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研究综述

2019-12-26孙程芳王立东

文化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学者建设研究

孙程芳 王立东

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对于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推动城市文化建设起着显著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发现当前学界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地域文化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地域文化的内涵还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定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但是,具体而言,学者们对地域文化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地域文化,即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的文化遗产。有的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1]。

近年来,学者们也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对地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从人类学意义上看,贺宝林认为地域文化是人类文化独特的空间组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2]。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张玮[3]认为,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而张凤琦[4]则认为,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其研究应当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从历史地理学意义上看,雍际春[5]认为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白欲晓[6]认为,地域文化属于文化学的范畴,并通过地、天、人、道四个要素进行了阐释。以上代表性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地域文化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对进一步思考并确定其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二、关于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

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多种多样,有学者从宏观角度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也有学者从具体某个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现将代表性观点整理如下。葛剑雄[7]从宏观上认为,地域文化的形成有四个原因:一是特定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使得不同地域之间的交往有限,以及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推动各地产生了独特的文化;二是移民因素促进了主客文化的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域的文化;三是政治权利和行政区划使得地域文化得到加强;四是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地域文化得到传承或发生改变。还有学者对具体地域文化的形成进行了研究。比如:王修智[8]对齐鲁文化的形成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齐鲁文化的产生是由宜居宜人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远古时代至战国秦汉悠长的历史渊源以及礼乐文化、百家争鸣、稷下学宫的社会背景等综合因素形成;任继周、侯扶江、胥刚[9]对草原文化进行了研究,认为具有相对稳定的人群、起决定性作用的草原、以游牧为主的家畜是草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关于地域文化的特征

学界对地域文化整体上的特征归纳研究较少,就现有的成果来看,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具有以下特征:与非地域文化区别明确,因文化的范畴不同、性质不同,与其他文化相比,不能混淆、不能产生歧义;形成机制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多样,起主要作用的是各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稳定性和传承性,因各地存在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每个地域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够较稳定地保存和传承下来;划分标准多重性,可以从地理区位、各地环境特征、行政区划等方面进行划分;域界的模糊性,由于历史等原因,每个地域文化的界限不会十分精确,而是呈现一定的模糊性,等等。

学者们更多是对具体地域的文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比如,黄松筠[10]对东北地域文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有五大特征:典型而独特、多民族文化聚合、多元文化并存、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性与不平衡性。马桂英[11]对草原文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有六方面特征:一是天然性文化本性,自然观质朴,即人与自然不可分割,要顺从自然;二是前仆后继性文化轨迹,由于游牧民族独有的发展特点,其常处于变迁之中,但是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发展仍然具有连贯性;三是流动性文化行为,游牧民族因特殊的生活和生存条件具有流动性特征,不受时空限制;四是尚武性文化心理,促进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五是开放性文化精髓,对各种外来文化能够很好地吸收和接纳;六是诚信性文化内核,游牧民族始终坚持以诚信为重要的价值准则。于丽萍[12]对拉卜楞藏区的地域文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有以下特点:地理环境特殊,处于西北边疆;语言独具特色,以藏语言为主;宗教文化浓郁,存在着四大宗教;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以民居和寺院建筑为主;民俗文化多彩,歌舞种类丰富;学术传统悠久,文献、著作多样。

四、关于地域文化的应用

地域文化的应用十分广泛,学者们对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闫永庆、于程[13]认为,城市湿地公园具有生态保护、休闲娱乐的功能,其建设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通过一些设计手法,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出一个地域的人文精神、文化特色与社会风俗,并以北安市为例,对如何更好地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和对策。段金娟[14]认为,公共设施是一个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文化的直观表现,其建设要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元素,提出并分析了地域文化参与公共设施设计的几种模式:一是历史记忆,将城市中的历史元素抽象为可视化符号;二是城市性格,注重由不同地理和社会条件塑造的不同的城市性格;三是情景体验,注重真实的市民生活;四是科技魅力,结合现代科技体现地域文化;五是材质之美,通过独特的地域材质彰显文化特色。魏雯、汪艳、苗宝成[15]认为,景观设计为地域文化的体现提供了载体,要从当地的特色出发,充分挖掘存在于其中悠久的历史资源,建设体现地域特色的景观,并以甘肃环县为例,分析了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利用当地文化进行合理的规划。

