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依族舞蹈的美学范式研究

2019-12-26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布依族神灵劳动

韦 嘉

(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0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各个民族丰富的民间文化都不同程度地经受着现代化的冲击,并逐渐趋于同质化。因此,研究、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显得十分必要。布依族作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份。其中在贵州分布最为广泛,人口也最多。在布依族丰富的民间文化中,舞蹈是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系统地研究整理布依族舞蹈,我们不难发现,布依族舞蹈无论是在文化内涵还是在审美特征、动律特征上都呈现出布依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审美规范。在这里,我们把它称为审美范式。

1 布依族舞蹈的文化蕴藏与审美特征

1.1 祭祀祈福——庄严神圣

由于古代先民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面对一些他们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神灵。客观的自然被神灵化,每一种自然事物都有它们各自的神灵,包括他们的劳动工具,同样也被神灵化。超自然的神灵是神秘的,是不可见的,但有处处影响着先民们的生活。为了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袪灾除病,先民们有必要与神灵建立沟通,其中,舞蹈就是与神灵沟通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在这里,舞蹈是作为一种与神灵沟通、祭祀神灵与祖先的一种仪式出现的。例如,《刷把舞》、《铜鼓舞》、《转场舞》、《马郎舞》、《回旋舞》、《跳大魂》等等,都是祭祀时的舞蹈。布依族认为神灵是不可侵犯的,因此作为祭祀仪式的舞蹈是庄严神圣的。

以《铜鼓舞》为例,《铜鼓舞》其实是一整套向神祈求丰收的祭祀仪式。首先要祭山神,在这个环节,从舞蹈者的肢体动作看,有明显的向山神行礼的动作,因为它的祭祀属性,整套动作显得大气、庄严、神圣、谦和。其中也有“祭秧田”环节,双手向上,左右摇摆,象征着秧苗的茁壮成长,双脚大八字跳步,寓意青蛙捕捉害虫。这些肢体动作无不象征着向神灵祈求丰收的意味。

1.2 自然柔美

地理环境会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如北方游牧民族的粗犷豪放之美与南方民族的含蓄秀美便是两种对比鲜明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必然会渗透到民族文化当中,并通过民族文化表现出来。舞蹈作为民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也必然会反映出民族特有的性格。布依族多聚居于我国南方的乡村山寨,依山傍水、气候温和、雨量丰沛,这种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布依族人的性格一般都比较温和;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不浮夸浮躁,比较沉稳;又因环境优美、风光秀丽,所以性格中又填了一种轻巧灵秀。他们热爱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在舞蹈中模仿虫鱼花草,模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舞姿优美、轻巧柔和、肢体悠闲、自然流畅。

1.3 写实传神

文化是从人们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发展而来的,也总是在各个方面展示着人们的生活印记。舞蹈作为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必然透漏着人们生活中的相关信息,布依族舞蹈在这方面尤其明显。布依族舞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注重对生活的模仿,种田、插秧、舂米、挑水、上山、纺麻等,生活中的习惯动作都成为布依族舞蹈中的基本动作元素。所以布依族舞蹈十分讲究舞蹈动作的叙事性。

例如《撒麻舞》,这个舞蹈本身就是反映布依族人劳动生活的一个舞蹈,其中有许多对劳动动作的模仿,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舞蹈中相关的劳动动作:1)左手于腰间作手捧种子状,右手弧线由里向外做撒种子的动作;2)上身弯曲,双手上下来回摆动做薅麻的动作;3)双腿弯曲弓步,左手做扶麻的的动作,右手由外向里环绕做割麻的动作;4)双臂平肩展开,来回收缩,左手斜着向上伸出,右手往后做弧线,做捻麻的动作;5)双腿半蹲,双手环绕画圆,做转动纺车的动作;6)双手在胸前缠绕做绕麻的动作;7)双手合拢做交换线头的动作,左手斜着向上伸展,右手在胸前前后折叠运动做织麻的动作。整个舞蹈所呈现的劳动过程清晰流畅,韵律十足。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女性身材的柔美、动作的协调、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再如《耙棒簸箕舞》,布依族在逢年过节时有打糍粑的习俗,《耙棒簸箕舞》就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打糍粑的劳动过程。打糍粑比较费体力,所以在劳动过程中就有了男女分工。男子负责“打糍粑”,女子负责洗涮、筛米、揉糍粑等其它一些轻巧的劳动。呈现在舞蹈中,男女在舞蹈动作上又有不同。男子一般手持耙棒,大弧度上下运动,刚健有力;女子手持簸箕、刷把,模仿洗涮、筛米动作,所以肢体动作多是摇摆、颤动,体现出柔美轻巧灵活的风格。

