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辑出版电子化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2019-12-26曲春波
曲春波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吉林长春 130024)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电子科技领域的飞速进步,编辑出版行业也同时在进步, 在经营模式和效率以及产品质量上也因为电子技术和产品的各种应用而高速发展, 下面我们对编辑出版的电子化以及未来发展来进行一下分析判断。
1 传统的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及产品向电子化发展及转变
电子出版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把计算机技术用于期刊的编辑出版,美国的《化学题录》磁带版是最早电子出版的代表。
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应用, 社会各个行业都在效率和质量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改变, 编辑出版从原来单一的纸质的出版物, 由于多媒体电子产品硬件的应用,更多的电子编辑软件的应用,使出版编辑行业不再单一的界定,越来越横向拓展,越来越走向电子化,德国奥尔登堡大学教授迪特里希·博勒斯(Dietrich Boles)在《电子出版:编辑系统和作者工作环境》(1995年)[7]首先说明了怎么去界定电子出版的概念。他把整个电子出版技术应用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构建阶段(Konstruktionsphase)——编辑把作者送来的信息(稿件)加工整理成可供使用的电子文本形式。第二为发行阶段(Distributionsphase)——包含如何用电子技术表现文本制成之后到可供读者使用这个时段。第三是接受阶段(Rezeptionsphase)——读者最终用哪种方式接受所提供的信息。
而现今的科技让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带来很多新的产品,阅读器,平板电脑,现在手机移动端的应用更是让信息的传递越来越迅速, 随之而来的各种应用软件更是让更多梦想成为可能。
2 编辑出版电子化使产品及服务模式走向多维度
电子出版编辑技术及产品发展的最初是以电视用户为对象的电子报纸出版试验,在1940年《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迈阿密先驱报》 等美国报纸曾以无线电广播的方式向家庭传真机发送报纸, 这是最早的电子出版试验, 后来电视的普及造成了传真报纸到1950年消失,后来大家就开始寻找以电子媒介把信息传递到家庭和工作单位的新方式。
印刷使用的图文内容以电子形式传播始自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信息传视系统, 报纸内容可在经过改装的屏幕上观看。信息传视系统分两种:一种是单向式的teletext(远程文本)传视系统,以电视广播信号传送纯ASCII 格式的文本, 是一种电视文字广播系统。另一种是双向式的videotex(可视图文)传视系统。这种交互式在线信息服务系统, 除文字外还可传送简单的图形,随着技术的进步,后来可以传送较为复杂的图像和照片等。
英国70年代初设计出一种系统,称为Ceefax(西法克斯)系统。随后,1973年也建立了称为“Oracle”(奥瑞克尔)的teletext 系统。因电视文字广播是单向的,广播内容由电视台决定, 所以人们必须耐心等待播到自己要看的页面。Videotex 系统是英国邮工程师萨姆·费迪达( Sam Fedida)针对电视机设计的,主机存储的文字、 数字、 图形等视频信息通过电话网传送到用户终端, 用户需要浏览的内容可从电视机屏幕上显示的菜单项目中进行选择。1979年9月英国开发的世界第一个公共videotex 系统,正式投入商业运营,83年仅本系统的数据库就存储了25 万页信息可供屏幕上显示,用户终端在80年代中期增长到5 万个。
继英国之后,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在80年代初也纷纷进行出版电子报纸的试验。美国开发规模庞大的Viewtron(视通)系统,作为电子报纸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还设计制作出新的电视机终端,视频文本通过电话线传送。服务内容除新闻外还有天气预报、体育比赛情况、电影节目、视频游戏、电子邮件、聊天室、银行业务、家庭服务等到90年代微型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的发展应用把编辑出版行业大跨越的进步, 计算机更多的输入输出模式及相关的设备使用又更大地改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平面及三维建模软件及技术使传统的图文编辑颠覆, 很多特殊的难以达到的效果用计算机很方便的模拟出来, 高精度彩色印刷设备的也可以轻松地制作出来。
互联网让信息的传递更进一步的改变, 由于现代信息传递技术更快速地缩短了信息获取的途径, 计算机又得到了普及,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和技术逐渐取代了纸张,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就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 固定的变成了移动的, 纸质的变成了屏幕的, 多媒体应用使单一的视觉传递变成了多维度的信息,让人们更加清晰准确直观的获得信息,而编辑出版的产品也向多元化发展, 拓展出更多地以视觉听觉甚至其他感官的产品应用。
