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荆楚文化视域的大学精神培育研究
2019-12-26胡兆凌
胡兆凌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荆州 434020)
1 大学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以自身的办学理念与宗旨为基础,经过数代大学人的共同努力,伴随时代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共同、稳定的理想与信念。因为各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历史发展实践的不同,各大学也形成了不尽相同的大学精神,不同的大学精神既是社会各界对这些大学不同的感性印象,也是身处大学的学子们为之奋斗的精神目标。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大学文化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关键因素,是大学育人建设的关键环节,大学文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层面,即大学的基础建筑设施和环境设施;二是组织层面,包括大学的各类制度;三是大学精神,即大学共有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大学精神是一种要求大学师生求善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因此相比大学文化的物质方面与制度方面有着更深远、更直接的教化育人价值。大学精神包括众多积极的价值观念,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都对大学精神的内容提供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笔者对新时代各大学的精神总结一下,得出大学精神的基本思想内涵,一定程度上与当前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也是体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2 荆楚文化蕴含的精神特质对大学精神的启示
笔者工作于湖北一所高校,一方面倾倒于湖北传承至今的灿烂的荆楚文化,另一方面也感叹当前高校大学精神缺乏、校园文化建设落后的现状。因此笔者认为,湖北高校应当也必须利用好荆楚文化的人文精神特质,凝练出具有荆楚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大学精神。而荆楚文化博大精深,其蕴含的精神特质必定也能对大学精神的培育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2.1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历史记载,公元前506年,楚国都城被吴国所破,楚人申包胥自发入秦求救,倚宫墙哭泣七天七夜,直到秦出兵为止;蒙谷在城破之时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家保存法典;卖羊肉为生的屠羊说主动护卫昭王出逃。复国后,楚王论功行赏,以上三人皆不受赏,原因是“为君也,非为身也。”(《左传·定公五年》楚人历来就具备将国事归于己任的爱国责任意识,复楚战争中民众“无将率以行列之,各致其死”(《淮南子·泰族训》),楚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值得身在楚地的学子们好好学习。当代危害社会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外敌,而在于社会内部道德的失范,甚至大学校园内也存在着学术不端等不良现象。当代大学理应成为社会的矫正力量,对于湖北高校来说,理应在学校内重塑大学精神,继承楚人的爱国情怀,在大学校园内唤起民族责任感,形成新时代高校的爱国精神。
2.2 独立不迁的自主精神
大学是社会先进思想的孕育之所,必然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独立理性的学术思考与研究,要保持独立的学术尊严和独特的学术品格。然而当代大学教育在通向大众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价值取向与精神文化的双重问题,让大众化逐步走向了产业化与权力化。当代高校需要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的回归,并以此将大学生塑造成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真正人才。身处楚地的湖北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底蕴优势,荆楚文化的优秀代表屈原正是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的代表人物。屈原自青年始,就有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人格追求,故而以荆楚特产之橘为象征而作赋《橘颂》,极力赞扬橘的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无私无畏,德参天地的精神,同时也是表达自身的人格追求。湖北高校可以纳屈原精神于自身的大学精神中,培养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同时具备思想上独立、人格上自尊,意志上自砺,精神上自强,言行上自律的真正优秀的人才。
2.3 筚路蓝缕的自强精神
楚国先民并非自古生存于楚地,而是先秦时期自北方迁徙而来,在南方蛮荒之地开垦出一片沃土,其自强精神可见一斑,史书“筚路蓝缕”一词便是对先秦楚民艰苦创业的自强精神最好的注解。周初楚君熊绎僻处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左传·昭公十二年》);两周之际,楚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虽说如今的大学生不再需要开荒拓土,但是家庭娇养下的大学生们普遍有着抗压力弱、不善于应对困难挫折的意志问题,而在当前竞争越发激烈的社会里,只有具备了自强精神的人才能适应高度竞争的社会,从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有鉴于此湖北高校理应肩负起传承楚人“筚路蓝缕”的自强精神,在大学精神的塑造中融入这一点,着力培养具有自强自立精神的大学生。
