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舞蹈中的“单袖筒”研究
2019-12-26吉洪晖
吉洪晖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赣州 341400)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中的赣南采茶舞蹈被后人提炼出来,成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一朵“奇葩”,丰富了现代民间舞性格色彩较单一的现象,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其保护传承时,应抓其本质,从根源发掘赣南采茶的动作韵律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该文以赣南采茶舞蹈三绝之一的“单袖筒”展开研究。
1 “单袖筒”动作形态
1.1 动作技艺
“单袖筒”是赣南采茶舞蹈中所运用的道具之一。“巧用道具”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一大特点,赣南采茶舞蹈亦是如此。例如,情态类动作:逗乐“绕膝袖”,“绕”的定律运用颇多,也是赣南采茶戏表演的重要的基本功,由于单袖筒属软道具,因此在进行“绕”时,舞者要通过腕部带动袖筒环绕。在“单袖筒”众多的动作形态中,其动作技艺主要表现为“甩、抛、摆、绞、缠、搭、圈、撩、绕、抖”。
甩,是“单袖筒”动作的最主要的动律之一。在“矮子步”的基础上,随膝部的屈伸节奏,大臂发力传到手腕向身后甩出,质地柔软的袖子,甩出时柔中带钢,表现出赣南人在田野间行走时的活力、潇洒与轻盈。
抛,手腕带动,将单袖筒向身体斜上方抛出。抛的时候由大臂发力,手臂由屈肘向斜上抛出时力量由手臂传到袖口,袖子在空中顺势伸展开来。多是为上抛,常与右手斜下的五指花(扇子)交相呼应,讲求的是快抛慢落,抛出时袖子在空中伸直大大拉长了舞者的上肢,传统剧目表演中该动作多表示为“眺望”。
摆,手心朝上,由屈肘带动手腕在身后摆动单袖筒。一种是左右的摆动,用以来模拟动物尾巴,表现动物身体的灵活性,如“黄狗摆尾”“鲤鱼穿草”等;一种是手臂是跟身体的韵律前后随动,由胸前绞经腰绕到身后摆的八字韵路线摆动,与“矮子步”向下的动势结合,这种向下沉摇摆的形态,反映出亲近土地,表现出人们摘茶时的移动动态。
绞,手臂带动单袖筒在胸前经右向左绕袖,随即甩至身后。这一动作结合了赣南采茶舞蹈八字韵的动律,手腕带动由右向左的平面小范围绕弧线的绞动,绕到左边顺势提起“上抛”落“后摆”,整个“胸前绞袖身后摆”做完连贯顺畅,手臂带动单袖筒前高后低的动势使整体力量显得均衡自然。
缠,缠腰袖的做法是单袖筒在腰间缠绕,左手单袖筒是在身体八字划圆韵律的运动之下附随而动,才能体现出缠绕身体动态的流动美感。多用来模拟大自然中像蛇、龙之类的软体动物和藤类植物,如动作“黄龙缠身”“藤缠树”等。
搭,手臂由前伸发力,屈肘让袖子搭于肩上。动作简单且日常,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劳作时人们喜欢把擦汗的毛巾搭在肩膀上是同样的一种习惯性动作。在赣南采茶戏中多为正丑动作,是由生活中真实的劳作时的习惯性动作提炼而来。
圈,由手腕带动经左向右圈绕。常见的有在头顶上方的“头顶圈袖”,头部仰视,要求整个大臂带动在身体上方的头顶平圆的圈绕。袖子在头顶形成“光圈”的环形,也像一朵祥云。
撩,与生活中撩开的动作类似,大臂发力,手肘内旋,手腕带动向身后经下向上撩。该动作多表现傲慢、得意的反丑人物形象,常与“靠跟步”相结合,在中桩位,动作中带有停顿,尽显撩袖的洒脱。
绕,这一定律运用颇多,也是赣南采茶戏表演的重要的基本功,在赣南采茶戏中,因属软道具,所以在绕的时候,舞者通过腕部带动袖筒圈式环绕。赣南采茶舞蹈中的绕也是动作转换时常见的连接动作,它可以使不同动律的切换变得自然流畅,体现出一种含蓄和刚柔相济的美学感受;抖,抖袖动作运用较少,人在受到惊吓内心恐惧时身体条件反射的身体颤抖,从而带动单袖筒的抖动。它是人物心理活动外化的表现,抖动频率快带动手臂上的袖子呈碎波浪样式。
1.2 动作类型
赣南采茶舞蹈中单袖筒动作技艺风格独特,丰富多样。是为数不多的民间舞蹈中袖子动律如此之丰富的特殊动作形态,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赣南采茶戏的“单袖筒”,只有合理地划分出其类型,才能有助于人们对其准确认识和了解。
1.2.1 说明性动作
像“狗尾袖、后摆袖、缠腰袖、剪刀袖”等。视袖如“尾”的模拟狗尾、鱼尾或者蛇、龙身体的缠绕游走,还有模仿剪刀形状等象形性动作,展现了赣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甩拖袖、搭肩袖、作揖袖”这几个动作则符合符号学中具有指示性和说明性,除了能直接感受到的 “能指也有可以推知理解的 “所指”。“甩”得干净利落说明很干练;在劳动中人们习惯性把竹篓等劳动工具放在肩上——“搭肩袖”;作揖则是早期人们的一种礼节。从侧面又展现出了赣南人勤劳、朴实、善良的特征。