经济的飞速发展助推更加细分的市场及产品服务, 编辑出版的产品及服务内容也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也有不同的需要,电子编辑出版物设计制作和发布十分方便又高效率, 而使人们获取随时所需的信息更加便捷, 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让电子编辑出版更加多元化, 市场需要的多维度让编辑出版的产品及服务模式走向多维。
3 从市场的产品需求分析从媒体到编辑出版产品本身
不同阶段应用对于信息的摄取已经由单一的视觉想象正在演变视觉形象, 过去几年里平面图形及三维图形软件及硬件的加入又给这个领域带来新的飞跃。计算机辅助的平面及三维作品让原来只是想象的效果可以轻松达到,在创意和设计上可以有更惊人的表现,只要有创意,就有更好的效果。
4 编辑出版在大数据和智慧发展下的未来
大数据时代把信息立体化, 个性化传递让编辑出版更加生动立体,AR 技术以及未来全息技术的应用可能让编辑出版的未来更加有挑战性, 个性化的需要让信息变得立体,传递的信息将更加精准专业,我们分析几个方面未来市场及社会的需要及趋势
4.1 精细化产品
眼下, 移动互联网给传统出版业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作者对传统出版社的高依赖性大不如前,进入了以质为先、以创新、创意为主体的原创出版阶段,对编辑的综合能力要求会大大提高。
未来编辑的工作模式也会有较大变化: 从简单的案头工作向创意性转变。“未来技术可以满足人各种不同的需求, 可以为某人定制任何产品, 满足他所有需求,‘阅读’这个词的含义没有改变,印数、利润、市场份额绝对重要,模式创新带来爆发增长不会成为常态,考验出版机构的依然是产品的精细化锤炼能力。”
4.2 衍生服务项目
很多时候, 出版业从业者看待产品的角度过于孤立。拿卖书这件事情来说,出版商不仅可以卖书、还可以卖策划,可以向用户提供图书内容衍生的比如玩具,用品推广等一系列服务。从目前的情况看,已有少部分出版机构做了些许探索。比如,将新书发布会、书店的营销活动设计成联合推广模式, 引入商业赞助或会员制,相当于在图书之外,又开发了针对定向用户群体的多营收项目。而在多媒体及信息传递领域可以更宽地拓展服务项目,创造平面及多维度的服务项目及产品,包括信息和产品后续衍生的产品和服务。
4.3 个人工作组及公共平台发展
未来,由于社会化分工更为细致,比企业更小的市场主体单元或许会蔓延开来。个体综合素质极强的优秀编辑是复合型融媒体人才,个体的策划者、设计者及开发者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出版领域, 这些个人或者工作团队能够兼容、跨界、联结出版、营销、发行、设计等各种媒介资源。个人即是团队,个人协调一切。既然有可能出现个体工作室, 支持核心策划人的公共平台的出现就很自然。未来的编辑工作模式,是编辑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负责自己的创意和宣传,而其他的如发行,印制等成为公共使用平台。传统的企业实体为主被打破,独立个体编辑开始在优秀的出版公司内外流动。打破传统的封闭出版平台,整个出版流程体系将依据新的市场目标及新的流程演变出新的模式及发展成果。
4.4 多维产品服务体系使工作性质及产品形态发生改变
2016年, 微信红利期爆发诞生了大量公众号,给人群活动及关注细分领域带来全新的营销和产品模式。多维阅读产品设计成为常态,视频的引入,互动软件的开发及应用使未来的信息获取的方式更加丰富,信息发布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平面图文,三维动画,视频音频等都可以及时有效地传递,那么,未来编辑出版的任务就是提供符合不同媒介特性的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
在未来, 出版机构的编辑可能不会从事原本意义上的编辑工作, 可能会成为信息的挖掘者和筹划者——大量视听产品和创作者可以从图书及周边中走出来,转变成另一种表现形式的产品及服务。懂新媒体的编辑也可能变身为视频或者软件编辑, 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制作过程中。基于纸质图书衍生产品的开发是基本,此外,还有品牌拓展、产品形象化,通过各种方式,与业外的消费品相结合。未来编辑出版将出现技艺型和资源型两大类型, 而各种比例的混合型人才将不断涌现。未来编辑的形态将会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而向机器人代替编辑工作的方向。在出版服务领域,以信息针对性传播核心的电子信息出版将得到大范围应用, 进而推动编辑出版的相关服务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在虚拟现实和全息信息传递的应用,智能扫描技术将会被快速推广和迭代; 大数据技术运用于在线服务将催生出以应用者为中心、 以信息交换为主要特点的新形态。
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的是行业技术的改变, 而编辑出版业的发展也一样和社会发展进步相辅相成,而新技术新服务发展而相继产生的一系列法律问题也是需要在变革中进一步得到解决, 相信编辑出版业走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