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现代学制论略

2019-12-26张琪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4期
关键词:学制普及印度

张琪琪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 571158)

1 印度学制形成的历史演进过程

1.1 东印度公司垄断和议会干预

十八世纪,印度呈现出内忧外患的局势,莫卧儿帝国解体,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西方急需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作为殖民者中最为强大的力量,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残暴掠夺,排挤印度金融和商业、疯狂征收地税,在经济上积累了大量财富,同时,也对印度经济造成极大破坏,留下了难以修复的局面,这使得印度社会根本无暇顾及文化教育的发展。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印度公司无法遏制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及其想要遏制垄断特权的意愿,英国议会逐渐开始干预并剥夺公司特权。议会在1813年、1833年和1853年分别通过三个特许状法,这三个法案是英国在印度统治时期办教育培养服务性人才、传播基督教思想的授权性文件,目的是将印度变成英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也是工业资产阶级为打破东印度公司垄断的尝试。

1.2 近代办学活动的发展

早期印度少数王公贵族和部分下层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19世纪初,具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观念的近代启蒙知识分子产生,代表人物是罗姆·摩罕·罗易。罗易倡导建立近代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1817年,他通过英国朋友的帮助,在加尔各答建立印度学院。印度学院是由印度人兴办的最早的结合西方教育和民族教育的近代学院。1828年,又促成了商人出资捐助的爱尔芬斯顿学院成立,印度近代教育初步取得成效。1854年,《伍德教育文件》要求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相互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并且政府给予学校财政支持,该文件大大提高了教育发展的速度。1857年,以伦敦大学为样板,在印度的不同城市又兴办了几所近代大学并开始授予学位。19世纪上半叶,兴办学校时还开始重视印度本民族语言的发展,出现了九所英语和印度语并用的学校。60年代,启蒙活动家建立文学社和科学社来传播西方思想文化。70年代,兴办穆斯林英语—东方语学院,成为穆斯林第一所近代学院。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呼声愈加强烈,为进一步加强控制,担任印度总督的英国人寇松颁布了《大学法》,还专门兴办王公学院以培养为英国殖民政权服务的王公贵族。印度官办教育发展可归功于西方教育,它对印度教育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寇松的主张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一些爱国人士不断发动抵制运动,要求实行自治,民族教育就是实现自治的手段之一。抵制运动延伸到教育领域,公立学校逐渐成为被抵制的对象,发展民族学校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20世纪初期,在孟加拉国建立了民族学院、民族技术学院和五十多所民族中学。1920年到1922年爆发了由印度圣雄甘地领导的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时抵制公立学校的热潮使得很多学生退出公立学校,走入新建的民族学校,还有很多学校宣布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束缚。甘地非常重视教育,他认识到英国殖民教育对印度民族带来的不利影响,运用自己曾经在英国学习的法律与殖民主义做斗争。他抨击英国殖民者灌输西方思想文化、禁用民族语言的行为,努力争取民族自尊和民族独立。民族教育是印度现代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印度民族教育的发展伴随着印度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历史过程。

2 印度现代学制概况

经过独立后的调整和改革,印度现代学制确立下来,最终按照1968年《国家教育政策》中规定的“10+2+3”模式实施,即八年初等义务教育、两年初中、两年高中以及三年大学高等教育。印度教育行政制度分中央、邦和地方三级,其中以邦一级为主,各邦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也不平衡。

2.1 普及初等教育

印度独立后初期,国民经济刚刚摆脱英国的控制,而且大多数国民都是文盲,这使印度想要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一想法的落实变得十分困难。20世纪下半叶,印度减少对初等义务教育的投入,加上政府后来也没有对初等教育进行平衡和管控,普及义务教育就更加艰难了。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加紧采取改善义务教育的措施,通过过渡性操作黑板计划、免费午餐计划等措施来提高入学率;21世纪初,印度通过了《免费义务教育法案》,从法律上规定儿童有权利免费接收义务教育,在这之前,印度也公布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许多相关法律政策。就当前复杂的印度国情来看,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不仅仅受到印度经济比较落后这一状况的制约,还受到社会政治上的等级制度、文化上对女童的歧视和偏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后来持续做了各种努力,印度初等教育的发展有了起色,但普及义务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2.2 中等教育

印度中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由各邦政府进行管理。大部分地区的普通中等教育包括两年初中和两年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包含正规机构和非正规机构。其中正规机构学制一年到四年不等,包括多科艺术学校、工业培训学校和高中职业课程;非正规机构主要包括一些短期职业培训。印度普及初等教育战略推动其想要普及中等教育的主张。依据印度中央教育咨询理事会所做的“撒卡尔委员会报告”中关于普及中等教育两步走计划,计划指出到2015年普及初中教育、2020年全面普及中等教育。此外,计划还提出要加强教育改革以便推动中等教育的普及,值得注意的是,普及中等教育计划必须率先做好普及初等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教育的优质发展。

2.3 高度重视高等教育

印度独立后高度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实行“精英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大学和学院数量、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例,该学院已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大学前列,甚至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众多名校;印度也成为软件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与印度国家软件人才的培养有密切关系,这一堪称奇迹的例证值得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但是,印度政府没有优先普及和发展中小学教育,而是先将重点放到高等教育上,盲目增加学校数量、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这一主张导致了教学效率低、教育回报率低、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经济和社会问题。“精英教育”是印度沿袭英国的“双轨学制”的结果,这一战略仅使中上层阶级有机会选择国家重点投入、重点扶持的高等院校并且享有良好的教育,而下层普通平民很难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其次,印度目前高等教育呈现私营化的发展趋势,这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传统相关,殖民时期,印度较早的大学就是在商人资助下建立的,现在也是由于政府财政投入、教育质量等原因促使高等教育向私营化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私营化也将成为改善印度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此外,印度高等教育中呈现出明显的人才外流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印度经济发展落后的状况使得人才想要另寻出路以便施展自己的能力、提高生活水平;印度在很多方面过度依赖外国的支持,造成学生盲目崇洋媚外;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整体教育水平较低。

3 印度现代学制的特点

印度人口众多,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极为复杂,教育问题十分复杂。大学系统内,各类学院数目繁多,隶属关系和办学形式非常复杂。虽然国家在原则上推行“10+2+3”学制,但是由于印度是由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各邦来负责教育事务,很多地区在学制问题上并未实现真正的规范和统一,有的邦实行“5+2+3”学制,有的邦实行“4+3+3”学制,还有一些实行其他学制。

印度学制呈现阶级性特征,这与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的国家密不可分。随着古代生产力发展,印度的氏族社会瓦解,战争不断,由此带来的种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也逐渐形成。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统治需要一套完善的社会等级制度,即人们按照社会分工不同,分成不同等级,上至拥有至高无上特权的婆罗门,下至身为奴隶的卑微贱民,每个等级的人都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宗教也使得种姓制度更加神圣化。高级种姓的人一般更有能力进入私立学校,他们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印度学制的多元文化性与英国殖民统治者带来的西方文明有脱离不开的关系,它既是本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果,又是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印度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洗礼和冲击,英语成为当时印度的官方语言,后来随着民族运动的高涨,近代知识分子呼吁重视本民族的语言,推行双语教育,兴办了英语和印度语并用的一些学校。印度有些邦还使用自己的地区语言,例如梵语、乌尔都语、马拉提语等。印度政府规定:从小学起,学生必须学习两种语言,一是母语或者地区语言,二是印地语或英语。此外,还对学习梵语等做出了规定,可见印度的语言在印度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多样化的语言正是印度教育呈现出多元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

猜你喜欢

学制普及印度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如果可以去印度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五行真经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山哈·印度摄影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