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剧效果论的内在联系与转变及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启示

2019-12-26王思渝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酒神亚里士多德尼采

王思渝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悲剧是戏剧的最初形式,在人类文学和文明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们在酒神节庆祝仪式中表演悲剧,娱乐大众、启迪世人。关于悲剧的各种论阐述于评论也应运而生。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构建出完整的悲剧批评理论的人,成为西方悲剧批评的创始人。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讨论了悲剧的意义、悲剧的功能以及悲剧对观众产生的效果,其中,悲剧的效果论被后来的学者完善丰富。笔者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到尼采,关于悲剧效果的讨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心理效果、治疗效果和审美效果。

1 净化论的演变

“净化论”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悲剧效果的最重要的论断。他的老师柏拉图曾鄙弃戏剧,认为悲剧所引以为傲的悲伤的感情与令人哭泣的效果,本应该是人类所压制的情感,剧作家们不仅不帮助大众控制这些无用的感情,反倒大肆宣扬。在柏拉图看来,这是悲剧的消极作用。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辩论,反对他的观点。于是他提出了悲剧的“净化”效果。他在《诗学》中解释道:“悲剧以一种严肃的、完整的、宽大的形式模仿某种行为。悲剧的语言艺术而华丽,多种多样,贯穿始终。这种行动,而非叙述,通过产生怜悯和恐惧的效果来净化情感。”亚里士多德认为优秀的悲剧能有效的引起观众怜悯和恐惧情感,极大的激发人们的感情,使之发泄,缓解情感的堆积与紧张。通过这种方式,个体的内心得到了净化,情感归于放松与平静。这就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最终效果。

在接下来的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有价值的关于关悲剧效果论的讨论都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论”,对其或进行阐释或进行补充,进一步发展了净化论,并分成了两个分支。其中一部分人提出悲剧的效果在于给观众带来愉悦感,比如高乃依和德莱斯顿,他们与亚里士多德保持一致,认为悲剧的净化作用帮助观众摆脱痛苦的消极情感,这是快乐的宣泄。高乃依还强调悲剧的就是要带给观众愉悦,只有愉悦才能有教育的效果。德莱斯顿则认为悲剧的效果在于宣泄之后清除激动的情绪,帮助观众战胜恐惧与傲慢,提高观众的共情能力。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悲剧的效果在于道德教化。这也与亚里士多德看法相一致,即必须在一定的道德教育情境中,怜悯与恐惧的激发才会发生,拥有道德伦理标准是观众能够对悲剧产生反应的前提条件。莱辛是这种观点的拥护者。他提出恐惧和怜悯所引发的净化,其精髓在于引导人们压制不应有欲望与激情。在悲剧所展示的关于品德和灾祸的表演中,例如《哈姆雷特》,观众可以感知英雄主义和人文观念。在之后的德国古典主义时期,席勒也认为悲剧可以教育观众,使人向善。这些评论家们将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论延续开来,将悲剧的作用指向到道德教育。

2 黑格尔与尼采

亚里士多德之后,第二位系统阐述悲剧理论的则为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他的悲剧理论构建是西方文论史的另一巅峰。他深受席勒的影响,将冲突概念引入悲剧理论,将悲剧定义为两种敌对的伦理力量之间持续不断的冲突与和解,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伦理阵营。在此基础上,黑格尔提出:“通过这种冲突,永恒的正义以悲剧中的角色为武器,展示了个体的独一无二,破坏了伦理共同体的统一。随着伦理共同体的解构,永恒的正义与新的个体又重新统一在一起。”从中可以发现悲剧自身包含和解的过程,即重建伦理。这是黑格尔心中关于悲剧效果的解释,即悲剧让观众看到各种人生百态,体会一种伦理力量发展到极致所带来的满足与胜利的快感,情感得到宣泄,然后内心达到和解。

黑格尔之后,尼采对悲剧效果又有了新的阐释,他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吸取灵感,形成了自己的悲剧效果论。在尼采看来悲剧诞生与两种原始冲动——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日神精神描述的是一种梦境,代表了精致的个人主义、节制和对表象的关注。相对应的,酒神精神是指沉醉、狂野、极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自我和他者的界限消失,感知到宇宙的真理即原始的统一。悲剧的本质就是在日神的外表下,释放酒神的真谛。所以尼采提出悲剧提供给观众一个机会,去体验酒神精神所代表的永恒感与活力,让观众能体会宇宙的真理,这就是他所谓的“形而上的慰藉”。

