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2019-12-26段星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4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生态

段星延

(中共霍州市委党校,山西霍州 031400)

1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理论指导,又离不开实践行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要追求经济上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差距,另一方面又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努力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得到了丰富,实践经验得到了积累,为我们当前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深刻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思想,才能用思想指导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思想的成熟发展

2.1 “被动式”保护阶段

2.1.1 建设水利工程,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面对全国各地频发的水患灾害,毛泽东做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重要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的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例如治淮工程解决了安徽等地的水患,荆江分洪工程解决了长江中游水患。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在防治水患的同时,也为农业灌溉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随着国内环境趋于稳定,各项生产逐渐恢复,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率开始有了较快的上升。毛泽东意识到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速资源的消耗,提出了人口控制思想,这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思想体现。

2.1.2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毛泽东十分重视绿化工作,并且提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在毛泽东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中,各地代表反馈了自然环境的破坏现状以及环保工作开展的成效,与会代表相互交流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态环保措施,为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2.2 环境保护法制化建设阶段

2.2.1 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生态保护

邓小平在总结以往生态保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等多方面共同发展的理念,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思想。重点发挥科学技术在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是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点和创新点,这也与邓小平主张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较高的契合度。通过国家政策上的扶持和财政资金上的倾斜,大量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生态保护上来,除了取得了更好的环境保护成效外,也间接的降低了环保难度和治污成本。

2.2.2 完善法律制度治理生态问题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认识到,生态环保问题不能仅靠宣传,而是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将生态保护纳入法律体系,对破坏自然环境、掠夺自然资源的行为,要运用法律制度进行惩处。通过充分发挥法律制度的威慑力和约束力,达到有效遏制环境破坏行为的目的。为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当时我国实情,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例如1981年的《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

2.3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阶段

2.3.1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

经过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我国总体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是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也留下了许多问题,例如资源消耗量大、浪费率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人与自然日益尖锐的矛盾也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人开始反思这种“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并提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将环境保护工作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2.3.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面对自然环境破坏问题,江泽民强调“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并引用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这一战略的核心,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也推向了全国。在这一过程中,全民环保意识有了较大的提升,集约性经济发展模式初步成型,初步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4 两型社会建设阶段

2.4.1 科学发展观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人提出了一项重大战略思想,它涵盖了经济、政治、生态等多个领域,特别强调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不仅总结了前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借鉴了以往环保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而且还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借鉴了国外一些国家在科学发展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技术。例如,针对人口与资源的突出矛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必须要考虑资源与环境承受能力,进一步充实了生态文明思想。

2.4.2 “两型社会”

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走循环、节约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们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做出的准确判断。“两型社会”并不是要求为了保护环境遏制经济发展,而是要通过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更加良好、更可持续的环境。在这一生态文明思想下,一套健康、有序、高效的生态运行机制逐渐形成,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也形成了上有政策指导、下有实践行动的完整运作流程,为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3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3.1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比喻充分说明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大量的历史经验表明,为了追求短期效益或是自身利益,不加节制的向自然索求,最终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也必将承受更大的损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不是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划定明显的界线,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有计划、有节制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既要从自然中获取人类发展的必需材料,又要注重对自然进行恢复和保护,这样才能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也有利于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2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基本内核

“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核心内容。自然生态与经济价值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自然资源也具有经济价值。保护自然资源,本质上就是自然价值实现保值与增值的过程。为了贪图一时的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后期投入在污染治理上的资金,要超出所获利润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要树立长远发展目光,辩证的看待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一些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宁可保持当前的生态现状,不进行经济开发,也绝不能进行环境破坏。相反,只有保护好了生态环境,这些绿水青山才能有机会转化为金山银山。

3.3 以“全民参与、全民共享”为宗旨精神

生态文明建设固然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制定政策方针,进行科学引导。但是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参与,生态文明成果也需要由全民共享。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众对于周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生态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就需要坚持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坚决预防、治理生态污染问题,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绿色、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

3.4 以“生命共同体”为系统思想

整个地球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而人类只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组成之一。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类自然要素相互影响,只有保持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生命共同体思想内涵,就是从人类视角出发,一视同仁的对待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类要素。通过走绿色、低碳、集约的发展道路,尽量减少发展过程中对于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的破坏。

3.5 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重要抓手

在市场经济下,当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仍然有很多人为了谋取自身利益,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对于这种行为,需要“以牙还牙”,用更加严厉的处罚,迫使他们不敢以牺牲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利润。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除了要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外,配套的法制建设也必须同步跟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得到了极大的完善,特别是针对一些细节内容,通过不断的补充增强了这些法制法规的适用性。通过严格划定生态红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

3.6 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大国担当

生态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全球人民共同参与。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国际地位也相比以往得到了提高,在推动全球生态保护工作中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公开表明中国将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全球污染治理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而且也通过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参与世界环境保护的决心。例如提前3年兑现碳减排承诺,在节能减排方向做出了表率。

4 结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生态保护都十分重视,并且分别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结合我国国情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坚持党的领导,为早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而奋斗。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生态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