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古建筑概况与举要
2019-12-26冯砢华
□冯砢华
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自成体系,风格优雅,内涵丰富,是中华遗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形象直观、有民族特色、大众化。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一带,是中华民族形成和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也使这里成为中国古建筑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之一。郑州虽然没有像故宫、长城那样保存完好、气势恢宏的建筑,但却以建筑活动的起源、初创制度和形制典范的肇造,独领风骚。全面地对这些古建筑进行梳理,对于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我国古老而优秀的建筑文化,不断推动现代建筑的发展与创新,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郑州古建筑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在原始社会前期的旧石器时代,郑州一带的先民居住的多是洞穴。他们通过制造和利用工具,在不断脱离动物界的过程中,逐渐学会选择安全性较高、生活比较方便的天然山洞作为自身的居所。通常情况下,这些天然洞穴都经过了简单的加工,不但能够为他们避寒、挡风、遮雨,而且能够使其免受野兽的袭击。《周易·系辞》所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就是这个意思。在荥阳市城南20 公里处发现的距今10 多万年的织机洞遗址,其洞穴呈石厦状,口宽 12~15米,进深 20 多米,洞内面积约300 平方米,发现有数以万计的打制石器、动物骨骼化石和17 处用火遗迹等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存,是一处典型的原始人居住的洞穴遗址。
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郑州地区出现了大量地穴和半地穴式的住房,部分房屋已经发展为地面建筑。截至目前,郑州境内已发现的原始聚落有上百处,主要有: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新郑裴李岗遗址、唐户遗址,新密莪沟北岗遗址; 仰韶文化时期的郑州大河村遗址,荥阳青台遗址、点军台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新密古城寨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等等。许多遗址有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墓葬区的明显划分,面积一般从几万至几十万平方米不等。近年在新郑唐户遗址发现的一处裴李岗文化时期大型居住基址,面积有5000 多平方米,房基60 余座。这些房屋最小的一间不足5 平方米,最大的一间则超过20平方米。在房基之间,还依地势修建了一条排水沟。特别是3 座带有套间的“双间式”房基的发现,证明当时房屋建筑水平已经不低了。郑州大河村遗址发现的房基,多为地上建筑,墙壁多为“木骨泥墙”,有的地坪经过硬化、防潮等多方面的精心处理。房基周围分布着数量较多的各式窖穴,用以贮藏粮食等日常物品。1972年发掘的一组房基遗存,东西并列,4间相连,并有套间。虽然距今已有5000年,房基墙壁残存最高处仍有1米,显示出完整而清晰的建筑结构。此外,距今5300—48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郑州西山古城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国内用方块版筑法建造城墙的最早实例。距今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新密古城寨城址的发现,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我国早期城市和宫殿建筑的真实风貌。新石器时代多处地穴、半地穴式房基,地上连体排房,两处城址,相应宫殿基址的发现表明,这一时期郑州原始先民真正开始利用木料、茅草、泥土等搭建房屋,挖掘墓葬、窖穴、壕沟,修筑城墙,建造宫殿,等等。这一时期,应当属于郑州古建筑的产生和起步阶段。
夏商周三代,夯土技术趋于成熟,木构架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大规模的宫室、陵墓、城池开始出现。中国古建筑的高台基、柱斗木结构、各式屋顶等已具雏形。从登封王城岗的禹都阳城,到新密新砦城址、郑州大师姑城址、新郑望京楼城址,再到郑州商城遗址、郑韩故城遗址,均发现有大规模的城垣,城内外分别修建有宏大的宫室、苑囿、高台、陵墓、手工业作坊以及防御性的壕沟等。其中郑州商城面积达25 平方公里,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墙城壕环环相套,仅内城墙就将近7 公里长,全部用版筑法分层分段夯筑而成。整座商城规划严整,有十分明显的功能分区。内城东北部为宫殿区,发现有大面积的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硬土地坪上有用料礓石块砌筑的圆形柱础和柱洞,并发现了商代早期的板瓦,以及由水井、陶水管、蓄水池和石板下水道等组成的城市供排水系统,显然这里应是商王室的宫殿建筑基址。