3 悲剧效果论的内在联系

从这些对悲剧效果的讨论中,可以发现两个关注点,即对观众心理的关注和悲剧的治疗作用。

首先,大部分学者认为悲剧要作用于观众的心理,他们把观众的体验放在重要的位置。例如,亚里士多德强调悲剧的净化作用必须在观众怜悯和恐惧情绪被激发的情况下才能发挥,这是两种重要的心理体验。莱辛和德莱斯顿也认为,在观众心理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悲剧的道德教育。在黑格尔看来,悲剧的净化发生在人的潜意识中。尼采的酒神精神则完全是一种醉酒状态下的心理体验。显然,评论家们重视悲剧带来的心理作用,这则源于悲剧自身的特点。戏剧都是要直接面向观众的,无论是作为古希腊时期的祭典仪式,还是后来的消费文化,都要求戏剧即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直击人们的内心。因此悲剧的效果论都重点讨论观众的心理体验,这也是西方文化人文精神的体现。

其次,悲剧的效果论基本都可以归纳为对悲剧治疗功能的讨论,悲剧的作用在于治疗。在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论中,怜悯和恐惧都是痛苦的情绪,它们的堆积是身体的病态,悲剧带来的宣泄则治愈了这种病态。所以亚里士多德极为推崇悲剧的治疗功能。在此基础上,悲剧的治疗功能被扩展为净化人类道德和改善审美这两方面。黑格尔的和解理论说的就是悲剧对缓解伦理冲突的作用。而在尼采看来,社会缺乏酒神精神,悲剧则弥补了这一缺失,使之由破碎到完整。这些悲剧的纠正作用,被形象地形容为治疗作用。

4 悲剧效果论的演化

悲剧的效果论沿着净化这一内在主线发展,并发生变化。其一,就是在对悲剧作用的讨论中,开始弱化道德地位。亚里士多德在解释净化概念时,提出“怜悯与不应降临的不幸伴随,恐惧来源于感同身受。”这是观众从道德上对悲剧中人物行为的认知,并因自身的道德标准对角色产生了共情。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探究真相,为父报仇,他明显处于道德优势一方,所以观众才对他的命运产生的悲悯与怜惜。换言之,观众需要道德判断,在这个前提下,悲剧才能发生作用。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论中道德的地位不可忽视。他之后的评论家们在评论中更为突显道德因素,道德教育作用也称为悲剧的终极目的。莱辛和德莱斯顿认为悲剧就是要使人能辨善恶。黑格尔的理论中也蕴含道德因素,他提出的伦理力量可以理解为不同的价值取向。黑格尔并不赞成对各种价值取向定性,而是消灭对与错的界限。悲剧的作用是指引人们发现真理,而不是简单的区分善恶。尼采则更为颠覆,他完全无视艺术的道德影响,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声称“苏格拉底式的道德杀死了悲剧”。他认为悲剧的效果是由代表生命力量的酒神精神带来的,是“形而上的慰藉”而不是传统的道德上的真理。

综上,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悲剧的净化作用成为悲剧效果论的主线,到尼采时期,悲剧对人内心的治愈作用这一观点发展为悲剧的教化作用,黑格尔的和解论和尼采的酒神精神,此二位摒弃了道德的束缚,从美学的角度,讨论悲剧对观众审美的提升。后现代戏剧创作领域涌现了大量的先锋剧作家,他们开启了体验派戏剧和实验派戏剧,注重自我的表达,体现时代的断裂与错杂。时代的变化是应该具有传承性的,对经典的重新演绎与更新可以更加打动观众。所以戏剧的创作不能完全忽略观众的感受。舞台的设计、台词的考究和人物的设定固然要服务于主题思想,但是与观众的互动是区分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键,观众对戏剧的接受也是剧作的服务对象。同时,戏剧可以娱乐大众、教化大众,也要从审美上与观众交流,提升艺术品味和感觉,传达一定的哲学思想与观念。优秀的戏剧要仰望经典,持续创新。

猜你喜欢

酒神亚里士多德尼采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格言中的体系”——尼采的“反哲学”及其写作
奥登—卡尔曼歌剧脚本《酒神的伴侣》中的“神话方法”
酒神的考验
不再羞于自己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9月29日,酒神
《面对伏拉庞德修道院酒神壁画的沉思》作品分析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