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时尚的“原生态+”文化现象分析

2019-12-26孙晓川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原生态消费生活

孙晓川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云南芒市 678400)

1 “原生态+”文化现象概述

“原生态”概念是自然科学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中的概念,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ckl)首次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自然科学概念常被人文社会科学借来表述理论内涵,界定概念范畴,比如文艺理论中的“张力”“共鸣”“场域”“意识流”等。随着生态学的不断成熟,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概念开始向社会科学领域渗透,向人文学科延伸。“原生态”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8月,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策划并领衔主演舞剧《云南映象》,演员70%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时的着装,演出用的乐器也是从寨子里征集的。这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被命名为“原生态歌舞集”。2004年3月,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刘三姐》实景剧在桂林漓江上正式公演。这场演出以自然风景为实景舞台和背景,在灯光和烟雾效果的衬托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给人超然震撼的心灵感受,张艺谋称之为“原生态”的表演。此后各种“印象”演出在各地上演,让人倍受关注。2004年8月,“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在山西左权举行,本民族语言或当地方言、几乎不用伴奏的清唱、本民族盛装服饰成为本届民歌比赛的特点,同时也成为与会专家对原生态歌曲的第一印象和初步定义。第十二届(2006年)央视青歌赛首次增设原生态唱法,把原生态从民族唱法中单列出来。借助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原生态”被业界和观众普遍接受。追求 “原生态”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原生态文学、摄影、电影、音乐、舞蹈、饮食、服饰、选美、医疗、旅游、体育、节庆等方面。很多传统产业前盖以“原生态”则摇身一变,身价倍增,俨然一片“原生态+”态势,社会大众趋之若鹜,社会精英以此炫耀,刺激了大众消费,满足了社会精英的求异心理,引导着社会消费趋势,原生态现象成为一种时尚。

2 原生态成为时尚的原因探析

原生态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时尚?

2.1 审美救赎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不得不消费着工业生产线批量生产的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和文化娱乐产品。城市化生活带来的也不仅仅是高效、高端和高等,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人类的日常生活日趋机械化和程序化,单调刻板、沉闷规矩的城市生活带来的是紧张、压抑,从而容易演变成情绪躁动甚至社会暴戾。这时,人们往往会转移注意力,转入到一种全新的轻松的氛围中,使身心得以解脱的需要,同时摆脱因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生活长时间后产生的生活平庸感和厌烦感。齐美儿的时尚理论告诉我们,现代人追逐时尚,实际上是在强调与现代物质文明保持距离,“时尚的抽象性也是在历史现象中发展成熟的,它根植于其最深的本质,而且‘和现实的疏离’将现代性自身的某种美学标记赋予那些非美学的领域”[1]。对时尚的创造和追逐过程也就是现代个体对日常生活状态疏离和打破的过程。通过对当下物质生活方式的反思和批判,实现对现代平庸生活的审美颠覆。

原生态文化表现的是各族人民生存、生活状态,抒发的是最纯朴自然的情感,传递的是朴素、善良、纯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念,是未经雕琢的不受现代文明影响的源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原生态歌曲的表现形式多是几乎不用伴奏的真嗓清唱,表现内容有可能是羊倌的喜怒哀乐,有可能是年轻人对心上人的表白和思念,有可能是旷野中消解寂寞的呐喊,有也可能仅仅是婆婆床头做针线活时的喃喃自语;表演者大多是来自村寨的非专业人士,他们表情自然,服饰简单,歌声没有过多的技巧修饰,表演风格略显朴实稚拙。这些都赋予了原生态文化艺术质朴真实的自然之美。“原汁原味”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容易使观众产生感悟,感染力也更强。它为观众创造虚拟的艺术世界,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个科学技术无法提供的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空间,把人们带回到“本真”的领域,唤起人们去追寻被现代文明遮蔽、消解的人类真正的人格品质,重新确证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实现对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救赎。

现代社会的文化作品多是娱乐工业生产线标准化统一生产,形式丰富但内容单一,当代人更愿意接受这种简洁明了的文化艺术作品,真实是艺术美的基础。原生态文化艺术提供给观众的是原初的质朴的审美对象,观众由于自身不同的社会阅历、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与众不同、求异于人的时尚心理,实现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反思,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背离,唤起人们追寻被现代生活所遮蔽、消解的人类和民族的身份认同,实现现代性困境中个体生存体验的审美救赎。

