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与传统文化
2019-12-26陈伟萍
陈伟萍
(宁波市图书馆,浙江宁波 315066)
前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独有的优势,有所作为,努力让社会中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1 公共图书馆在传播传统文化中的优势
1.1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并提供无偿服务
公共图书馆收集了各个领域的书籍、文件和资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古籍都被用作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公共图书馆里有外国文学、艺术和天文学书籍等等。尤其是古代传下来的书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和中医学都有很大的影响。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有其自身的不同之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图书馆建设事业空前的繁荣。图书馆逐渐的由从面到线转变为从线到点。不论是高校还是小学,不论发达城市还是小县城,图书馆完全覆盖了现代人的生活。政府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公共图书馆内的书籍也日益丰富。截止到2017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达到了3174个,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总藏量达到了90163万册。同时,随着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图书馆作为重要的资源建设平台,加大了对专业网络人才和先进程序设备的投入,全力配置好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将纸质化的书籍文献数字化,对应了如今大多数人使用电子设备阅读的需求,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时俱进。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利益单位,有着为广大人民提供免费阅读资源的义务和责任。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和教育中心的枢纽,增强人们的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为促进传统文化阅读的无偿公益组织机构,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广泛的阅读平台。利用该系统,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推广工作。
1.2 图书馆员是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力资源,可以为阅读推广工作提供文献信息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促进传统文化传播,读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继承良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人才问题。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共图书馆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团队可以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文化教育需求。首先,公共图书馆的专业团队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和创新的思维,在管理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形成了理想的设计理念和自我定位。利用公共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通过专业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对接各层次服务个体的文化和教育需求,为读者提供多渠道、多角度的文档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普遍拥有较高的学术资格,基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招募各种计算机、法律、外语和经济方面的人才,可以为读者提供各种专业意见的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可以聘请具有高水平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士,同时,领导者应为他们的业务学习与深造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尽快地掌握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可以看出,在图书馆不断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大大提高了图书馆员的综合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
1.3 广大的阅读人群和开放性的多元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阅读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一个开放的文化部门。公共图书馆为所有社会组织和个人开放。特别是最近在过去的几年中,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已经为读者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享受多方面的服务,如借阅和咨询。比如杭州市图书馆不限制流浪人士进入公共图书馆阅读,只要求他们把手洗干净的新闻屡见报端。公共图书馆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成为人们学习文化娱乐的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因此,图书馆可以在传统的文化学习和教育活动中广泛的涉及各个领域。传统的主流文化概念里,书籍更多的使用于藏,而不是用于看。这是因为在封建时代下的小农思想作祟。而现代公共图书馆则反其道而为之,将封闭性的环境变得开放起来。由读者为藏书者服务角色转变成由藏书机构为读者服务。这是不同时代下思想的改变。同时,图书馆的服务从简单的“文学服务”升级为全面的“文化服务”,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逐渐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中心”调整成为能适应当代需要“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服务强调“以人为本”,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不断改变服务风格,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现代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以定位服务为基础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阅读和推广是以现代手段进行的。有效开展参考咨询和知识援助,同时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社会活动提升图书馆的地位,将其推向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形成完整、多元化的服务网络体系,实现服务工作的全覆盖。
2 如何更好的是公共图书馆与传统文化结合
2.1 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阅读氛围
要营造传统文化环境,公共图书馆应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浓郁的阅读氛围。在外部环境的设计和功能上,更好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安静,优雅和简朴的阅读环境。可以开辟一个专门的传统文化阅读室,精心设计内部的场景。将古代与现代有机结合,装饰可以借鉴古代名人的书房及具地方特色的乡贤文化因素。还可以配备投影仪之类的现代设备,营造出古代书屋的感觉,使读者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从而感染读者。在社会上营造读书氛围方面,现代公共图书馆可以举办各种社会活动,如阅读日,文化讲座,阅读报告,文化展览和其他活动,让城市和农村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全民阅读的氛围。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广泛活动,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机地融入活动之中。让社会大众享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享受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观念里,传统文化给人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的,所以很多人不关心传统文化。公共图书馆应采取多种形式来传播传统文化的魅力。公共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民间爱好,以丰富的形式继承传统文化,例如,一幅油画的制作需要以一段零碎而详细的视频显示,如果没有这样做,年轻人现在看到一个长的视频剪辑会立刻没有兴趣。公共图书馆可以开办适当的培训课程或者视频教学,在线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这样做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限制,传统文化中的娱乐性也没有丧失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的娱乐性,在不丢失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上,把高雅的传统文化用通俗的方式表现出来,公共图书馆能开发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小游戏,让公民在游戏中了解到传统文化。
2.2 结合数字化和非遗加强对古典文献的利用
加强古籍的收藏和开发。在已经收藏的现存古籍文献的基础上,公共图书馆要积极申请专项资金,对分散在私营个体的古籍进行收集,同时对古籍进行收集的范围扩展到国外,增加古籍的数量。这就需要国家力量帮助公共图书馆建设,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国家必将大力支持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社会也将支持公共图书馆。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来帮助建设图书馆。新出台的《公共图书馆法》也明确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抓好古籍的发展,抓好传统文化的整理、考证、评注等研究工作。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文献信息的开发与编辑。传统文化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给读者,从而建立完整的传统文化文献记录系统。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无论是从长期保存文献还是阅读新方式的角度上看,数字资源化都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进步。另外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机构,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探索、积累和保护作用。知识的优势在于收集和保存散布在民间的珍贵的非遗产资料,包括继承人的手稿和手稿,形成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收藏,并通过各种途径为读者服务。同时,公共图书馆可以在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期间组织相关的“非传统”展览。通过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广大读者切实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2.3 加强人才建设,提升综合素养
公共图书馆服务从传统的窗口服务等“借还”模式迅速发展到自动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现代服务模式,中间离不开图书馆员的不懈努力。有效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是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为读者提供有价值、高效的阅读指导。新图书馆员除具备基础的图书馆学科知识外,还应具备其他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知识。公共图书馆要继承传统文化,必须通过学习、培训等多种途径,把图书馆员培养成专业的传统文化导游,甚至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并对读者进行深入的传统文化阅读指导,通过特别准备推荐的指南书来指导读者阅读。可以利用志愿服务、社会教育机构等手段整合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参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各行各业的骨干,有在高等院校取得学术成就的著名儒家学者,有专门从事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家,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馆员应对当地史志、极具地方特色文献等相关书籍比较熟悉,具备扎实的古文功底,同时,对文化名人的相关著述也应有一定的了解。此外,馆员还需自觉提高自己运用新技术、新媒体的能力。
结语:目前,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工作在公共图书馆工作中的比重相对较小。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促进文明阅读,必须进一步加强公共图书馆的阅读和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团结各行各业力量,促进传统文化阅读的发展,建设学术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