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馆跨界发展思路
——从“互联网+”到“图书馆+”
2019-12-26王锦贵
王锦贵
(云南省玉溪市图书馆,云南玉溪 653100)
“互联网+” 战略的本质内涵就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通信技术可以无所不在, 不仅可以改造所有的产业和行业,颠覆创新的范式,而且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在现实层面上,随着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和4G、5G 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商业用户做出的精确推送,通过在线模式实现的各类商业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传统企业突破的重要契机。
而在图书馆界, 随着数字资源建设的飞快发展和年轻一代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养成,“互联网+图书馆”模式正在要求传统图书馆向全媒体复合型图书馆转型。互联网可以让传统阅读服务变得更加便捷、更加全面,就读者角度来说, 互联网可以让图书馆的读者自由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资源和方式, 阅读体验更为美好。“互联网+”当然不仅可以让数字阅读无所不在,更要求图书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改善纸质阅读服务体验,这种改变对于传统图书馆的冲击是巨大而且无法阻挡的。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2015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4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 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 而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较2013年的57.8%上升了0.2 个百分点; ,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此外, 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6 本,与2013年的4.77 本相比,减少了0.21 本。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电子化阅读发展迅猛,纸质图书阅读却在萎缩。报告中还特别指出,首次调查的微信阅读指标显示, 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min,其中,成年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min。
摆在图书馆人面前的现实是: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远远不够,资源、服务和管理等诸多层面都尚未真正实现标准化转型,不顾自身特点,一味地强调“互联网+图书馆”, 在没有明确的发展主导思想前,很可能让图书馆的发展走上歧路。众所周知,在电子阅读领域,传统图书馆并没有取得先机,不仅发展缓慢,甚至到现阶段在这一领域都还谈不上真正起步, 而经多年来的发展,电子阅读领域不仅被先来者抢占先机,而且已经出现了微信、超星及起点、17K、和阅等网络文学或电子阅读方面的巨头,学术性文献方面,则被知网、维普等网站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作为电子阅读领域的后来者,图书馆不仅面临版权、经费、人才方面的短板,在积累方面更难以与同行业的先行者相比。
图书馆有自己的特定内涵, 如果一味追求“互联网+图书馆”的表面发展模式而忽略其他方面,即使再成功, 也无非是成为类似微信或电子书城一类的互联网行业,与图书馆自身的价值定位相去甚远。当然,这并不是说图书馆就要放弃互联网这个平台, 而是要求图书馆在与互联网做加法,弥补自身不足之处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借鉴“互联网+”的成功经验,发展属于自己的“图书馆+”跨界合作理念。
1 什么是“图书馆+”
“图书馆+”的概念是“互联网+”概念的延伸,就是以图书馆平台为基础, 和各个领域的行业进行合理化合作,实现图书馆的跨界转型,让图书馆成为复合型信息平台。在这一概念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图书馆”是平台,是一个信息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集合体,“+”是关键,“+”后面的内容则是跨界与突破,只有把图书馆当作平台, 利用自身优势整合资源, 寻求跨界合作的可能,才能真正为图书馆的发展寻找到突破的良机。
2 “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事实上,“图书馆+”这一模式在图书馆界早已实施了许多年,只是很少有人将其独立出来进行分类研究,例如送书下乡服务,事实上就是一种“图书馆+汽车”或“图书馆+受援单位”的简单“图书馆+”模式,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发展“图书馆+”模式,却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提示。
2.1 扎实做好图书馆平台,为跨界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传统图书馆服务是标准的被动式服务, 坐等读者上门办理借书证成为本馆用户,这种思维习惯下,如何发展用户就成了一个难题,即使大力进行宣传,也往往事倍功半,喜欢来借书的人不用宣传也会来办证,不喜欢借书的人听到了宣传也没有办证的欲望, 而且传统办证手续烦琐, 更是打消了绝大多数很少到图书馆来的市民的办证欲望, 所以出现了用户数量增长缓慢甚至逆增长的情况。