在郑州小双桥遗址,也发现了整块但不规则的柱础石和制作精美的大型青铜建筑构件。在遗址的核心区内,还发现有商代中期的大型夯土台基,根据周围保存的多种祭祀遗存判断,这里很可能是当时国家的一处大型祭坛。这些高规格的建筑材料和大规模的建筑遗址,与商代王室活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商代建筑发展水平的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生产力的进步,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兴建了大量的城市,且城市设施逐步完善,同时,建筑制度及城市规划理念开始萌芽。仅郑州地区就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10 余座,较具代表性的有新郑郑韩故城、荥阳京襄城、登封东周阳城、新密密国故城等。城墙用夯土筑造,宫室多建在高大的夯土台基上,原来简单的木构架建筑已演进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并出现了以管理工程为专职的工官“司空”。据《尚书·顾命》记载,当时的宫殿已形成整齐的四合院式群体建筑。筑城和建造宫室多用版筑方法,墙体有木骨泥墙、土坯墙和版筑墙等。战国时期,铁器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城市规模继续扩大,高台建筑更加发达,出现了更多的砖和壁画。在战国时产生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工程技术专著《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有当时的许多重要建筑制度,如王城规划思想,版筑、道路、门墙,主要宫室内部的标准尺度,还记录了一些工程测量的技术。新郑郑韩故城就是当时建筑技术和建筑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不仅至今还保存着10 余米高的城墙、多处高台建筑基址和郑韩王陵大墓,而且发现了国内最早的城墙马面设施,保存完整的地下冷藏设施,开始使用制作精美的铺地砖。登封告成东周阳城遗址,发现有数百米长、由各式陶水管套接而成的完整的地下供排水设施。此外,郑州地区还开挖了中国早期的人工运河鸿沟,修建了早期的内陆长城魏长城。
至此,郑州古建筑从无到有,从地下建筑到地上建筑再到高台建筑,从单体建筑到群组建筑再到大型城市,从木骨泥墙到夯土城墙再到土坯砖墙,无论是建筑材料、建筑结构,还是建筑组合、建筑理念,都有了很大进步,这也为郑州古建筑后来的继续发展奠定了文化和技术方面的坚实基础。
二、郑州古建筑的成熟与定型
秦、汉、魏及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汉,建筑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驰道,筑长城,建造规模空前的宫室和陵墓,等等,中岳庙的前身太室祠即始建于此时。汉代的建筑开始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栱,多层木构楼阁、砖石建筑增多,砖券结构有了较大发展,屋顶出现了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顶等多种形式,建筑装饰开始普遍应用。中岳汉三阙,保存了汉代木结构的主要特征;新密打虎亭汉墓,展示了汉代贵族墓葬建筑的基本形制;此外,在郑州部分汉墓中出土的陶楼模型和画像砖上所刻画的建筑造型,也为我们了解汉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参考。自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北朝时期,宗教建筑兴盛,修建佛教塔寺成风。登封法王寺、少林寺、嵩岳寺、会善寺,新密超化寺,巩义石窟寺、慈云寺等一大批佛教建筑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郑州地区的古建筑类型。巍然屹立1400 多年的北魏嵩岳寺塔,是中国早期砖塔的典范之作;自北魏始建的巩义石窟,保存了我国早期石窟建筑的基本形制。从以上这些保存的地上、地下建筑以及建筑模型和画像中,均可看出这一时期郑州地区的建筑成就。至此,郑州地区的古建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隋、唐、五代、宋、金时期,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国木构建筑体系进入成熟阶段,建筑规模更加宏大。隋、唐两朝继汉代以来实行东西两京制度,以洛阳为东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这一时期建筑造型、布局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也更为精美。登封法王寺塔、永泰寺塔等的外形挺拔秀丽,成为中国密檐式塔的典型。建于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的周公测景台,不仅保留了国内现存最早的地上天文建筑造型,而且成为嵩山地区长期被古人看作“天地之中”的最早实物例证。建于唐天宝五载(公元746年)的净藏禅师塔,是中国八角形砖塔的鼻祖。散布于少林寺周边的一些唐代砖石墓塔,不仅反映了少林寺在这一时期的兴盛景象,而且见证了唐塔建筑的辉煌。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的行钧禅师塔,是郑州地区目前唯一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五代建筑。