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态意蕴及中国镜鉴

2019-12-26

文化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意蕴马克思主义文明

白 皓

一、问题的提出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人类文化的不断纵深发展带来社会和自然的蜕变,文明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的成果。在经历各个文明发展阶段后,目前正在急速迈向更高阶级的文明形式。从更为宏观层面来看,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发展世界的总量之和,它代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生产实践的不断再认识。在后工业文明的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得到空前提升。与此同时,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引发了诸多生态危机,生态文明被提出,并引起越来越多社会阶层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总结了人与自然和其他主体之间的关联后,高度总结了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生态意蕴,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再理解和重新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渊源

本质而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生产与劳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古代哲学先人提出了“灵魂论”主张的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侧重对神学理念治理的依赖,其中都隐藏着实践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理念。马克思在当时的背景下,充分吸收了以往生态文明的有益理念,融合了对当下时代发展以及未来自然生态观的深入理解,提炼出了具有自己显著特色的实践观以及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在马克思为未来设计的蓝图中,共产主义是人类生活最为和谐的构想,这也是打破人和自然的对立乃至人和人的对立的尴尬局面的基础[1]。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要点

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由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客观实在性,解决实践问题就是解决现实客观世界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能够为精神文明创造更多成长空间。换句话说,客观问题的存在为实践的诞生提供了土壤,实践活动的发生是为了应对现实客观问题的延伸,如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就是为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生态问题、环保问题提出的。

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的目的是改造社会、有计划的去提高生产力,是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福祉和效能。只有人类掌握了主动性,将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定为人,才能实现整个主动能动性。人类进行社会性活动改造时,大多是因为具有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刷新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改造这个世界。当这个限度没有在合理范围时,就会出现生态问题,也是在这种主观能动性的驱使下,人类才会去发展生态文明、补救生态体系。

第三,实践活动是历史性的社会活动。在社会性的生产生活场景下,人的主体性活动就具有了实践改造的属性。人类不可能独立进行社会性生产活动或实践活动,人的主体活动是离不开群体性的社会活动,不是单独存在的孤立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组合不同,造就了当下境况下的社会实践积累,社会实践不可能独立于其他历史而存在。从这个意义而言,要想考察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就必须将其放入社会活动中,通过社会关系的整体作用加以实施[2]。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态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生态文明理念的形塑过程

步入20世纪的工业文明后,特别是21世纪的后工业文明时代,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并掀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20世纪中下叶,西方国家掀起了生态运动,试图唤起对当时生态环境的重视,对当时的社会价值发起了挑战。

进入21世纪后,全球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得愈发厉害,在环境保护者以及相关组织的号召动员下,生态文明的理念被更多提及,更多出现在各国政府相关报告以及国家发展战略中。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态文明本质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态文明本质去理解,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对象的自然就是两个分论点。人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占据主导性,是具有完全能动主观性的行为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界,甚至是改造社会。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就会让自然丧失其原有的发展性,此时,自然只能作为人的实践对象,作为人的行为客体,按照人类的行为意图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作为客体的自然在适度的改造范围内按照人类的意愿转变,并不断失去原有的形貌和存在形式,当这种改造超出了一定限度后,自然会反作用于人类活动。只有在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调和下,生态文明才能在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态文明发展转向

步入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得到了再认识。与此同时,生态文明的意蕴发展也被更多的群体和人士重视起来。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人类作用于自然的频次逐渐增多,作用的边界逐渐拓宽,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迫在眉睫,以往单纯的古典自然生态论难以解释当今世界的复杂问题,也难以为未来生态的发展提供镜鉴。

于是,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研究颇有心得的学者对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建设提出可能性的转向和观点,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嫁接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上,这是当前实践观念在新时期的一个新的转向。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当前学术界大多学者倾向于认为,当今社会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在其社会体系之上的,一种生产制度与消费方式基础之上。从出现问题的表层来看,社会爆发的资源问题是由于人对自然的过度把控所致。人们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去控制自然,却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从而迫使人们探索新的技术手段,去解决这些冲突、矛盾。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生态文明的中国当代镜鉴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断被演绎,也不断被丰富,生态文明的理念也渐入人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引领者,中国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和担当。正因为如此,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关系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旨向,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在中国的有益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很好地回应了怎么建、建什么的问题,也有效回应了新时代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新表现。可以说,生态文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关键抓手。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生态意蕴,是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实际、生态环境发展实际以及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行动指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髓,并赋予了中国本土的意蕴。

首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历史由人民创造,历史由人民书写,人民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这也从本质上回归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宗旨上。中国共产党在顺应历史发展、响应人民需求、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恪守初心,不忘使命,时刻将人民摆在最重要的地位。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理念是践行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面对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的实践论,坚持绿色发展,站在为人类文明发展谋福利的宏观历史角度,分析当前生态问题原因,解剖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症结,结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标本兼治,有效缓解环境污染。

当前,我国正在尝试找寻一条发展与可持续、自然与生态、富裕与民主的发展之路。本质上说,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类社会既能较快又稳地实现自我发展,自然又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稳步更新,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有效平衡与统一。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3]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当今的中国已经逐渐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一个有责任、有目标、能担责的经济大国,我们坚信,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人类共同的目标和要义,中国人民应与全世界人民一道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绿色世界,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意蕴马克思主义文明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请文明演绎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漫说文明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