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与传承
2019-12-26张国松魏一苇易法银
张国松 魏一苇 易法银
通讯作者易法银(1955-),男,湖南常德人,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室,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各家学说研究和湖湘文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发展史上是极其珍贵的活态文化资源,是祖先们在生活中的伟大智慧结晶,它既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石,更是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通过劳力与才智,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文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威定义,都是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湖南是多民族省份,具有悠久的文明史,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千百年来,各个民族共同在这里生活,最终形成了一批具有湖湘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湖南“非遗”概况
湖南省的最北面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那里鱼米资源丰富,滋养和哺育了千千万万的湖湘儿女,因为湘江从南至北注入洞庭湖,沿岸是湖南经济、人口繁华且文化奠基之区,故湖南的简称是“湘”。据考古发掘,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证明了湖湘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传说是在湖南汨罗江投河而死,现今端午节包粽子即是为了怀念他,以引导后人学习屈原的忠君爱国情操。《湘君》《湘夫人》等也是根据楚地民间祭神曲所创作的有关湘水之神传说的作品[3]。截至2018年,湖南省已有国家级项目118项、国家级传承人76人,湖南省省级项目324项、省级传承人247人,市级保护项目837项、市级传承人595人,县级保护项目3 012项、县级传承人2 231人,最终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体系和重要传承人的保护机制[4]。
二、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在内容上,它包括文学、音乐、歌舞、戏曲、说唱、游戏、绘画、剪纸、皮影、刺绣、编织、印染、服饰、首饰、雕刻、雕塑、陶瓷、器具、习俗、礼仪及节庆等。在形式上,它包括摊堂戏、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及瑶族长鼓舞、桑植民歌等不同艺术门类。此外还有湘绣、土家织锦、苗家银饰、宝庆竹刻等,其代表了湖湘地区民间工艺的最高水平;苗家歌谣、土家族山歌、苏仙传说等各族人民的民间文学式样;龙舞、张家界高花灯、土家族跳丧舞等湖湘地区的舞蹈样式。这些都是湖湘文化的“活化石”。因而,注重保护湖湘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于研究湖湘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寿命”使之能够世代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对湖南的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作简单介绍。
民间文学:杨幺的民间故事、土家族梯玛神歌、屈原的传说、柳毅传书传说、炎帝传说、梅王的传说、二酉藏书洞传说、宋玉传说、石门桩巴龙传说、盘瓠与辛女的传说、盘王大歌、侗款、酉水船歌、盘瓠与辛女神话传说、舜帝与娥皇女英的传说、杨家将故事、蚩尤传说、望星楼通书、善卷传说、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土家族梯玛歌、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婚嫁歌、苗族古歌、孟姜女传说。
传统音乐: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湘西土家族民歌、石马江劳动号子、侗族喉路歌、桂阳瑶歌、侗族芦笙、平江民歌、土家族咚咚喹、湘西苗族民歌、炎陵客家山歌、苏区歌谣、新化山歌、茶山号子、侗族大歌、临湘花鼓戏、苗族傩歌、靖州苗族歌鼟、岳北山歌、桑植民歌、韶山山歌、石门土家山歌、桑植民歌。
传统舞蹈: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龙舞(花垣接龙舞)、龙舞(汝城香火龙)、七江炭花舞、苗族绺巾舞、湘西土家族铜铃舞、串春珠、江华瑶族长鼓舞、龙舞(城步吊龙)、仗鼓舞(桑植仗鼓舞)、南县地花鼓、石羊走马灯、桑植跳丧舞、洞口瑶族祭祀舞棕包脑、瑶族伞舞、星子灯、九市稻草龙、苗族团圆鼓舞、湘西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
传统戏剧:湖南昆曲、高腔、巴陵戏、荆河戏、目连戏、傩戏、木偶戏(邵阳布袋戏)、桑植花灯戏、麻阳花灯戏、嘉禾花灯戏、溆浦傩戏、桑植傩戏、侗戏、木偶戏(湖南杖头木偶戏)、彭俐侬湘剧表演艺术、祁剧、湖南花鼓戏、衡州花鼓戏、梅山傩戏、临武特色祁剧、临武傩戏、零陵花鼓戏、茶陵湘剧、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衡山花鼓灯、皮影戏(平江影戏)、湘剧(涟源)、木偶戏、湖南皮影戏。
曲艺:长沙弹词、张家界土家族阳戏、单人锣鼓说唱、长沙花鼓戏、桂东客家采茶调、祁阳小调、丝弦、零陵渔鼓、澧州大鼓、祁东渔鼓、湘西三棒鼓、辰溪丝弦、衡南渔鼓、祁阳小调、道州调子戏、益阳弹词。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龙舞(洞井龙舞)、龙舞(衡南七巧龙舞)、龙舞(雪峰断颈龙舞)、蚕灯舞、枫坪傩狮舞、龙舞(芷江孽龙舞)、苗家八合拳、东安武术、岩鹰拳、大成拳、张家界鬼谷神功、益阳虾子起拱、邵东木偶戏。
传统美术:面塑、滩头木版年画、苗画、元宵米塑、芷江明山石雕、大布江拼布艺术、傅氏木雕、大桥剪纸、滩头木板年画、挑花(花瑶挑花)。
