族文化丰富性、多元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语言是文化烙印,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质,是民族文化的实践承载,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和历史进程的见证,是人民智慧结晶的宝贵文化遗产,是进行民族交流、增进民族感情、处理民族问题的工具,因此发展、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和保护现状

1.1 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和保护政策发展

纵观近现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无论是民族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语言,重视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事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推行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共同繁荣的国策方针,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把民族语言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语言上的基本语言政策。新世纪伊始,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其中强调“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2009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和支持少数民族语言在新兴传播媒介的发展。还比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都涵盖了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1.2 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特点

当前汉语是我国通用语言,其中55各少数民族共使用72种语言,现存的少数民族语言之所以能够在历史发展和文化功能竞争中流传下来,充分说明了其强大的生命活力,以至于成为本民族发展不可替代的语言地位。从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状况中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民族人口较多、具有人口聚集区的少数民族,如蒙古、维吾尔、藏等少数民族本民族语言在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第二,具有人口聚集区但是本民族语言、文字内部差异较大的,如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语言社会功用弱于维吾尔、蒙古、藏等语言文字的使用。第三,民族语言只用于本民族内部日常生活,而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则主要使用汉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大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属于第三分类。

2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 挑战部分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历史的和现实中有不少对于加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存有异议的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的产生根源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样化的发展。在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对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越发显现,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也是造成当前少数民族语言发展陷入困境的两大根源。具体来说,

第一,市场经济发展对于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带来的挑战。改革开放初期,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引发了全国性的经济建设热情和浪潮,市场经济的逐利性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集中强化了社会一切为了经济发展的急功近利思想的爆发,由此造成对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忽视,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保护与教育等方面的工作由于财政问题、制度缺陷、专业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被搁置。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优化配置的原则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也极大的提高了优势地位语言如汉语的社会影响力。由于部分党政领导以及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影响,极大的挤压了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和发展空间。

第二,新媒体兴起对于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挑战。新媒体兴起本质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双重作用的结果,而语言是人们交流最基本的工具,麦克卢曾指出“媒介即信息”,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传播并非仅仅是媒介方式改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工具本身所承载的信息内容。纵观全球,英语的绝对语言优势地位以及汉语的弱势传播地位可以很生动的形容当前少数民族语言的严峻处境。媒介核心技术是英语的,必须需要学习英语才能够发展经济,与此同时,强势语言传媒的快速扩展也极大地缩小了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空间。这也是当前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不得不考虑的重要课题。

2.2 机遇部分

谈到机遇,往往是与挑战相伴相生。少数民族语言发展机遇,一方面在于党在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和保护的一贯方针指导,总体形势是好的,归根结底来说是因为总体方针政策以及根本制度是正确的,这一点放在人类社会任何历史发展状态下都是成立的。在当前,党和国家政府坚持民族平等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并且在立法、政策以及制度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等多个层次上稳步推进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发展,着眼时代和国内外形势,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推行双语教育制度,理顺了少数民族语言与全国通用语言的关系,既有效保障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问题,同时也便利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双向政治交流、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面对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与崛起,信息传播无论从速度、质量、时空等多个方面实现了极大的飞跃,这也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环境。

3 少数民族语言有效保护的优化策略

3.1 政策层面

坚持党在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各级党政机关组织领导能力和政策法规落实执行能力。这既是当前党政机关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基本要求,同样也是发挥政策有效性和优越性的基本保障措施。因此,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要认清形势,注重执政方式,重视施政效果,一方面加强认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处理好民族关系,增进民族感情,促进地区稳定的保障,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没有切实落实政策,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改革大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文化。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以及语言文字保护工作的物质基础,文化教育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价值引导,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当前少数民族语言严峻的保护形势,从根本上解决存在于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和保护工作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比如着眼新媒体兴起的历史机遇,依托新媒体和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扶持和培育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促进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播能力。

3.2 文化教育层面

少数民族语言有效保护是文化教育的范畴,总体来说要认清关系,化挑战为机遇。首先,要认清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而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决策、执行的根本保障,是确保政策正确性和措施有效性的理论基础。其次,大力推进学校双语教育发展。当前,我国从立法的高度逐步确立和完善了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育的教育制度,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制度确立本质目的是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基本载体,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体来说,第一,加强对于少数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科学研究工作,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提高教学课程、教学教材的民族和区域特色型开发,提高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大力引进新媒体技术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在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应用程度。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国家政策高度加大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支教优惠政策,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薄弱地区,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带入到偏远地区,与此同时,对于当地学校的教师素养要落实培训政策,特别是要加强对于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利用不断更新的新媒体技术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与教育。

4 结语

本文探讨了少数民族语言有效保护的一些内容,写到这里,感触颇深。民族是共同历史渊源下形成的具有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的稳定共同体。由此可见民族语言在民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少数民族语言的有效保护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更本源归属不丧失的唯一途径,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不仅需要政策、社会以及立法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上给予更多的扶助。放在更大的中华民族乃至经济全球化的视野下,如果做不好内在少数民族语言的有效保护,何以谈论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在国际舞台赢得尊重,获得影响。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民族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王承英:甘当中国语言文字的“保护神”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