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城步“吊龙舞”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19-12-26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4期
关键词:龙舞苗族文化遗产

杨 佳

(中共邵阳市委党校,湖南邵阳 422000)

1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吊龙舞"文化特征再认识

面对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期,作为乡村振兴重要一环的乡村文化振兴,如何在这以新形势下,借势取得更好传承与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步苗族"吊龙舞"无疑是美学价值、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完美结合。

1.1 美学价值

城步苗族“吊龙舞”中使用的龙的制作工艺精湛,表现充满艺术感和舞台美,龙出山,龙喷水,龙抓宝,龙朝阳,龙摆尾,龙八字,龙翻身,龙麂皮等,巧妙的“挂龙”龙舞者的技巧和灵活快节奏都令人惊叹。龙的独特形式,强烈的运动,美丽的灯光,明亮的节奏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所有这些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和美感,并且具有很强的审美欣赏价值。

表演“龙舞”时,有鼓乐器,军鼓,大钹,大钹,小钹,长钹,短钹,小碗和铲子等乐器。欢乐伴随着“龙舞”或悠扬的动作,或热情,舒缓,或无拘无束,鼓和龙舞融合,相互匹配,协调。鼓乐伴奏使观众进入神话世界。似乎看到了真正的龙,人们的精神状态伴随着兴奋、舒畅、欢欣,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与美感。

1.2 社会价值

龙可谓是中国大部分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载体。目前,城步苗族地区的大部分龙都与节日和民俗活动有关,而吊龙舞则更是是城步苗族地区重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族节日和民间活动中的吊龙舞相关活动一直存在于城市苗族的社会生活中,从未停止过。在节日中,青年男女可以通过参加舞龙活动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力量和美丽的服饰。它为年轻男女找到合适的人提供了一个舞台。舞龙不仅使节日的内容更加充实,而且使节日从内容到形式更加健康和丰富。与此同时,节日活动中的龙运动随着民族节日的发展更加重要,并将代代相传。因此,参与活动的人员广泛而且具有强烈的社会价值。

1.3 学术价值

城步苗族的“吊龙舞”虽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但仍然保留了一些其独有的文化因素,经岁月的洗礼仍特点鲜明。

城步苗族“吊龙舞”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集手工艺,音乐,绘画,布艺,剪纸,贴花,光学,武术,气功,表演,巫师文化,礼仪和习俗于一体。它反映了苗族100多年来的生产和生活,以及从中体现创造的智慧与能力。在新时期,无论是在对其历史传承方面的研究还是对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挖掘都是意义深远。

2 城步“吊龙舞”保护开发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乡村民俗旅游与相关文化产业的推动之下,2011年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步"吊龙舞"受到外界的关注与得到相关的保护与传承性投入越来越多,取得了一定新发展。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发展观念以及自身发展条件等限制,其保护与传承现状仍不容乐观。

2.1 传承人的自然消亡不可抗拒

当人们为那些即将濒临消失的乡村民俗文化进行呐喊呼吁之时,却忽视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对技艺传承人保护。客观来讲,由于城市苗族的“龙舞”等民间文化,它只存在于优秀传承者的记忆和技巧中,传承者的传承和教学是传承这一手工艺和吊龙舞技巧的最重要方式。因此,这些传承人都面对不可抗拒的会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这是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会面临的问题。

在城步"吊龙舞"中扎龙头的丁志凡老师傅,1937年11月出生,到今年已近81岁高领,因为年纪大了,早已没有力量舞龙,所以目前他只负责掌鼓和扎龙头的工作,然而,在下一代中,苗寨从来没有找到一个能和他一样精通此技艺的艺术家。由于他的年龄已经很高,如果他离开了,城步“吊龙舞”的代代传承是否会被就此中断还不得而知。

2.2 社会文化环境改变的冲击

在当今时代,技术的革新可谓一日千里,现代化的商品经济的逐步渗透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逐渐开始消失。如今,城城步"吊龙舞"生存的大环境也受到了这一冲击。一方面,一些村里的年轻人通过快速发展的网络平台逐渐接受和追求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并逐步认同。反而,对“吊龙舞”这类传统文化的东西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年轻人认为这是一种老土的东西,不屑一顾。

2.3 保障资金缺乏导致传承困难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持,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没有及时救助和必要保护的情况下处于灭亡状态。因此,一定的资金投入和物质保障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的重要保障。