传统技艺:湘绣、竹刻(宝庆竹刻)、土家族织锦技艺、浏阳花炮制作技艺、剪纸(踏虎凿花)、溆浦花瑶挑花、蓝印花布印染技术、苗族服饰、黑茶制作技艺、醴陵釉下五彩瓷、凤凰纸扎、竹编、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菊花石雕、石市竹木雕、苗族插绣、梅山剪纸、湘西苗族服饰绘画、滩头手工抄纸、手工榨油术、攸县打铁水、玲珑茶制作技艺、水竹凉席制作技艺、水冲石砚、长沙玉和醋传统酿醋技艺、土家族转角楼、洞口木雕、湘西木雕(苗族木雕)、洞口墨晶石雕、杨柳石雕、塔卧石雕、土家族竹雕、湘西苗绣(花垣县)、湘西苗绣(凤凰县)、湘西苗族挑花、泸溪傩面具、邵阳羽毛画、民间剪纸、苗族花带技艺、湘西土陶制作技艺(保靖县)、湘西土陶制作技艺(永顺县)、湘西土陶制作技艺(龙山)、湘西竹编制作技艺(保靖县)、湘西竹编制作技艺、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岳州扇制作技艺、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麻香糕传统手工技艺、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武冈卤菜制作技艺、雕花蜜饯制作技艺、酒鬼酒酿制技艺、永丰辣酱制作工艺、保靖松花皮蛋制作技艺、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制作技艺、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杨裕兴面条制作技艺、白仓高跷、凤凰扎染技艺、大布江拼布绣、雕花蜜饯制作技艺、侗锦织造技艺、凤凰扎染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玲珑茶制作技艺、苗族银饰煅制技艺。
传统医药:九芝堂传统中药文化、凤凰苗医药、湘西苗医苗药、湘西苗医苗药(凤凰县)、湘西苗医苗药(花垣县)、风湿骨痛贴丹灵疗法、小儿提风疗法、孙氏正骨术。
民俗: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炎帝陵祭典、女书习俗、绥宁县苗族“四?八”姑娘节、赛龙舟、连山斗牛舞、苗族四月八节、舜帝祭典、长沙陶公庙会、苗族接龙、土家糊仓习俗、汉【三侯】祠重阳庙会、八部大王祭、六月六尝新节、云阳山南岳宫庙会、花瑶婚俗、南岳朝圣、浦市窨子屋、洗泥节、苗族“赶秋节”、苗族“四月八”节、古丈跳马节、苗族跳香、瑶家坐歌堂、擂茶习俗、油茶习俗、花瑶“讨僚皈”、桑植白族游神、张家界泼水龙习俗、宜章夜故事、涟源珠梅“抬故事”、屈子祠祭典、抬阁(宜章夜故事)、抬阁(长乐抬阁故事会)、庙会(火宫殿庙会)、农历二十四节气(安仁赶分社)、农历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土家年。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目的是推动文化传承教育,激发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自觉,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队伍。而“中医药蕴含着中国古老的文化基因,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5],对此,可开展传统医药“非遗”进校园。首先,开展传统医药“非遗”科普讲座。通过高校和省内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合作,定期开展传统医药“非遗”科普讲座,传播和科普传统医药“非遗”知识,帮助省内“非遗”项目进一步落地,提升青年一代的传统文化科学素养。其次,设置传统医药“非遗”选修课。传统医药“非遗”项目本身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学术性,对于传承人的文化素质水平也要求较高,急需专业教育人士编纂相关普及读本或教材,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编写普及读本,并于高校开设“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对传统医药“非遗”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传承传播有重大意义。最后,定期开展传统医药“非遗”交流会,加强各项目之间的交流联系,并向学生传播“非遗”项目知识。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吸收更多青年学者投入“非遗”事业。最终建立传统医药“非遗”学习地,通过高校与相关“非遗”项目建立长期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帮助有志于学习“非遗”项目的学生进入相关机构学习研究。同时,通过制定后备人才需求预测、培养规划、定期深造和表彰激励等办法,保证相关“非遗”项目后备人才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
首先,“非遗”要依法保护。近些年来,湖南省非常注重从完善法律方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台了切合本省实际工作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开展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6]。其次,要提高人们的“非遗”保护意识。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知,并且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开辟宣传栏目,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各种保护知识,培养人们的保护意识,争取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最后,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非遗”传承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更加注重在活态传承方面加以保护,具体表现在对传承人的活态保护上,只有借助于传承人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够延续和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7]。于是,“人”这个载体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涉及各个学科、门类。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广揽人才,并制订“非遗”保护人才培训计划,最终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传承机制。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宝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湖湘地区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迁徙与传播之地,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只有充分认识、了解到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才谈得上保护与传承。本文旨在尽微薄之力,使湖湘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