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2019-12-26田雨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资料库英国人

高 文 田雨雨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陕西西安 710309)

1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不同民种族也互相融合。这种社会现象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现有文化,造就了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在国际交往中日益频繁,沟通就需要交流,目的是要让对方真正理解到了我所要表达的意思,达到真正的会心交谈。那么,在遇到障碍时就需要翻译。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1]曾在其著作《语言、文化与翻译》(Language Culture andTranslation)说过:“The role the Language plays in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idioms are so common that no one can understand it properly without taking the language cultural background into account”“(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文字和成语的影响是如此的普遍,如果不熟悉语言文化背景,没有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其中含义。”)尤金·奈达认为那些出现在书前面翻译与口译时的严重错误往往不是因为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引起的,而是源于对文化的误解。也就是说,中国与说英语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必定对翻译的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

2 文化差异对中英文翻译效果影响的表现

2.1 居住地不同造成文化的差异

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气候复杂多样。因而中英两国人民对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认识,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2.1.1 地理位置不同。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人们一谈到东风往往寓意“美好”、“温暖”,有诗为证“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英国地处大西洋东岸,是个岛国,英国人说到的“东风”(east wind)往往寓意“寒冷”、“令人不愉快”;他们喜欢“西风”,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Oh,the west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赞美西风。

2.1.2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很早以前农业主要靠牛犁地,人们对牛感情颇深。谁在工作中默默奉献,不计报酬,人们会尊敬地称他为“老黄牛”。著名作者鲁迅曾写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用来表示自己会像牛一样乐于奉献。

然而,在英美文化中马是人们所喜爱的动物,因为马往往是勤劳的代名词,古代英国人用马犁地,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话“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像马一样工作,像马一样强壮)[2]

可见,不同的民族,由于居住地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观察和反映事物的词义也不同。所以翻译时对文章要做到融会贯通,既保持原意,又要根据中英文的差异有所创新。

2.2 历史文化不同造成的差异

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才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形成来自己的特色。“习语也是逐渐形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它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典故(allusions)和俚语(slang)。”在中国习语多来源于名著、神话传说,如刻舟求剑,东施效颦等;而英美人的习语则来源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等。像 to fall from grace(堕落犯罪)就出自于《圣经》;星期、和月份单词则来自于希腊神话、罗马神话。

2.2.1 “爱屋及乌”译成英语是“Love me,love my dog”。中国人会奇怪,因为我们常把狗当贬义词用:如“狗汉奸”、“走狗”。但在英国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伙伴,常说“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2.2.2 关于英语中春夏秋冬四季,英语俚语译为,cuckooing(布谷鸟催耕)春、swallow(燕子)夏、wild goose(雁)秋、plum alone(梅花独放)冬。而汉语中用百花开代表春天,赤日炎炎代表夏天,瑟瑟秋风指秋天,寒风刺骨代表冬天。

2.3 观察和思维方式造成的差异

中国人与英国人在观察与思维方式上是有差异的:面对同一物体,用以解释的概念也不同,因而表达的词语也不同。就拿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来说,black tea”在汉语翻译不叫“黑茶”,而叫“红茶”;“brown bread”是“黑面包”,而不是“棕色面包”。还有汉语的“青衣”,“青天”都是“青”字,译成英语就分别为“black dress”和“blue sky”。另外,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如,The plastic bucket is three times lighter than that iron one.其正确译法为:这个塑料桶比那个铁桶轻三分之二。假如直译,这个塑料桶比那个玻铁桶轻二倍,汉语中这样说不通。而英语习惯上说“减少 n 倍”,也就是汉语说的减少了 n-1/n倍。譬如英语说减少 4 倍,即是汉语说的减少 3/4倍。这就是由于思维方式在英汉语言中的不同造成的。因此,思维不同造成表达的概念不同,翻译人员不要局限于表达形式而做对等翻译。[3]

2.4 时间观念不同造成的差异

中国人和英国人对待时间的观念上存在差异。例如,英语中名词前“the latest ”译成汉语时不能译为“最后什么”,而应该译为“最新什么”。再举个例句“可是我们已讲到这件事的后面了”。“这件事的后面”不能译成“behind the matter”,因为英语里表示相同意思的准确说法是视角相反的“ahead of the matter”(把后面的事提前说了,即把结果先说了)。故此,该句可以译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matter.”假如翻译人员不懂英国人和中国人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就会译错。[4]

3 应对策略

作为英汉翻译者来说,我们应该了解对方的肢体语言、习惯对方的口音,更不能翻译背离原意。要有分寸的避免冲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做翻译。我们平时注意积累,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各国的文化,知道差异在哪里。如果你想做的出色,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5]

3.1 英汉翻译规范化

不同的专业专业术语很多,作为英汉翻译者,我们要能准确区分不同的专业术语,使英汉翻译规范化。只有译名要符合约定俗成的习惯,才是最完美的翻译。例如商务英语中的“partial shipment”指的是分批装运,而不了解这个专业术语的人很可能会有理解偏差,有人会把“partial shipment”翻译成“部分运输”,所以我们应该只有了解这些规范化原则,才能做出正确的翻译。

3.2 建立英汉翻译资料库

大部分英语学习爱好者深知学习英语必须得有一定的单词量,得有中英文的翻译资料库,所以他们都会常翻阅工具书尤其是词典。而真正的强者要想在翻译时不仅能够体现出语言的基本含义,还要达到幽默精练的水准,必须建立一个巨大的英汉翻译资料库。因此,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做笔记习惯,长期累积,就可以建起自己的资料库,再翻译时就能够信心百倍,一气呵成。几年以后我们搜集的资料就会越来越多,英汉翻译资料库就会更加丰富,自己翻译起来也就会得心应手。

3.3 了解语义联系

要想真正的做好翻译,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建立起英汉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这就要求译者熟知不同文化的内涵,熟悉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全方位的翻译技巧。如“Easy come,easy go.”与“来得容易,去得快”,“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语义不完全对应时,就会妨碍正确地理解和使用。

4 结束语

中英文化的差异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了语言交流的障碍。因此,要准确理解文章,就要学懂弄通联两国语言的差异性,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避免误解。我们应该在系统的学习中西文化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翻译时要规范化。(2)平时注意建立英汉翻译资料库。(3)了解语义联系。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在翻译中才会不出错,才能翻译出高水平的文章来。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资料库英国人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今字’资料库建设与相关专题研究”成果鉴定会顺利召开
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英国人的度假历史
高校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探究
这个英国人在长城捡垃圾22年
实现科学教材中资料库的教育价值
The Impact of Media on Society
大学生自建口译资料库初探
出土文献数字化整理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