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校园热”视角下大学生美育教育困境及实施策略
——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
2019-12-26潘园园
潘园园
(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吉林通化 134001)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的美育教育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9月29日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美育育人功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育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发展大学生美育教育,对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美育功能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千年积淀的精神财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明领先世界数千年,即使是在当今社会,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传统文化仍旧以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被借鉴、被称赞,它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列数中国传统文化,有先秦诗歌、楚汉文学、魏晋风骨,还有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多样的文学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有体现祖国大地锦绣河山的自然之美;有表现家国情怀、亲情友情、抒写个人豪情壮志的社会之美;还有关于音乐、书法、舞蹈等艺术之美,如此众多的美育资源,汇聚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为我们留下了优秀的教育素材。
2 我校美育教育现状及存在的困境
2.1 我校美育教育现状
作为吉林省东南部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意识到美育教育在学生发展成长中的重要性,在培养方案制定方面学校部分专业也设置了关于美育方面的专业课程,例如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了《美学》,教育技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美术基础》,同时学校还开设了《满族民间剪纸》《观德射艺》《满族刺绣—长白山满族枕顶刺绣》《长白山草编技艺》等与美育相关的校内通识选修课,此类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自由选择,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智慧树、超星泛雅及校内网络课程平台开设选修课,开放学生学习时间和范围,拓宽视野,让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课程及时间。
2.2 我校美育教育存在的困境
虽然,目前学校美育教育有一定成果,但是由于目前处于以知识教育为主体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培养目标仍然以学生专业素养为重,忽视了美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的重要性,美育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结合目前我校美育教育的现状,归纳总结发现我校目前美育教育存在美育教育意识薄弱、美育教育课程不足、学校美育师资匮乏等问题。
2.3 美育教育意识薄弱
目前高等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是以专业教育为主,学校重视教育的实用性,忽视了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无视美育教育在学校发展和教学科研中所起的作用,由于学校美育教育意识薄弱,在建立学生培养目标之时,对大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方面思考较少,学生也因此对美育观念淡薄,缺乏对美育的充分认知和深入思考,使得美育教育在全校范围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2.4 美育教育课程不足
结合目前学校开设的美育课程来看,仅有部分师范专业设有美育课程,大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中缺少美育相关课程,即使就设置的美育课程来看,大部分都是专业选修课,只有一门必修课,并且美育教育内容素材较少,甚至没有符合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要的美育教材,一些课程也只是讲授空洞的美育理论知识,学生只是盲目地记笔记,审美意识和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就此来看,虽然有部分学生受到了美育教育,但接受效果不好并且接受学生的范围也较小,不能涉及全校学生,虽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与美育相关的通识选修课,但此类课程由于受学校场所及开课教师所限,开课人数有限,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于美育课程的需求,而且此类课程并不是以讲授美育知识为主的课程,只是作为可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辅助课程,专业性美育课程相对较少。
另外,学生在美育教育中,期望获得的不仅是美育理论知识,而更期待于对审美价值观和审美情感、审美创造力等方面的教育,学生期待的是更丰富的美育课程内容。美育课程不足,内容枯燥,对大学生而言缺少吸引力,导致美育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2.5 美育教育师资匮乏
学校美育教育开展实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学校美育工作者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中坚力量,目前在学校教师队伍中,能够讲授美育课程的教师少之又少,而具有美育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则更是凤毛麟角,教师队伍人数有限、自身美育专业知识不全面,学校也缺乏对教师美育知识方面的培训,导致美育教师队伍不完善。
3 传统文化校园热视角下我校美育教育实施策略
3.1 传承经典,强化美育教育思想
美育教育对学生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学校应调整育人目标,重视美育育人功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美育育人思想,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蔡元培先生立足于美育的发展,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美育思想做了概括性论述:“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述,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以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其后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育教育思想无处不在,可以成为学校美育教育思想的源泉,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
当然,在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美育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辨别良莠,传统文化进校园,应该是一种以文化批判为前提的进入,而不是原样照搬,应该对已有的文化进行筛选、加工和整理,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学校通过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因此传承传统文化,学校要有所甄别,将能代表含有民族文化精髓、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文明进步、可以助推文化创新的美育内容传达教育给学生,让传统文化在当代也可以让学子们感受其精髓,寓美育化终身。
3.2 增开课程,完善美育课程体系
美育课程的设置不应该只局限于部分专业,每一个专业都有其不同的美育思想,从专业来看,不同专业都应该增开属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美育课程,以利于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
不仅如此,美育课程在满足专业学生的美育教育之时,还应开设通识性美育课程,因为通识课程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全面修养,而不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增开通识性美育课程,对全校学生而言是具有普及性教育的课程,此类课程以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为起点,以普及美育教育知识为内容,借助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美育思想,以传统文化为教育内容和素材,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挖掘传统文化中学校美育的相关内容,更符合大学生自小养成的审美心理,增强他们的代入感,产生文化认同,从而提高学校美育的实际效果。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教育体系,是切实推动美育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3 强化师资,提升教师美育素养
教师是学校开展美育教育的中坚力量,具备一支专业素质较强的师资队伍有助于推动学校美育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而教师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学校美育教育的实施效果。
首先,美育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内在审美修养。教师自身需要具有强烈的审美情怀和育人情怀才能成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的表率。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美学专业知识背景,具有深厚、广博的美学知识和美育专业技能,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据教学实践情况,创造性地组织学生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其次,美育教师需要提升自身外在行为素养。师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仪容仪表、衣着穿戴等生活风格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追求,尤其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各项品质特性成型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外在行为素养,为学生展现、传递审美正能量。
最后,提升教师师资需要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做好大学生美育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讲授美育课程的教师,还需要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美育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后活动、课外实践,因此,需要全校教师的共同参与,对全校教师组织相关美育知识培训,提升教师学校美育思想教育意识,以使学校美育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
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美育教育,仍有许多工作有待开展。提高全校师生思想认识,完善课程构建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当增加民族艺术课程和教育实践活动,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最终达到以美成人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