五、关于地域文化的价值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灵魂,在现代化建设中蕴含着丰厚的价值。学者们对此进行了丰富的研究。有学者指出,地域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16]。也有学者针对某一具体的方面对地域文化的价值进行了研究。比如隋琳[17]认为,地域文化能够影响并推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地域文化重在建设,其建设速度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并指出了二者的四种关系: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经济越发达,二者关系越密切;文化渗透于经济全过程,地域文化建设的加强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支持;地域文化塑造着区域特色经济,能够利用特色的资源形成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文化创新是经济创新的先导,将为区域在技术、制度、产业等方面的创新提供活力。此外,俞思念[18]认为,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与城市文化起着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逐渐推动了中国各具特色的文化流派的形成,有利于中国城市文化建设、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风采。黄意武[19]认为,地域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相互融合,二者的良性互动能够提高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自信、形成中国特色文化价值观、促进文化协调发展。

六、关于地域文化建设的问题和路径

地域文化及其建设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文化涵养,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内在意蕴,在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作用显著,且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就目前地域文化的建设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此,学者们针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青志[20]认为,地域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盲目好大求成,在建设过程中缺少调研、忽视当地文化,造成建设成果趋同;二是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只注重文化表象,对于深层次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三是文化意识形态弱化,存在低俗化倾向。他提出,地域文化建设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中保持自身特色;注重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要形神兼备;坚持剔除糟粕,传承精华,兼收并蓄,展示中华文化的风采。

王咏[21]以“六朝古都”南京为例,提出地方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应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发动相关部门通过社会调查确定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市形象主体,同时注意把握非物质精神文化的特点,将地方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并以六朝精神文化为例,提出可以通过教育、媒体等方式给予文化宣传。

黄意武、江优优[22]认为,当前地域文化发展存在着许多现代转型中的冲突,包括科学性与传统性的冲突、独创性与规模化的冲突、单一性和复合性的冲突、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冲突,并认为其转型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内在问题,包括整合开发缺乏创新、传播主体责任缺失、人才匮乏成为瓶颈;二是外部障碍,包括文化霸权的侵蚀、文化的差异、文化国际化思维的导向问题。在建设路径方面,提出我国地域文化发展要突破传统,实现现代化转型,要遵循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坚持特色、开放、多元、融合,如此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除了上述代表性观点之外,还有学者从图书馆资源、公益讲座等方面研究了如何促进、加强地域文化建设。

七、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学界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领域十分宽泛,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地域文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奠定了基础。

关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其整体而言,还存在着系统性研究不足、变迁研究不足、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

第一,变迁研究不足。地域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向前发展的。就目前来看,学界对于地域文化的变迁研究,以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将新出现的文化元素融入地域文化建设的研究还较少。因此,进一步加强地域文化的变迁研究,探索文化发展规律,将有助于在新时代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系统性研究不足。目前,虽然有多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地域文化进行了探讨,但是其本身还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没有形成没有一个整体、系统的研究体系,除了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编撰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等少有的著作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远古时代到辛亥革命的文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学者们更多是对地域文化进行了上述某一方面的研究。如何将已有的研究统一起来并形成一个明确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框架,成为今后学界应当考虑的问题。

第三,专业研究人员不足。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地域文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学科归属,更多是由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缺乏专业性的研究队伍。今后应加大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尽快形成一批关于地域文化及其建设的专业性研究队伍,从而能够推动我国地域文化及其建设研究的专业性、科学性、全面性,推动地域文化及其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猜你喜欢

学者建设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