2.4 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而从历史来看,楚国之所以能够国祚绵延八百年,也是因为楚人素有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楚人治国从不屑于事事与周朝为伍,西周时期,楚君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以新得地分封诸子,均以“王”为名号,将诸侯子弟封王自然与周朝礼法大不和,而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中原)之号谥。”(《史记·楚世家》)楚王自称蛮夷,也是楚国决心创造性建设家园的展现。至东周时,楚武王创建中国第一县制,构建了令尹等一整套有别于中原的官制,并创造了灿烂的漆器文化艺术,充分发挥了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创造了辉煌的楚文化。湖北高校要在全国高校发展竞争中脱颖而出,也必然需要继承荆楚文化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且融于大学精神之中,作为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以创新的观念与思维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才是当代大学精神应有之义,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大学生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这是一种深刻的激励力量,更是一种高贵的品格精神。
2.5 开放融合的包容精神
荆楚文化是基于荆楚南北相接的地理位置与楚地人民的复杂性而建立起来的,自诞生起就带有极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同时,荆楚文化哲学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老庄哲学平等、宽容的精神直接造就了荆楚文化精神底蕴的包容特色。及至屈原,其文“音哀思,矢耿介,慕灵修,芳草美人,托词喻物,志行芳洁”,既是楚国江汉川泽自然环境的折射,又是“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国语·楚语下》)的文化包容意识的体现。楚人开放包容的精神还体现在治国上,针对楚地多少数民族的情况,楚王以开放的姿态与各族结交,才形成“甚得江汉间民和”的治国成绩。一个伟大的文化始于开放包容的精神,如今湖北高校也应继承荆楚文化的包容精神,因为包容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是丰富大学教育的必然途径。
3 融合荆楚文化精神特质的大学精神培育路径
3.1 融合荆楚文化精神特质设定人才培养理念
湖北高校要实现特色育人的目标,就必须结合地域文化和特色,将荆楚文化精神特质融于大学人才培养理念中,形成自身独有的大学精神。荆楚文化在湖北人民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的故事在湖北广为传颂、家喻户晓。湖北各个城市也都吸收和体现着荆楚文化精神中的不同特质,并围绕与当地有关的历史人物开展文化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在各城市逐步重视和发掘地域文化精神的今天,高校更应与所处地域保持一致,吸纳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于人才培养理念中,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与荆楚文化精神更深层次的结合。同时,荆楚文化精神与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结合,既能塑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学精神,也能让地域文化精神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3.2 融合荆楚文化精神特质凝练校风校训
一所学校的校训是其校风,学风,教风的塑造目标与集中体现,同时校训也是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与核心精神。但实际上,据笔者了解,不少大学生们对本校的校训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无怪乎“千校一训”这个现象。雷同化的标准词汇校训,让今天的大学生对于校训缺乏认同感,更谈不上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校训应有的价值无从体现。有鉴于此,高校的校训应当根据本校的历史底蕴、学科特色与地域文化而定,湖北高校更应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发展出发,结合荆楚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来凝练切实致用的校风校训。如上文所述,荆楚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精神特质,这些都可以是湖北高校设定校训的着力点。因此,融合了荆楚文化精神特质的校训,既能概括和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也让高校人文精神与地方文化建设融合共生。
3.3 融合荆楚文化精神建设校园文化
荆楚大地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难得资源,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绝佳载体。将荆楚文化资源引入校园,不仅能加强大学生对地域优秀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也能让他们对于以荆楚文化精神特质为基础的大学精神更加认同,同时也有效地摆脱了大学育人工作空洞说教和无病呻吟的局面,真正实现文化育人与环境育人。而且荆楚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超过百项,一张张文化湖北的重要名片,都是湖北高校培育大学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的绝佳载体。湖北高校可以以荆楚文化为主线,通过实地参观、课题研究、拜师学艺等方式让大学生得到文化的熏陶,进而从精神层面融入荆楚文化。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与形象,也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标志。综上所述,基于荆楚文化视域的大学精神培育,就是以荆楚文化精神的研究为基础,挖掘荆楚文化的古韵今风,将荆楚文化独有的精神特质融合进大学精神中,以此培育具备荆楚文化精神特质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