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艺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2019-12-26宋晓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4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宋晓涛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所受培养方式不同,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路径往往也不同于一般院校学生。艺术类高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育,而往往忽视了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年在新生和毕业生群体中都会出现不少因严重心理问题而导致无法正常适应大学生生活或无法正常毕业的案例,因此须对该类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1 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艺术院校学生易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群体

艺术院校由于其培养目标的特点,对学生的培养体系也区别于综合性高校,事实上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就已经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更注重对艺术素质的提高。如很多艺术生在高中阶段就很少参加班级的集体文化课学习,他们往往在高中二年级开始便外出参加课外一对一专业培训,这就造成他们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就已开始缺乏一定的集体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性能力。进入大学后,由于艺术院校更强调个性化的发展培养路径,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同时授课方式更自由,多采用小班教学制度(如以工作室为单位),强调实地调研等。这些培养方式固然有其优越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和独立化,但也容易忽略学生对于集体的融入以及学生归属感的培养,难免在社会上造成对艺术类院校学生“过于个性”、“标新立异”等刻板印象。

1.2 艺术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偏高

由于专业特点,艺术生通常需要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才能创造出个性鲜明的作品。但当这种对于自己审美观的自信完全迁移到人际交往中时,则会表现为过于偏执和武断,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难以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此外,艺术生通常拥有细腻的情感感受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其艺术创造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过于敏感的感受力有时会导致其过于依赖感性判断,丧失理性认知,从而造成思想偏激,遇事容易冲动,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

艺术生对于创造力的追求会使其放低对自己其他方面能力的要求,如会采用多种不合理的方式去过分追去灵感,如过度熬夜,依赖精神兴奋剂类物品、不正常的恋爱关系等,这些行为方式都会逐渐导致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小觑,有研究者对某艺术院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在SCL-90的9个因子中,艺术生的恐怖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1.3 艺术院校较容易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尽管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但相比其他综合性高校,艺术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又严重不足。这首先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配置上。教育部对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配比的要求是1:300,然而根据各高等艺术院校的官网数据显示,只有很少艺术院校达到了这个比例。很多艺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多由辅导员、学生处管理人员兼任,这些教师往往缺乏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只是经过几次培训就开始上岗上任。由于专业背景知识缺乏,从而无法真正意义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曾目睹相关从业人员针对学生心理求助极不耐烦,直接让其吃药或看医生状况,相关从业者素质的确堪忧。另外艺术院校由于其专业特点,往往重视专业课的开展,而对于心理教育课程的时间和数量都有所限制,并极少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4 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单薄

很多艺术院校因为“重专业,轻通识”的特点,除了开展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外,几乎没有设置其他相关课程或开展其他相关活动。除了课程和活动单一外,很多艺术院校甚至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只是挂靠在学生工作处下用于应付检查,缺乏基本的场所和设施。继之缺乏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和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受制于教师编制及学校规模,心理咨询中心挂靠在学生处管理,专任心理咨询教师往往还要兼任其他岗位工作,在面临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咨询时,显得分身乏术,而该情况在同类型的艺术院校中亦普遍存在。

2 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高等艺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1 明确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目标主要是防治心理疾病、完善心理调节和促进心理发展。具体而言,该目标层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心理问题的预防,学校层面可通过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心理认知,从而一定程度上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二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缓解一般心理困扰;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快速进行评判和转介。三是对于心理危机的干预,即要有完善的危机干预体系,尽力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针对艺术院校而言,由于其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其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更应有针对性、有系统性。一般而言,要首先明确学生群体的心理诉求,针对其专业特点,积极做好相关心理问题的预防。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及时掌握学生心理问题,对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通过组织符合艺术院校学生心理特征的学习、课外等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困扰。最后是对已发生的心理危机进行积极干预,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通过加强与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学生干部的联动体系建设,加强危机应对管理能力。

2.2 健全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高等艺术院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整体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招聘专职队伍负责具体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加大对兼职教师队伍培训力度,确保师资力量真正到位。场地建设方面,要完善心理咨询所需要具备的心理咨询场地(预约等候室、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测评室等)、设备(沙盘、发泄沙袋、曼陀罗绘画工具等)、常用心理测量工具、统计分析软件、预约系统、测评系统等。在工作机制上,要健全校级、院级、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并制定各级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具体而言:校级层面,要负责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筛查;提供专业的心理访谈服务,并建立转介机制,对于危机事件能进行有效干预。院级层面,要把对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随时关注全院学生的心理动态发展,掌握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班级层面,应该设置朋辈心理咨询员,在校级和院级双重指导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时识别和报告存在异常心理问题的信息,并提供朋辈心理咨询服务。

2.3 丰富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艺术院校在上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必修课以外,还可以根据其专业特点,设置多种与艺术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选修类课程,以利于丰富艺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如开展“心理剧表演”、“案例分析”、“模拟咨询”等互动式和体验式教学增加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活动的开展上,可以充分利用“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为推手,策划一系列丰富有趣且能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活动,同时应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艺术实践当中,如开展心理健康绘画展,心理健康微视频比赛等,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2.4 提高艺术院校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水平

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是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发现,对艺术院校大学生们进行的心理咨询多是短期的,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学业规划、考试焦虑、职业规划、恋爱心理等发展性的问题。所以,完善和发展高等艺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诗非常重要的。如:在个案咨询方面,要不断提高心理咨询老师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应该聚焦艺术类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开展多种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自助。对于心理危机干预,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的重要原则,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对于特殊学生,要随时关注、定期跟进,建立科学上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和康复系统;提高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有效性。

高等艺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成长成才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艺术院校应该从多个方面努力提升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抗打击能力,使得他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水平和创造力,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