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守尧的过程哲学与艺术观念
2019-12-26李瑞花
李瑞花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滕守尧采用“描述”的方式揭示当代西方美学的特点,通过梳理自古希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现当代思想观念的变化,反思生命的变化过程,揭示生命的意义,使得生活成为艺术,倡导人们“艺术化地生活”。
1 过程哲学的含义
过程哲学是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浪潮,在《艺术社会学描述》一书中提出的过程哲学,在书中他对过程有了明确定义。“‘过程’基本分为两种:自由的过程和非自由的过程,一种活动如果沿其方向、路线、速度均受一股强大外力或目的的制约,所经历的就是一种非自由的过程;如果活动受其内在驱动力,其方向、路线、速度随心所欲,逍遥自在,它所经历的就是自由的过程。”这一概念强调了20世纪后半叶过程哲学的重要含义,他梳理出从轻视过程的不自由的阶段,逐渐过渡到趋向自由的倾向,强调现代社会是一个过程时代,现代艺术体现过程的特征;滕守尧通过描述边缘意识直呼现代人对真正的自由的渴望。尤其是他指出边缘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情感最活跃的地方,符合一种“新奇”的特征:“‘边缘’是将阻碍双方交流的界墙拆除后的边界,可以容纳或包容敌对双方,并促成交流和交融,开放、繁荣、多样,容易产生新生事物。”这是艺术家一种类似童年意识的创造力最强的阶段,强调了过程哲学所提倡的“创造”、“新奇”。
过程哲学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西方哲学经历了由传统理性哲学到现当代走向过程的哲学的转变。过程哲学的内涵最早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他的著名观点“人不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论断可以被认为是最早的表述;黑格尔在《美学》中也曾论述世界是发展过程的观点;在西方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影响最大的论述过程哲学的哲学家是怀特海,他在《过程与实在》一文中指出:“实体是过程阶段很多可分的部分连接成的一个个体,存在的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件。”。他把自己的思想解释成有机体哲学,后有学者研究称为过程哲学。滕守尧描述过程哲学是立足于不同历史时期理性与感性的变化论述的。他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开始把“生活过程”从生活的总背景和生活的终极目的中(结果)分离出来,人们追逐生活的审美经验与艺术化地生活。西方古希腊哲学将结果和原因对立起来,将感性和理性对立起来,重视理性而忽视感性,强调结果忽视过程。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的希腊时期,人们忽视过程,只是崇尚人死后的归属,肉体只是世间的过客,人们不去思考生命本身所被赋予的意义,“此案与彼岸”、“现在与未来“等这种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当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束缚,生命在自然面前的软弱无力,人的基本诉求达不到满足,人们选择一种保守的生活观念,满足平衡与已有的东西,人追求生命价值的欲望会极大缩小,更不会注重人生过程的体验。当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社会转型为工业文明时期,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所带来的“用金钱的美梦来代替现在” 的观念盛行。滕守尧认为在阶梯式理性文明中,人类关注生活中的某个目标,并且可以失去个性,人被外力牵引使得人失去自我表现与独特性。不自由的生命状态让人失去自身价值追求,“生命哲学”便在哲学领域掀起浪潮。
滕守尧在书中描述了美学自古希腊到现当代概念的生发与延展,由早期的美和崇高到后来增加质朴、高贵等概念,到黑格尔时期美学范畴加入了丑的概念。美学范畴在不断扩大,意味着人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在不断扩充,每个概念的提出都是人们对生命过程的感受,对生活美学体验的重视。“过程是由各个‘点’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流动体。”人类美学概念的延展是由生活中对于“美”的体悟总结而出的,人类每个体悟的点变为了线,而且随着体验的不同感受,产生不同的人生情感。
2 过程哲学在艺术理论中的体现
过程哲学在艺术理论中的体现首先在接受理论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学概念逐渐发展,重视新奇与经验,促进了接受美学的产生。滕守尧首先指出“美学向艺术哲学的靠拢,是美学和艺术哲学的‘单向趋同’ 走向过程的美学,是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和艺术的呼应,强调艺术行动化、生活化,倡导艺术的非艺术性质、非审美性质,而与生活融为一体。”接着他描述了接受美学的先驱对接受美学产生的影响,在这之前,早期俄国形式主义、现象美学、布拉格结构主义、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都不同程度对接受过程进行阐释。