虽然成都苗族“吊龙舞”已被成功宣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地政府在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当地一位传承人的徒弟,兰立校师傅在交谈中就谈道:“每次演出前的准备工作和演出后的修理工作都需要花费钱。在政府的保障自己不到位之时,我们大多时候会自己先垫付。但这并非一个长久之计,这样也极大打击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这也是城步苗族“吊龙舞”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城步县作为“国家贫困县”,在湖南省处于落后地位。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在文化事业方面的资本投入就会相对不足。

3 乡村振兴视域下城步"吊龙舞"传承与保护新路径

城步"吊龙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自身魅力与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都毋庸置疑。笔者认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拓传承与保护的新路径:

3.1 突出政府主导路径

3.1.1 培育文化创新带头人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吊龙舞传承人层面都意识到传承与保护存在问题十分突出。他们急需一批懂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文化创新带头人来进行专项推进工作。

注重在当地年轻人中培养对文化创新带头人或者说文化传承专干,是当前政府主导方面的当务之急。这一带头人,需在具备一定文化艺术素养同时更需要有专注于这一传统民俗技艺保护与传承的热情与方法。在城步下团乡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乡镇,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赚钱改善生活,留在家中的年轻人原本就十分稀缺,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想要挖掘培养这样的专干是存在一定现实困难的,这就需要当地政府联合更多的社会其他力量进行外部嵌入式干预,引导相关社会公益组织的进入,以扩充传承与保护力量。

3.1.2 强化文化资本开发

当地政府正在借势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与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修建了相关文化广场,一方面能够为吊龙舞队伍平时的准备、排练等前期提供场所,一方面在有效的周边游客的同时传播了"吊龙舞"相关知识,扩大了知名度与影响力,实为一成功路径探索。但面对当前这一较为严峻保护传承形势之时,这样的开发工作还显得有点杯水车薪。

当地政府以及相关保护开发部门,可以尝试用更新的更现代的方式走出去进行传统民族文化推介,在传统的文化交流等形式之下可以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小视频等新潮方式,进行吊龙舞相关历史文化内涵的进一步传播。制作能够吸引大众的高质量传播视频作品,增加网络以及媒体点播率,是一个较为有效与现实的方式。只有以这种形式来进行文化资本开发,才能为它的传承提供进一步的资金支持。

3.1.3 推动"吊龙舞"进校园

城步“龙舞”是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步苗族文化的杰出代表。虽然“城步龙舞学校”已在当地建立,但目前的培训模式并不理想。因此,当地政府可以考虑将“吊龙舞”纳入当地丹口第三中学的地方中学体育项目,正常的教学计划和中学的体育活动,更重要的是,准备一所学校。符合学生的特点,方便学校。推出“城步龙舞指南教科书”。

此外,学校的“龙舞”团队可以设立,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聘请吊龙舞大师在学校教学,与校园形成联动机制。学校团队还可以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和其他学校体育比赛、表演。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2 增强传承主体文化传承意识

3.2.1 促进传承人传承心态转变

对于民俗文化技艺的传承,一直面临着所谓"老传统""老规矩"等约束。特别是在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导致原本就选择面十分窄的技艺传承人成为了文化保护的难点。在这个处境面前,就需要吊龙舞传承人打破家族式传承理念,主动转变传承心态与传承观念,为了使得"吊龙舞"这一优秀的民俗文化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走进更多人民群众的生活,就必须持有一种全新的传承观念,让更多有兴趣又有精力的年轻人主动参与进来,潜心向学,适应新时代的传承发展。

3.2.2 激发年轻人的传承意识

目前,虽然农村振兴已写入国家战略,但作为国家代表的政府必须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投资于人民和财产。但是,农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必须来自农民,只有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没有内生动力,单靠村庄就无法获得自我增长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来自哪里?只能来自年轻人对乡村未来的信心。村里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这个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只有对当地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未来价值有足够的认识和共识,年轻人才能看到未来在地方文化智慧积累中的光明成长,才能激发参与到他们对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3 引导社会力量有效参与

乡村振兴视域下,对于城步"吊龙舞"传承与发展,我们不仅需要突出政府主导地位与增强传承主体的传承意识,更需要引导社会其他力量有效参与进来。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的突飞猛进,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新时代。因此,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挖掘和阐释,使中华民族最基本,最基础的文化基因适应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并促进民族文化的创造力。转变,创新发展,激活其活力。这项工作,光靠政府和传承主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猜你喜欢

龙舞苗族文化遗产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断龙舞
Tough Nut to Crack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浅析栖霞龙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构想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