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声字族探析

2019-12-26杜超月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广韵尔雅形声字

杜超月

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在分析形声字字义时,通常是通过形符来进行判断。然而,形声字的声符的表意功能也不能被忽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从某,某亦声”的说法,北宋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的理论。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有时候,一些表示同出一源的亲属词(即同源词)的形声字,都把同一个字用作声旁。”[1]他认为,同从一个声符的字具有同源关系,即“声符示源功能”。笔者将以此理论为基础,对《汉语大字典》中22个从“皇”得声的字进行考察,探究“皇”声字族中成员之间的语义关系。

字族是指汉字在孳乳分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同族词而且必须具有共同文字发生源的一组或若干组形成系列的汉字[2]。“皇”声字族多是在“皇”的核心义的基础上孳乳分化出来的,它们的字义与源词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汉语大词典》中“皇”声字族共计22个,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声符直接表示字的本义;第二类是声符与本义具有同源关系,即以“皇”字为母文(母文是与分化字相对的概念,即最初记录词根或词源,后来增加类属标志的汉字[3])在此基础上增加偏旁分化出来的;第三类,声符与本义无关,只是单纯起表音作用。下面对这三类分别进行讨论。

一、声符“皇”的语源义表示本义

声符“皇”的语源义表示本义仅有“煌”一字。《说文·火部》中作:“煌,辉也。从火,皇声。”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亦作:“煌,辉也。”《玉篇·火部》解释为:“煌,光辉也。”可见,将“煌”解释成“光辉”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煌煌,辉也。此依《韵会》本。今大、小徐本各夺一字。非也。‘皇皇者华’,传曰:‘皇皇犹煌煌也’。‘朱芾斯皇’,传曰:‘皇犹煌煌也’。”司马相如《封禅文》中有:“采色炫燿,焕炳辉煌”一句,由此可知,“皇”即“煌”的初文,后来“皇”引申作“大”义,又在母文的基础上增加火字旁,作“煌”,用来表示本义“辉煌、光辉”。“煌”的声符“皇”的语源义承担了“皇”的本义。

二、声符“皇”的引申义表示本义

从“皇”得声的字以“皇”的本义“光辉、辉煌”为源,划分为三组。第一组具有“大”义;第二组具有“美”义;第三组具有“恐惧”义。其中,前两组是从“皇”的本义中直接引申出来的,后一组是从“皇”的本义中间接派生出来的。

(一)声符表示“大”义字族

第一,“鳇”。《集韵》作:“鳇,鱼名。”《正字通》中作:“鳇,鳢也,今俗名鳇鱼。”清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鳞语·黄雀鱼》记载:“有海鳇者亦能化,岁二八月群至沙洲。”“鳇”是一种形体很大的鱼,体长大约五米。

第二,“蝗”。《说文·虫部》中作:“蝗,螽也。从虫,皇声。”又作“螽,蝗也。”“蝗”“螽”二字互训,指同一物种。玄应《众经音义》中进一步解释为:“蝗,螽也,谓蝗虫也。小曰蝩,大曰蝗,鱼子化作也。”《集韵》中云:“江南谓食禾虫曰蝗。”《吕氏春秋·不屈》中有“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一句,可见“蝗”是一种危害庄稼的体形很大的害虫[4]。

第三,“艎”。《说文·舟部》中作:“艎,艅艎也。从舟,皇声。”《新唐书·东夷传》中有:“越州都督治大艎偶舫以待。”清郁永河《裨海纪游》载:“方共叙三日阔,董君忽委顿,伏艎底大呕。”东晋郭璞《江赋》作:“漂飞云,运艅艎。”“艎”是一种大型的木制战船,也称楼船,体积庞大。

第四,“凰”。《尔雅·释鸟》中说:“鶠凤,其雌凰。”郭璞注:“瑞应鸟,高六尺许。”《广韵》解释作:“凤凰本作皇,《师传》云:‘雄曰凤,雌曰凰。’”《尚书·虞书·益稷》中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体型庞大,有六尺多高。

第五,“隍”。《说文·阜部》中说:“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从阜,皇声。”《尔雅·释言》中解释道:“隍,壑也。”郭璞注曰:“城池空者为壑。”《易经·泰卦·上六》载:“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班固《两都赋序》中说:“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李善注曰:“城池无水曰隍。”“隍”是没有水的护城河,即护城壕。古代为应对战争,就近挖壕取土筑墙,其目的是防御外敌、保护邦邑。

以上五个字都体现了事物形貌体态高大、修长的特点,故其本义皆取声符“皇”之“大”义。

第一,“篁”。《说文·竹部》中说:“篁,竹田也。从竹,篁声。”《战国策·燕策二》载:“蓟丘之植,植于汶篁。”鲍彪注曰:“竹田曰篁。”《楚辞·山鬼》中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朱熹注曰:“篁,丛林也。”“篁”是繁盛幽深的竹林。

第二,“葟”。《玉篇·艸部》中说:“葟,荣也。”《尔雅·释草》载:“蕍、芛、葟、华,荣。”邢昺疏曰:“葟亦华也。”《广雅·释训》解释道:“葟葟,茂也。”“葟”是草木之花开得茂盛之义。