但其实这是传统思维习惯的一个误区,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数据联网”,广大市民的许多资料是可以公开互联的, 图书馆完全可以向上级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申请,在公安机关监管下,将身份证直接作为借书证使用。也就是说,只要持有居民身份证,通过简单注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市民可直接凭借身份证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从而越过注册这一步骤)即可享受图书馆全部服务内容,这意味着,本地区全部人口都是图书馆的读者,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图书馆用户基数的问题。如果图书馆能做到这一步,让“身份证=借书证”“全体市民=图书馆读者”, 这不仅解决了图书馆的用户数量问题, 也让广大市民能够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对图书馆和用户而言,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有了足够的用户数量,图书馆的宣传和推广渠道将会自动形成,为“图书馆+”的跨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图书馆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好“+”后面的内容
互联网思维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 “跨界思维”,平台是基础,如何在这个平台上搭建属于自己的高楼大厦,则属于每个图书馆自己的长远规划,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见解,简单讲述自己的一些浅薄之见,供图书馆界同仁参考,以求抛砖引玉,共同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2.2.1 “图书馆+图书馆”,组建图书馆联盟,增强图书馆自身的发言权
因国情所限, 中国各级行政区域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看似无处不在,实际却各自隶属于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省、市、县、乡镇等各级图书馆并无上下级关系,说白了也就是互不相干,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局面下,图书馆界的声音其实是微乎其微的,无论在争取政策资源, 还是与相关单位进行采购谈判或者合作时都处在单打独斗的不利地位。而运用“图书馆+图书馆”的思路,本县、本市、本省乃至全国所有图书馆组建成为一个图书馆联盟,在联盟主导下,所有图书馆都能用一个声音说话,那么无论是在向上级争取政策,还是在与相关单位进行谈判的时候, 图书馆的话语权都将得到大幅提升,甚至拥有了一定的决定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图书馆又怎么会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机会?
以笔者所在的玉溪市图书馆为例,2015年, 玉溪八县一区10 个公共图书馆组成了图书馆联盟,在与书商和电子资源供应商的谈判中,以玉溪市图书馆为主进行谈判,不仅让相关企业大幅降低报价,而且还额外提供了各项优惠政策, 用所有联盟成员可接受的价格得到了资源原本受制于经费问题无法采购的各种资源。
2.2.2 “图书馆+学校”,在推广全民阅读的同时,培养未来的忠实读者
培养少年儿童阅读兴趣和习惯是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重中之重, 也是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土壤和生命线,当一批批习惯于到图书馆阅读的学生走出校园,踏上各级工作岗位后, 源于儿时的阅读习惯将会让他们对图书馆具有天然的亲切感, 图书馆的重要性和社会影响在全社会将得到认同, 而当这些人中一部分走上领导岗位或其他重要舞台时, 图书馆自然能得到超乎意料的丰厚回报。
2.2.3 “图书馆+企业”,充分发挥图书信息平台作用,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图书馆+企业”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由企业出资,图书馆利用自身的平台和渠道出力,在技术资料采购、企业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室建设等方面都拥有广阔的前景,甚至当图书馆的平台足够大的时候,还能成为企业产品一条新的宣传与推广渠道。这就是“图书馆+企业”发展的方向
2.2.4 “图书馆+创业者”,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场馆优势,成为新产业孵化器
目前, 很多拥有特殊才能和发展前景的创业者都面临着场所、技术资料等方面的难听,而绝大部分图书馆都拥有较为宽敞的空间, 同时馆藏资源中蕴藏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共享工程及数字资源存在,更使得图书馆在扶持创业者起步阶段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与有潜力的创业者合作,免费向其提供专利检索、核心技术指标及主要竞争者发展动态等相关资料, 将为创业者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有条件的图书馆甚至可以向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创业空间和基础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等办公用品), 当这些创业者中的一部分成功后,作为创业孵化器的图书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也将在其他方面获得相应的回报。
3 结语
以上几个方面都属于“图书馆+”在现实层面上可操作的范畴,当然,图书馆跨界合作、跨界发展的前景远远不仅于此,只要在思考图书馆发展时,将图书馆充分想象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交流平台,“图书馆+”将大有可为, 也必将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图书馆,必将成为我们社会中最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