1.2.2 表情性动作
“腋下袖、上抛袖、头顶圈袖”表现出喜悦风趣,在腋下舞袖虽然显得没有那么高贵典雅,但却凸显了赣南采茶单袖筒的活泼、幽默风趣贴近普通民众日常的草根性,愉悦兴奋时抬头眺望把袖子向头顶上抛出,盘圈而舞,描绘了赣南客家人自娱自乐的豁达性情,苦中作乐的洒脱性格,抒发了乐天派的审美特征。在“前绞袖、搭肘袖、撩靠袖、旁抖袖”这几个动作中“绞”,当人着急时常常会感到“心如刀绞”,所有事情绞在一起,表现内心急切的情感;搭在肩上还是搭在身上都会给人以负重感,使人心情沉重;“撩”则给人以傲慢,洋洋得意的感觉;“抖”是在害怕紧张恐惧时人自身的条件反射。
1.2.3 装饰性动作
像“腹前圈袖、绕膝袖、腹前袖”这些虽然没有特指意义,但却是水袖动作变换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因为袖子的柔软,不易控制,要把袖子甩起来,抛出去,就要先积蓄力量。如往里“绕”、往回“圈”的动作,就如弹簧一般盘缩起来才能伸的更远。这样做不仅动作流畅且有力,而且灵动缠绵、不僵硬有线条的美感。就像我国民族民间舞中的“云手、晃手”和“蹉步”等,在整体的舞蹈动作中起到的装饰连接性。
2 “单袖筒”表演形态
2.1 以袖拟形
2.1.1 动物模拟
“摇摆像狗尾,站势吊马腿,游走像蛇过,龙头又凤尾”就是描绘模拟各种动物的民间艺决。例如,“泥蛇穿草”动作,做法:中桩位,左手臂袖子与右手扇子的八字花交替外绕,脚下碎步朝不同方向穿出,该动作源于蛇在草丛间灵活爬行时的动态特征,因此在做该动作时要注意穿行的速度,脚下频率要快步伐要密集,这是民间老艺人谢德胜曾用“溜得快”来形容其模拟的典型动势。在赣南采茶舞蹈中多表现欢快急促地穿行。
2.1.2 情态模拟
赣南人在这山清水秀的大自然中,不免具有闲适洒脱,悠然自得的性情。例如,“水漂漂”动作,右手蝴蝶扇与左手的单袖筒配合,随身体平磨韵,从山膀位经胸前划平圆。随身体的高低起伏,单筒袖在平磨的同时要快收慢放,配合右手蝴蝶扇的抖动,营造出仿佛在船上随波荡漾起伏的感觉。该动作源于赣南采茶传统戏剧中大船巧遇的情景中,船妹、茶童、二姐三人在船上边歌边舞时的动作。如“吊马腿”动作,民间称“站势吊马腿”,是赣南采茶戏中丑角表演时的基本站姿,做法:中桩位,左脚斜前虚点,右脚屈膝,右手头顶五指花,左手单袖筒膝前绕膝袖,再加上主力腿一曲一伸的身体随之上下欺负颤动,让人忍俊不禁。像极了平日大街上常见的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无业游民形象,虽然是浪荡不堪的人物形象是丑陋的,但是其中也蕴含着“丑中见美”的意蕴,又给人妙趣横生的感觉。
2.1.3 劳动模拟
赣南采茶舞蹈中的“摘茶”动作,矮桩位,提领起手腕到头顶斜上位,手掌半握拳,大拇指屈压在拳眼上,“摘时”压腕手臂下拉,模拟茶园中摘茶叶的真实动作。左右手交替后接左臂屈肘的“搭肩袖”,袖子向前抛出去搭于左肩,展现了茶农摘完茶后背上茶篓满载而归,洋洋得意的愉悦之情。体现了赣南人热爱自然、善于观察、具有从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的智慧。
2.2 “三位一体”
赣南采茶舞蹈中以右手绕、转、握、按、抛、接等为主要动势的扇花表现非常丰富,左手则以甩、绕、摆、抛、撩等舞袖动势与之和谐配合,并贯穿“屈重随浮”动律的矮子步,展开高桩步、中桩步、矮桩步、滑步的各种交替变化,三者协调配合、高度统一,称为赣南采茶的三绝“扇子花、单袖筒、矮子步”。赣南采茶舞蹈并不是只有“单袖筒”才能变现出它独有的特色,而是须要“三绝”步子、袖子、扇子协调配合共同呈现的,缺一不可。民间有“采茶没扇子,等于吃饭冇(没有)筷子”之说,可见扇子在赣南采茶舞蹈中的重要性。矮子步,则是贯穿赣南采茶正丑、反丑表演始终的代表性步伐,也具有赣南采茶舞蹈的符号特征。
以扇带袖,以袖助扇,融合巧妙,婀娜流畅,动若行云,静似玉仙。灵巧多变的“扇子花”与形态各异的“单袖筒”相配合就如同赣南采茶舞蹈的左右手一样,像前面提到的视袖如 “尾”,那扇子在动物模拟时则就是“首”了;像“龙头凤尾、黄龙缠身、鲤鱼穿草”这些舞蹈动作中模拟头部动作的灵巧,与单袖筒“尾”部动作的潇洒交相呼应,再加上赣南采茶舞蹈典型的“矮子步”技艺的滑稽幽默,协调统一的共同塑造出鲜明的形象特征。从质地上一软一硬、从动作是一静一动、方向上上下左右交替配合,明显地区别于我国其他舞种讲求对称美的双袖,再加上“矮子步”屈蹲,“三位一体”共同呈现出赣南采茶舞蹈独树一帜的地域风格特色。
3 “单袖筒”的文化成因
3.1 环境制约下对其影响
