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传承路径研究
2019-12-26甄静丹武玉
甄静丹,武玉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1 中华传统美德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1.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含义
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 在继承中得到不断发展,并且对后代具有很大影响的优秀道德遗产。从内容上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优良的道德传统, 承载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民族精神, 是我们中华民族人民发展与延续的道德源泉。有很强的感召力。
1.2 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主要从仁、义、理、智、信这五个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主要表现为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个人处世三个大的层面。在国家民族层面,主要展现了忠君爱国的民族精神,有不惜牺牲自己生命,赤诚忠心,保卫祖国的岳飞,有抗击倭寇,保卫祖国安宁的戚继光等。他们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面前,选择了用生命捍卫民族大义, 所展示出的大无畏英勇献身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代中华民族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去不懈的奋斗。在社会生活层面,社会生活美德主要有尊老爱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美德。例如: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融三岁知让梨、黄香九岁能温席,季札让国的非凡气宇、 管鲍之交的无私情义都是闪耀史册的经典篇章。在个人处世方面,追求君子、圣贤的美好品格,讲求仁者爱人,浩然正气的风格,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中华文明发展的动力。
2 阐述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必要性及时代价值
2.1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必要性
当前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时期, 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道德评判标准呈现出了多元、混乱的局面,甚至出现了道德危机。而要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价值混乱、道德危机等问题,就必须要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入手, 因为中华传统美德内涵的大爱、仁义、诚信、真善是符合整个民族发展趋势的,也顺应人们内心对美好品德的期盼, 有利于在整个社会传播正能量,构建一个和谐、充满爱心的社会。同时,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必然要求,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为我们国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各国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提供应有的理论依据。这无疑都包含着“亲、诚、惠、容”理念,还包含着中国“仁爱”“诚实守信”“协和万邦”等道德精髓。
2.2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时代价值
2.2.1 是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国无德不兴”,中华传统美德是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梦包含着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方面,这个梦想不仅是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 也是我们古人一直以来肩负和倡导的理想生活。这个人民执着拼搏、为之奋斗的生活就是古人长期以来追求的“大同”理想,即求大同与奔小康。习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中华传统美德中一直提倡的有责任、有担当意识就是如今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提倡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有一份爱国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大到国家,小到工作,也都要求我们具备爱国、爱岗,敬业、奉献,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努力奋斗,去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贡献属于我们自己的力量, 为中国梦的实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光和热。
2.2.2 是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可靠保证
首先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增强公民的自律意识,弘扬传统美德有利于让人民形成“慎独”意识,即通过仁、义、礼、智、信的熏陶和价值引导,让人民形成顺应社会趋势的价值或道德评判标准, 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无论有无他人监督皆如此。始终保持内心的那颗道德初心, 不会因为外界不良环境的出现就放纵自己的行为。其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也有利于提高社会的他律意识,形成监督合力,在社会价值混乱、道德滑坡的情况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引导人民向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监督的局面,督促他人形成正确、良好的道德意识。最后,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仁爱也是我们传统美德的核心思想,爱的对象不仅是自己的爱人、亲人和朋友,还有其他的人。拥有仁爱之心的人,做任何事都会在爱的驱动下去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会激发我们的奉献意识。使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彼此间充满关怀,形成一个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有爱的大环境。
2.2.3 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根基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在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想人们积极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就是追溯它的源泉与根本即中华文化,并且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由此传承、由此创新,才能更好地从情感上去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为自己的行为理念。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精神追求,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当中,应充分利用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 不断强化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看待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间的关系, 要使人民真正地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以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通过践行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增强人民的价值判断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来源于传统美德, 也是传统美德与当今时代相结合所产生的丰硕的果实。如果离开了传统美德去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犹如无源之水,失去了它的根本。
3 探索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相关路径
3.1 文献传播
文献的基本解释是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等,而传播在传播学中被定义为“个人或者团体通过一些符号向他人或者社会传播相应的观念、情感或者态度”。简单地说传播就是向他人传递信息。毋庸置疑,文献传播即通过图书、期刊等资料向他人传播一定的信息。文献资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美德传承的重要途径,如《论语》《史记》《弟子规》《三字经》《二十四孝》等脍炙人口的启蒙读物,中华传统美德在字里行间中得以体现并为后世所熟知。此外还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自西汉到清朝的二千年里,共出版正式书籍约18.17 万种,这些数量众多的文献资料为传统美德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教育推广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从始至终都很重视教育,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 教师不仅把相应的文化知识进行传递,还注重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有官学与私学两种形式, 官学的主要功能就是传达三纲五常等相应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 而与此同时也会涉及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 比如说,“忠君爱国”“尊老爱幼等。而私学也在教育传承文化、传承美德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孔子最为著名,他倡导仁、义、礼、智、信,晚年修订六经,门下弟子达到三千, 可以说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到唐代以后。私学就发展成了书院、私塾之类,私学除了教授人们知识以外,也有道德培养的部分。如《弟子规》《三字经》《小学》等,这些都包含着道德的因素[2]。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史。
3.3 民间流传
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其一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和凝聚的过程。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情怀,它展示了浓浓的乡情、亲情、感恩之情,如祭拜祖先、缅怀先烈,体现感恩之情的清明节,中秋节的团圆和谐情怀,端午节的爱国情怀,这些节日所内含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激励着我们一代代人, 历经千年,价值依旧。其二是民间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有戏曲、舞蹈、绘画等艺术,在娱乐方式相对单一的年代,这些民间艺术不仅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 还在文化传承、美德传承方面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例如,中国古代的年画大多取材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方面,常见的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白蛇传》等,岳飞精忠报国、 桃园三结义等典故通过年画等形式被精彩地刻画出来, 这些我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无形当中就会接受传统的道德,在传承美德的途径中,戏曲也成了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 我国民族戏曲的主题是爱国主义,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杨家将和岳飞戏,此外,也会涉及孝、吃苦耐劳等中华传统美德[3]。可见,民间流传在中华美德的传承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华传统美德的途径还有国家政策、交流融合、电影电视节目,这些路径也都在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发展和弘扬着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