宋、金时期,建筑外形因琉璃、彩画、小木装修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艺术风格随之趋于柔和绚丽。琉璃出现了黄、绿、褐等颜色,重要建筑因使用各色琉璃砖瓦而变得更加光彩亮丽。可以自由开启的隔扇门窗大量出现,棂条组合极为丰富。与唐代的板门、直棂窗相比,不仅外观变得更加丰富,而且更有利于室内的通风和采光。此外,园林建筑也发展较快。宋代还产生了著名建筑师李诫、喻皓及其代表性著作《营造法式》和《木经》。《营造法式》记载了以“材”为标准的模数制,使木构架建筑的设计、施工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化,从而促进了中国古建筑的重大转变。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的初祖庵大殿,是河南省现存唯一的北宋木构建筑,也是《营造法式》刊行后现存最早、地域关系最直接的一个建筑实例。这一时期,随着少林寺的持续发展,塔林已经初具规模,砖石墓塔均有代表性的建筑实例。保存至今的荥阳千尺塔、新郑凤台寺塔、中牟寿圣寺双塔等,也为郑州地区宋代塔式建筑增添了更多的风采。修建于巩义的“七帝八陵”,规模宏大,布局独特,既是郑州地区陵墓建筑的最佳代表,也是北宋王朝兴盛和衰亡的重要历史见证。金代,受到宋代建筑的强烈影响,建于这一时期的南岳庙大殿、清凉寺大殿、二祖庵金塔等,仍部分保留了当时建筑的特点。
元、明、清时期,中国建筑技术和艺术均有很大发展,木结构体系朝标准化、定型化、制度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建筑数量、类型和布局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建筑装修和装饰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郑州现存古建筑中绝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兴建和扩建的,代表性建筑如登封会善寺大雄宝殿、观星台、中岳庙、少林寺、嵩阳书院,郑州城隍庙、文庙、清真寺,新密超化寺、洪山庙、密县县衙,巩义文魁坊、康百万庄园,新郑卧佛寺塔、轩辕庙、黄帝故里祠,荥阳无缘寘公禅师塔、秦氏旧宅、巴巴墓建筑,等等。元朝建立之后,随着藏传佛教(喇嘛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原地区的迅速传播,除了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之外,喇嘛塔和清真寺也开始在郑州地区逐步兴建,荥阳无缘寘公禅师塔、郑州清真寺等,都是此类建筑中的典范之作。建于这一时期的登封会善寺大殿,出檐深远,斗栱硕大,殿内具有当时“减柱造”的显著特征。明清时期,由于砖的大量烧造,砖木结构建筑在这一时期发展很快,墙体建筑质量普遍提高,屋檐出挑的幅度相应减小,斗拱的实用功能大大减弱,硬山式建筑得到充分发展。一些寺庙、道观和民居均出现了全部用砖砌筑的无梁殿建筑形式,其中郑州市上街区的重阳观、登封的崇福宫就是这类建筑的典型代表。组群建筑布局与空间组合能力显著提高,登封中岳庙、少林寺沿中轴线纵向展开,采取两侧对称式的建筑布局,提供了这方面的重要实例。琉璃瓦生产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鎏金、玻璃等工艺美术品在建筑中的应用,大大丰富了装饰手法。官式建筑的程式化和定型化,在促使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建筑的同一化程度也逐渐加重。与此同时,各种牌坊和民间神庙建筑开始大量兴建,不少民间建筑在空间组合、建筑造型、建筑装饰、利用地方材料和设计施工方面都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更加富于变化,巩义康百万庄园、春秋阁,荥阳秦氏旧宅,上街区王氏宗祠,等等,便是这些民间建筑中的优秀代表。
三、郑州古建筑的特点与价值
从整体上看,郑州古建筑属于北方建筑系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建筑,除了具有中国古建筑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数量多、种类全、时代早、价值高、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的显著特点,部分建筑还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对后世建筑及周边建筑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古建筑史、艺术史、宗教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建筑数量上讲,郑州现存古建筑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早期建筑占有较大比重。据统计,郑州现存古建筑有300 多处,仅宋代及其以前的建筑就有20 多处。其中,中岳汉三阙、嵩岳寺塔、初祖庵、嵩山少林寺、少林寺塔林、观星台、中岳庙、郑州城隍庙、密县县衙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4 处。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质量上看,郑州古建筑在河南省范围内都占有明显优势,在全国范围内也位居前列。可以说,郑州是我国古建筑相对集中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
