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羽的诗歌审美理论“兴趣”说

2019-12-26孟彩霞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作诗妙悟韩愈

孟彩霞

严羽关于诗歌审美理论的重要理论观点是“兴趣”说,本文主要从“兴趣”说的发展源流、审美内涵、兴趣与妙悟等多方面展开思考。

写诗作对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情感的流露并不是毫无章法的,而是要讲究兴趣,兴趣也是诗之法的其中之一。

另外,在《诗辨》和《诗评》中,有“兴致”“意兴”“别趣”等说法,它们的含义均与“兴趣”相似。以“兴”和以“趣”论诗的在我国传统诗论中有很多,但将“兴”和“趣”二字连用,严羽可谓第一人。“兴”与“趣”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历史悠久,其演变过程相对繁杂。

一、兴和趣的演化轨迹

“兴”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兴,起也”,孔子也说“诗可以兴”,这里的“兴”是感兴意,是说诗可以通过语言感发人的意志、引发人的联想,即诗歌对读者产生影响。发展到比兴之兴,“兴者,托事于物也”,指先说别的事物,借以引出所要歌咏之辞,即在创作中用其他事物作诗歌的发端,自然而然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这是诗歌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再往后,兴发展出了兴寄,意为有所寄托。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1]这里的“兴”指含蓄、委婉的诗歌风味。在唐代诗论中,“兴”的这种用法较为流行。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兴趣的兴是比兴的兴的引申义,都是托事于物,不过所托的一个是教化,一个是情趣罢了。”[2]

朱自清的这一表述不仅将“兴”义的演化轨迹明显地勾勒出来,让大家了解“兴”义的历史演化轨迹,而且表明了“兴趣”的“兴”是就诗歌艺术特征方面而言的,指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钟嵘提出了“滋味”一说,认为五言诗在各类文体中处于重要地位,是众诗作中的有滋味者。钟嵘还批评晋代的玄言诗说理过多,言辞内容淡寡,与“滋味”相差甚远。由此可见,“味”“滋味”与诗歌的审美特征有关,目的在于营造一种浑然天成的意境。司空图用“趣味澄复”评论王维等人的诗,“趣”“味”连用,同义缀合。

由此可见,“趣”与“兴”的涵义基本一致,二者连用多指诗歌作品表情达意含蓄而不露。

二、“兴趣”说的内涵

吟咏诗歌的本质在于吟咏人的内心,表达人的情性。叶嘉莹先生认为:“他所谓的‘兴趣’应该并不是泛指一般所谓好玩有趣的‘趣味’之意,而当是指由于内心之兴发感动所产生的一种情趣。”[3]叶嘉莹先生的意思是,严羽所说兴趣是由兴发感动而来,写诗也是为了吟咏内心,先说抒情是吟诗作对的本质所在,接着引出他的观点“兴趣”,这就可以看出,言“兴趣”不可离开“情性”,二者密不可分,后者是前者之本。

严羽借用佛教用语来比喻“兴趣”,认为盛唐诗人写诗作诗都讲究兴趣,毫无做作痕迹,一气呵成。严羽用羚羊睡觉来作比喻,说好诗就好像羚羊晚上睡觉会把羊角挂在树上一样,这样就让捕猎者无迹可寻。结合《诗评》来看,“兴趣”指的就是“词理意兴,无迹可求”。“词”是语言形式;“理”是思想内容;“意”是指诗歌有限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无穷的意念形象;“兴”当然是指“兴趣”,即指含蓄不露的表情达意。根据严羽自己的描述可以看出,词、理、意、兴既是好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达到兴趣所必需的。四者混合成一片,应用到诗歌中,融为一体,于诗歌本身而言,使诗歌达到浑然一体的和谐状态;于读者而言,给人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诗意美感。严羽认为:“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4]这就是说,作诗要做到尚意兴且理在其中,不要在语言文字上过分赘述,应达到只见性情、不见文字的境界,这样写出来的诗歌才是严羽所追求的兴趣的审美所在。

最后,严羽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将“兴趣”达到的审美特征比作空中音、相中色、水中月、镜中像,这些都是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叫作“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用来形容那种“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感受,可以说是非常生动贴切[5]。

三、兴趣与妙悟

严羽认为,要想学做最上乘、具正宗的诗,就要懂得“妙悟”。他说参禅之道在于妙悟,而作诗之道亦在于妙悟。为了证明妙悟对于作诗的重要性,严羽举了孟襄阳和韩退之的例子,认为孟襄阳在学识方面距离韩退之差得很远,但他在作诗方面独独超出韩退之很多,原因不过在于妙悟这一区别而已。妙悟乃是作诗之当行本色,也是学作上乘诗之首法。他认为,诗歌创作与佛家禅道的悟道有异曲同工之处,妙悟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妙悟,诗歌创作不融贯,佛家悟道缺灵感。严羽将韩愈和孟浩然作了对比,孟浩然虽然在知识学问方面远比不上韩愈,但他写出来的诗歌却要超过韩愈许多。究其原因,就是孟浩然比起韩愈更通晓作诗之要,即妙悟,因此,他作出来的诗通常意象开阔、意境幽远,而韩愈作的诗通常讲书本、才学、义理,缺乏艺术感染力,意境也不够开阔[6]。

根据严羽自己的说法,他认为“不假悟”就是不借助任何外力达到的“悟”的境界,还有“透彻之悟”,即经过一番努力(有可能借助外力)之后所达到的“悟”的境界,此二者可以说上是真正的“妙悟”。“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是居于第二义的,是严羽所不屑的。如果想要清楚地看出“悟”的不同之处,他教人通过“熟参”汉魏直到本朝诸公的诗来进行分辨。

因此,要想作出兴趣盎然的诗歌,只有通过“妙悟”,“熟参”不同朝代、不同诗人的诗,这样才能掌握作诗之道,作出最上乘、具正法眼的诗作。

四、“兴趣”说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地位

严羽的“兴趣”说虽然是由严羽提出,但它并不是他一人的独创。就其基本倾向而言,“兴趣”说和司空图等人的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但它的进步性在于他比前人作了更深入的探讨,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述。严羽“兴趣”说中对诗歌形象的美学特点问题的阐述更为系统,“兴趣”说的内涵中就可以体现出来。他的这种美学思想也对后来的美学家产生了影响,当代的美学思想也受到他很大的影响,如叶燮的“理事情”说就受到了严羽的影响[7]。

但严羽的学说也有局限和不足。严羽虽标举“兴趣”,但对“兴趣”的描述含糊不清,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理论阐明,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同时,严羽撇开生活谈“兴趣”,也使“兴趣”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给人一种玄虚之感。

总之,我们应该对严羽的“兴趣”说有一个全面认识,虽然作品中对诗歌理论的述说和总结有不足之处,但它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观点,又为后代诗歌审美理论作更加系统完整的总结打下了夯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猜你喜欢

作诗妙悟韩愈
刘良玉
诗道亦在妙悟
生辰感怀
悲欢且作诗,浮世奈我何
“兴趣说”、 “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
疯狂编辑部之作诗也疯狂
严羽“妙悟”说的内涵
万能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