赣南属亚热带森林气候,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植被覆盖率高,有大量动植物在此栖息,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又有“绿色宝库”之称。基于这种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适宜茶树的生长,才使得茶事劳动(摘茶、炒茶等)就成了赣南人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北方山西地区,气候干燥缺水,人们劳作时出汗一般会用毛巾,如山西鼓子秧歌男性表演者会头戴毛巾,用毛巾包头一是防风沙灰尘;而是人用来擦汗,包头上还不会影响劳作。而赣南地区气候湿润,光照强气温高,就会一手拿扇子扇风,一手用袖子擦汗,来降温。
人类祖先最早就是靠采集为生,在那个洪荒时代,文明尚未开始,人类的祖先没有生产能力,为了生存繁衍而在大自然中寻找食物,唯有采摘现有植物才能延续生命。所以,无论是生物的遗传还是文明的传承,采摘在人类初始就开始了。基于其环境下的采茶劳作,在低矮的茶从中人们屈蹲采摘,且茶树是灌木形态多是在一米左右,枝叶茂密交错。设想如果用像中国古典舞“水袖”同样长度的袖子在茶园中劳作,太长就会缠绕在茶从中,拖地容易绊脚,伸出手来摘茶也会很吃力,会带来诸多不便且严重影响生产效率。人们的劳动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础的活动方式,采茶戏也是在茶农劳动之余,为娱乐生活而舞,所以它的实用应性早于审美性。
3.2 区域文化基因的影响
单袖筒是赣南采茶舞蹈的“三绝”之一。据赣南采茶戏国家级传承人陈宾茂先生介绍,单袖筒是过去茶农劳动时右手摘茶,左手提起的长腰带(有时也叫“堂布”),时而擦汗,时而盛茶叶,久而久之,艺人将其加工运用于舞台表演,表现各种生活情趣。在赣南地区关于单袖筒的由来在民间也是众说纷纭。总之,“单袖筒”的由来是离不开民众生活的,出自下层平民百姓、乡野市井中,具有草根性。
赣南地区多客家人。早在宋代时期北方中原人开始南迁,赣南地区山里茂密易于躲避战乱是北方南迁途中的聚居地。所以该地还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都有所渗透。赣南采茶舞蹈的“单袖筒”动作中像“黄龙缠身”中对“龙”的模拟,龙本来是中原北方民族信奉的神物,随南迁的队伍而流传至此,北方中原人与赣南的原住民逐渐相互接受并同化,因而在南方也出现了北方信奉的“龙”。
“单袖筒”看起来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对称美”格格不入,不管是中国的服饰还是建筑都是追求阴阳协调平衡的对称,水袖也是左右同样的连衣双袖,而赣南采茶戏的袖子有其独特的“单”袖美,并且没有古典舞水袖艳丽多彩的颜色,相比之下长度也相对较短。因为来源于采茶的劳动生活中,所以颜色为纯白色、黄色或脆绿色。白色代表纯洁质朴,;因赣南客家人祖先受恩与黄狗,后人为纪念其恩情,用黄色的袖筒模拟黄狗的尾巴;绿色代表生机,茶树绿绿葱葱,显示出赣南人勤劳淳朴和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征。与中国古典舞的“大雅之堂”截然不同的是赣南采茶戏里都是市井小人物,平民百姓的农事劳作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草根性”。所以“单袖筒”论起外形美观上虽不比古典舞“水袖”的艳丽妖娆,但相比之下它更具实用性,具有一种朴素的美,给人以亲切感,是赣南人勤劳朴实的象征。
4 结语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赣南采茶戏虽属于地方小戏,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却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百花园里不可替代的一朵“奇葩”。该文仅从它的“单袖筒”这一方面来分析,其具有赣南采茶舞蹈的标志性符号的特征,还有像赣南采茶戏万能道具“扇子花”、独特的步伐“矮子步”等都包含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情怀,以及独有的民间草根性,都值得我们去发掘、传承。如今有更多的人从舞蹈视角来创新发展赣南采茶戏,如舞蹈《那一别》、舞剧《长长的红背带》和《井冈、井冈》等。不管是训练性还是表演性,赣南采茶舞蹈都是我国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所不可替代的。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固本守源的发扬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是使命也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