真正将“接受过程”进行系统解释的是姚斯、伊瑟尔,提倡在本文和读者也即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伊瑟尔接受并发展了茵格顿的“图式化结构”和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学说,指出作品空白本身是对本文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过程美学强调“读者中心”而非“作者中心”,这表现在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心理期待,从而促进审美愉悦,架起艺术家与艺术接受沟通的桥梁。正如伊瑟尔关于阅读对读者的影响时谈到:“作品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他提倡文学作品阅读与读者之间是一种审美交流活动而非认知活动,文学作品的意义存在于本文与读者的相互作用。这样一来,接受美学理论便建立了一种本文—读者关系的研究范式,使得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对话和交流。姚斯强调接受过程中的愉悦经验,这种愉悦产生在生产、接受、交流三个方面,读者通过阅读本文造成联想式、敬慕、同情式、净化、反讽的认同感,这是人重视阅读过程、追逐阅读感受的重要体现。滕守尧认为,走向过程的美学和艺术以其动态、不平衡性对传统美学提出抗诉,强调生活审美经验。
过程哲学影响了关于艺术教育理论的探讨,腾守尧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滕守尧综合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的知识论述,在书中集中论述了灌输式、园丁式、综合式三种教育方式。他认为灌输式和园丁式都不能更好挖掘学生的潜能,认为综合式教育是生态式教育的前提,他注重提高学科之间的融合性。他指出:“艺术和审美教育也如同艺术本身一样,永远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强调过程,审美教育应该把教育过程中的对事物的审美感知放在首位,而非注重结果,这深刻影响了当代的艺术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力,注重从研究过程中发现美的本质也是教师的任务;同时学校不是培养技术性人才,而是专注于在实际授课时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提倡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权利,而不是灌输知识,这会让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则是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当代商业产品的冲击,人们陷入一种碎片化时代的迷茫中,增强学生对审美过程的认知,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从生活当中培养审美经验,从而独立自助地辨清真伪。
3 过程哲学在当代艺术中的体现
过程哲学思潮下的“去中心化”的反理性艺术特点。过程哲学的观念在当代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体现在存在主义流派,而且对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产生影响,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走向过程的哲学观念的转变在艺术上表现在反理性艺术的出现,这种思潮使得艺术出现“铲平化倾向”,实现了价值、空间和时间的削平,这体现在绘画和文学思想上,绘画集中表现为“去中心化”。绘画形式由中心位置到分散在二维平面上;文学作品也由顺序发展变为时间同时呈现;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小事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打破了英雄式描写,滕守尧以卡夫卡、乔哀斯的文学作品为例,主人公尤里西斯在生活中扮演多种角色,成为可接近的平凡人,这种价值的削平反映出人生过程由生命中许多小事组成,要去体验生活的过程。正如滕守尧在介绍文章描述性的时候说道:“艺术是经验的,不是纯理论”。
过程哲学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化地生活上。现代社会,人的经验值和满足感成正比。滕守尧指出后工业文明的总动机和追求:“尽多体验生活中的微妙过程,使生活本身成为艺术,让艺术成为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现代艺术家在艺术概念上实现了注重审美态度的转变,自由地创造成为当前的趋势。走向过程的美学强调艺术向生活的靠拢,经历了由重视艺术作品意象、表达作品意义层面、艺术创作到重视创作行动或过程的阶段。西方艺术展览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由博物馆到走向室外,“总是试图在‘行动’或‘过程’中证实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在这个时代,西方理性社会所指的“艺术是一门特殊的技艺”的思想观念到现在已经被改变,艺术家追逐生命过程中的宣泄,甚至美被时代推翻,激进的达达主义等“反艺术”掀起浪潮,理性社会给现代造成的束缚被彻底解构。走向过程的美学体现社会中某种自由思想的解放,人类天性的释放,人类追逐自身个性,反对一切压抑与压制的表现。
综上所述,滕守尧艺依托艺术社会学和艺术心理学进行讨论,且逐渐形成自觉的思想与体系,他对于过程哲学的分析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社会的思想,接受美学的兴起极大丰富美学体系;人们艺术化生活的观念深入,人们回到自然,开拓人生之美学的价值;艺术生态式教育也对现代素质教育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