2.2 乡愁意识

现代化社会,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大众媒介为人们提供文化的消费以及信息的同时,然而其营造的媒体环境又使人们疏于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而陷入某种封闭的状态;发达的商品经济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时也使社会越来越物化;竞争在促使人们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焦虑与压力;以写字楼和高层住宅楼为标志的城市生活除了高效便捷以外也在挤压着人们的情感空间,社会成员的关系纽带降低为法律规则,而不是以道德、亲情、地域或者信仰,如此后果就是情感的缺失,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不管是城市原住民还是改革开放后进城务工人员都处在这种二元对立的矛盾中,经受着商品经济社会对精神家园的冲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怀旧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主题并不断蔓延,只是对于城市原住民和进城务工人员来说,对待原生态这个“旧”的心理基础有所差别。中国的农业文明非常发达。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天、地、人三者被看成是彼此连接的有机整体,主张对自然的调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自然的顺应,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不违背自然规律。这种“三才”农学理论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渗透)表现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传统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度,它的历史图景就是一幅耕读传家远的田园画卷。进城务工人员以及新生代不管他们在城市如何付出,农村始终是他们的精神归宿,另一方面“乡愁”是那些从乡土社会中离开并在乡土世界之外获取安身资本的群体。“乡愁”体验其实是发生于人们在去乡之后因在他乡获得安身资本的回头一望,因此“乡愁”并非消极体验,而是对去乡事实的价值升华[2]。对于城市原住民来说,“乡土”是“乡巴佬”的代名词,对于“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他们更多的是持一种求异心理,怀着都市人的优越心理俯视的视角去看待,不管怎么说,原生态文化现象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敬畏与和睦相处;面对困难时人性的回归在一定程度上滋养和慰藉了现代人渴望回归大自然的心灵。

2.3 生态意识

现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生态理念,使得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和对立,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严重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当环境生态恶化影响到人们身体健康的时候,当食品安全等问题引起社会信任危机的时候,人们开始关注生态文明问题,对当下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原生态应运而生。

此外,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在社会互动中被人们所认同。特别是要被自己所在的群体所认同。在“个性消费”的观念流行的消费领域,消费者追赶某一潮流的目的,不在于表明自己属于某一社会群体,而在于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自我认同既是个性消费的出发点,又是个性消费的归宿。……这时候社会认同只在较高层次上起作用,而自我认同则在具体层次上起作用。”[3]时尚消费的从众性也使得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倡导原生态文化生活行列中来。

3 原生态文化的消费文化特征

原生态文化现象出现在中国机械工业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物质丰富的商品社会背景下,人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消费观念和消费机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日常生活消费的需要,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和选择也不断增加。人们希望通过消费文化产品得到一种真实但不同于现有生活的生活体验,达到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目的,甚至在消费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身份的认同。

3.1 原生态文化具有文化与商品的双重身份

一方面它能迎合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文化属性;另一方面它更象一种营销模式,通过消费获得最大利润是目的。以杨丽萍的云南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为例,其本身就是一场商业演出,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导演并主演、著名音乐制作人三宝作曲,历时两年多时间创排,投资680万元,共有演员90多人。《云南映象》排成后即在国内巡演,到2005年年底,历时近3年,到过32个城市,行程8万公里,演出近600场,观众达40多万人次,创票房收入3 000多 万元,巡演期间,三度进京演出24场。其中,2005年5月和2006年1月两次商业演出16场,票房收入930万元。2004年11月,《云南映象》曾 赴巴西、阿根廷演出,由此拉开国际巡演的序幕。目前,该项目的国内、国际巡演仍在进行中[4]。《云南映象》严格按照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大胆采取了“公司运作+演出团体”合作模式,有效地将职责明晰化,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原生态文化中,少数民族的服饰、生活甚至肃穆的祭祀活动都被当做商品来消费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包括原生态食品、原生态风情园、原生态工艺甚至原生态内衣无不在借“原生态”在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3.2 原生态现象的娱乐性

消费文化最典型的特征是不提供美感,而提供快感。在原生态文化现象中,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在消费文化背景下被包装为以释放个性,寻求快感的“狂欢节”,如西双版纳和德宏的傣族泼水节,本是用水来表达互相的祝福;云南临沧佤族的“摸你黑”节,人们用天然原料配制“娘布洛”涂料,相互涂抹,以示祝福平安健康,但是主办方在宣传时便冠以“狂欢节”来吸引眼球,在活动中,这种美好的祈福仪式被趁机用来搞恶作剧甚至性骚扰,演变为肤浅的、时尚化的消费行为,在某些旅游度假区和民族村,天天都有泼水节,火把节等节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积淀被消解和消费,沦为满足外地游客寻找快感、刺激的狂欢。

3.3 原生态现象的符号化

物或商品除了具有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外,还有符号价值,具有划分社会阶层,彰显社会等级的功能。在物质丰富的社会背景下,商品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属性被慢慢淡化,在多种选择前,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商品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和情感价值以及所传达出来的审美品位和社会身份。原生态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原生态食品、原生态工艺品等因为生产周期长,人工成本高,产量小,配上精美的包装,价格当然也不菲;诸如自家菜园之类的原生态生活方式也不是每个都市人都消费得起的,首先,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城市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城市生活规则也不允许随便把城市绿化带开垦成菜园,如果在郊外租一块地,也不是每一个都市人都有时间精力去播种施肥等这些都使得原生态生活方式成为一部分都市精英的特有权利,原生态生活方式也就具备了划分社会阶层的功能。

猜你喜欢

原生态消费生活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新消费ABC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