以上三个字都体现了事物在空间上覆盖范围较大的特征,故其本义皆取声符“皇”之“大”义。

第一,“瑝”。《说文·玉部》中说:“瑝,玉声。从玉,皇声。”《玉篇》解释为:“瑝,玉声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阐释:“瑝,谓玉之大声也。”故“瑝”的本义为玉石撞击产生的很大的声音。

第二,“喤”。《说文·口部》曰:“喤,小儿声。从口,皇声。《诗》曰:‘其泣喤喤’。”《广韵》中的解释是:“喤,泣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啾谓小儿小声,喤谓小儿大声也。如《离骚》:‘鸣玉銮之啾啾’,《诗》:‘钟鼓喤喤’‘喤喤厥声’,则泛谓小声大声。”“喤”的本义为小孩儿哭泣的声音,并且音量很大。

“瑝”和“喤”的本义都是声符“皇”与形符组合的结果,形符具有标记作用,表意较为明显,声符所表示的“大”义则相对比较隐晦。

(二)声符表示“美”义字族

第一,“锽”。《说文·金部》曰:“锽,钟声也。”《尔雅·释训》中解释为:“锽锽,乐也。”《广雅·释诂四》中说:“锽,声也。”《沇儿钟铭文》载:“锽锽熙熙,眉寿无期。”声符“皇”用于形容钟声之美。

第二,“騜”。《玉篇》解释为:“马黄白。”《尔雅·释畜》曰:“黄白,騜。”郭璞注曰:“《诗》曰:‘騜驳其马’。”郝懿行疏曰:“黄白兼有者名騜。”“騜”是一种毛色黄白相杂的骏马。

声符“皇”表示“美”之义,其“美”义在文献中也有记载。《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朱熹注:“皇,美。”《诗经·周颂·烈文》:“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孔颖达疏:“皇,美也”。故“皇”具有“美”义[5]。

(三)声符表示“恐惧”义字族

第一,“徨”。《玉篇》曰:“徨,彷徨也。”《汉语大字典》解释为:“徨,心神不宁貌。”“徨”含有“恐惧”义,应是从“大”义中引申而来,因为盛大而恐惧,又因恐惧而彷徨、心神不安。

第二,“惶”。《说文·心部》曰:“惶,恐也。从心,皇声。”《广雅·释诂》解释为:“惶,惧也。”《广韵》解释为:“惶,惧也,恐也。”《史记·刺客列传》载:“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潜夫论·卜列》载:“孟贲狎猛虎而不惶。”“惶”本义是心理恐惧,可见,声符“皇”具有“恐惧”义,因对盛大的事物而感到害怕,投射到心理表示为“恐惧”义。

第三,“遑”。《说文·辵部》曰:“遑,急也。从辵,皇声。”《玉篇·辵部》解释为:“遑,急也。”《三国志·吴书·华核传》载:“长吏畏罪,昼夜催民,委舍佃事,遑赴会日,定送到都。”《资治通鉴·齐纪》载:“上虑朝野忧遑,力疾召乐府奏正声伎。”胡三省注曰:“遑,急也。”声符“皇”含有恐惧义,因恐惧投射到行为上而感到急促不安。

三、声符“皇”仅表音与字义无关

虽然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示源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形声字的声符都具备这种功能,有些声符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单纯记录字音。

第一,“偟”。《尔雅·释言》中的解释是:“偟,暇也。”邢昺疏曰:“谓闲暇。”扬雄《法言·君子》中有“忠臣孝子,偟乎不偟”一句,李轨注:“偟,暇”,因此,“偟”表示“闲暇”义。

第二,“揘”。《类篇》与《集韵》均解释为“揘,击也”。张衡《西京赋》中说:“竿殳之所揘觱。”吕向注曰:“揘觱,犹击刺也。”这里的“揘”即表示“击打”义。

第三,“湟”。《说文·水部》曰:“湟,水也。出金城临羌塞外,东入河。”《汉书·地理志下》记载:“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湟”是河流之名,在青海省东部,流经湟源县、西宁市。

第四,“媓”。《广韵》曰:“媓,女媓,尧妻。”《玉篇》《类篇》均解释为“媓,母也”。

第五,“崲”。《广韵》《类篇》均释曰:“崲,地名”,《南史·谢灵运传》中有“又求始宁休崲湖为田”。

第六,“皝”。《广韵》曰:“皝,人名。”《晋书·慕容皝载记》:“慕容皝,字元真,廆第三子也。”

以上六个字的字义都与声符“皇”无关,可见,“皇”只是纯粹用来记音。

四、结语

“皇”声字族的产生反映了汉字孳乳分化的内部规律。笔者根据裘锡圭先生的“声符示源功能”,对以上22个“皇”声字进行探究,可以看出,只有6个形声字的声符仅承担表音的作用,其余16个字的声符都与本义之间有密切联系。可见,裘锡圭先生的“声符示源”理论在探究字族、分析字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科学地理解声符不仅有利于探究汉字的同源关系,也对汉字教学与推广有很大帮助。

猜你喜欢

广韵尔雅形声字
认识带“氵”的形声字
带“火”字旁的形声字
小议形声字
形声字运动会
明代韵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又音考察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湖北鹤峰方言本字考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