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在布依族舞蹈中比比皆是,其他如舞蹈中为了呈现挑水的动作而出现的颤动、为了呈现山路的狭窄而出现的“同向顺边”、双臂有节奏地上举模拟秧苗的生长等等。

1.4 生动活泼

布依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保留着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在这些传统的节日里,布依族人载歌载舞。这些舞蹈,既有娱神的目的,也有自娱的成分。

以《板凳舞》为例。《板凳舞》中有许多游戏、逗乐的成分。《板凳舞》以板凳作为打击乐器,由于板凳在布依族人家里很常见,舞蹈内容又是轻松愉快的,所以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场上的舞蹈者有大量的互动,转身、回头、闪躲、拍凳,每一个动作都富含游戏的意味。整个舞蹈动作洒脱、灵巧、生动、活泼,反映出布依族人在辛苦的劳作之余,自娱自乐、集体游戏的精神面貌。

《糠包舞》中,男女手上各拿一个糠包,站成两排互掷。气氛活泼欢快,其中蕴含着男女双方的爱慕之情。再如《矮人舞》,脸上戴着面具,肚皮上画着脸谱,借助肚皮的收缩表现脸部丰富、变形、夸张的表情。舞蹈动作充满着逗趣、搞笑、打闹的生活情趣,反映着布依族人喜悦、欢快的心情。

这些舞蹈生活气息浓厚,杂糅娱乐成分,在整体风格上显得生动活泼。

2 布依族舞蹈的动律特征

舞蹈是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完成的,单个的舞蹈动作只是一种造型,还不能称之为舞蹈。一个舞蹈动作和另一个舞蹈动作需要联系衔接起来,使之具有连贯性。这就产生了时间上的流动和空间上的移动,移动的方向、流动的快慢缓急,便形成了舞蹈的节奏和动律。布依族舞蹈在动律特征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头留身转”。“头留身转”这一动律特征与布依族的头饰有关。布依族的头饰很重,所以头部不方便做大幅度的动作,只是小幅度的点头和摇头。再加上祭祀性舞蹈所要求的庄严肃穆,也不允许头部大范围摆动。因为表演场地的四周都有观众,所以表演者需要分别面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观众进行表演。在转身的过程中,头部也只是微摇。(2)“臂摆身中”。“臂摆身中”,指的是身体的摆动多体现在双臂上。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布依族舞蹈有很多对生产劳动的模仿,因为在生产劳动中要用双手使用劳动工具,簸箕筛米需要双臂环绕运动,除草需要手臂前后摆动,织麻需要双臂绕圈转动纺车,所以反映在舞蹈中就是双臂的摆动和环绕。另外,这也与布依族的服饰有一定的关系。布依族服饰最精美的地方在于袖子上的蜡染和绣片,所以舞蹈者需要不断地摆动双臂来展示袖子的美丽。(3)“同向顺边”。由于布依族依山傍水而居,山路狭窄,因此在山路上或田埂上就需要侧身而行。身体受到空间的限制,所以会有同手同脚同向的顺便动作。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动作,经过艺术加工,便形成舞台中的“同向顺边”。(4)“左右晃胯”。胯部的晃动是为了把上肢的摆动和脚步的顺边连接起来,使之连贯和谐。胯部的晃动带动服饰裙角的晃动,使整个身体动感十足。(5)“单膝颤动”。“单膝颤动”这个舞蹈动作也是根据布依族人走山路的特点形成的。在山路上行走,为了缓解腿部的疲劳,前面用力的膝盖往往要先微微颤动。另外,挑水时双脚也要互换重心造成扁担的上下颤动也是这个道理。(6)“脚点重拍”。这个舞蹈动作要求脚以点为主。这也是布依族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用脚探踩杂草、用脚除草培土、以及踩踏舂米等动作相关。另外,过河时不知道水中的石头是否稳固,先用脚尖试探,也是这个舞蹈动作的现实起源。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布依族舞蹈的律动特征多与布依族人的生活习惯及劳动动作相关,是对现实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艺术化改造。

3 总结

布依族生活于我国西南省份的乡村山寨,自然环境优美,所以他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他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自然元素以及劳动动作经过艺术加工形成舞蹈动作,表现出庄严肃穆、自然柔美、写实传神、生动活泼等审美风格。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也形成了布依族舞蹈的节奏和律动,从而展现出布依族舞蹈独特的美学范式。本文通过对布依族舞蹈美学特征的系统考察,希望在传承和保护布依族传统民间文化方面有所贡献。

猜你喜欢

布依族神灵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热爱劳动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布依族武术与跆拳道的关联研究①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神灵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