从建筑种类上讲,郑州古建筑品类丰富,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主要类型。从建筑造型和基本功能来看,有塔、寺、庵、庙、宫、观、殿、阁、阙、楼、台、坛、坊、桥梁、窑洞、祠堂、书院、衙署、庄园、民居、长城等20余种;从建筑性质和社会功能来看,又有礼制建筑、佛教建筑、道教建筑、科技建筑、教育建筑、伊斯兰教建筑、居住建筑、公用建筑、纪念建筑之别;从传统屋顶上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等主要屋顶形式皆全;从建筑材料来看,砖、石、木结构等各种建筑材质齐备。可见,郑州古建筑种类之齐全,在国内其他城市是很少见的。
从时间上讲,郑州古建筑产生之早、绵延时间之长,不但在省内著名,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从人类最早穴居的历史看,自可考的荥阳织机洞遗址算起,郑州地区的居住史已有10 万年以上;从考古发掘的裴李岗文化半地穴式住房算起,郑州的建筑史已有8000 余年;从西山古城算起,郑州的建城史有5000 多年;从登封王城岗夏代“禹都阳城”算起,郑州的建都史有4000 余年;自中岳汉三阙算起,郑州迄今完整保存的地面建筑也有1800 多年;从嵩岳寺塔算起,郑州最早的砖塔至今已有1500年; 从初祖庵大殿算起,郑州保存完整的木结构建筑距今约900年。此外,从建筑分别所建的年代而言,仅地上保存完整的建筑,自东汉、北魏、北齐、唐、五代、宋,至金、元、明、清等,各个时代、不同特色的均有。这些建筑前后延续近2000年,为研究我国古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可靠的实例,可谓是一座天然的古建筑艺术博物馆。
从空间分布上讲,郑州保存至今的古建筑分布地点疏密有致,分布范围相对集中。据调查统计的实际情况来看,郑州古建筑在西部山区分布较为密集,中部丘陵和东部平原地区相对较少。从具体分布地点看,以登封为主的嵩山南部一带,古建筑分布最为集中,约占总数量的1/2,早期建筑也最多,宋代以前的地面建筑几乎全部集中在登封; 以巩义为主的浅山地带分布相对密集,以荥阳、新密为主的丘陵地带分布较多,以郑州市区、新郑和中牟为主的平原地带分布相对较少。
从建筑价值和地位上讲,郑州古建筑无疑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少建筑是全国之最或某一类建筑中的孤例。从中国古建筑发展史的角度来说,郑州发现了中原地区人类居住的最早的洞穴遗址——荥阳织机洞,这种居住形式给了后人无限的启迪,无论是开山通路的隧道还是黄土高原一带的窑洞,都说明依然在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连体房基,直观地向人们展示出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早期形态。我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夯土城墙——郑州西山古城,开创了中国传统版筑技术的新时代,这不但影响了此后全国范围内大量的城市、宫殿和台坛等的建筑,而且这种技术理念深深影响着整个世界建筑的发展,至今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郑州商城外城、内城和宫城的三重布局和都城建制,在中国3600年的都城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建于东汉中叶的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为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三座祠庙神道阙,汉三阙的画像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汉代社会文化生活,在古建史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是我国礼制建筑最早的杰出典范。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的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密檐式筒体结构,创造性地采用下层平面为十二边形,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佛塔中的孤例,也是中国十二角形塔和密檐式塔的鼻祖。建于唐代天宝五载(公元746年)的净藏禅师塔,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仿木构亭阁式砖塔,而且是研究我国现存唐代砖构建筑仿木法式最重要的实物例证。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古塔群——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众多名胜古迹中最能体现佛教文化精髓的建筑遗存。塔林依山傍水,后高前敞,静穆幽深,风景独好,为我国现存古塔数量最多、跨越时间最长、早期塔最多、文物价值最高的塔林。建于元代的观星台,为我国现存体量最大、保存最好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由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他曾在此观测天象,所制定的《授时历》比罗马教皇格里高利颁布的《格里高利历》早300 多年。观星台整座高台所用砖料坚固,砌筑十分精确,反映了13 世纪中国科技建筑的建造水平。历史悠久的中岳庙,是我国五岳中规模最大、建筑组群保存完好的岳庙建筑;中岳庙内最核心的建筑峻极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单体木结构建筑,也是全国现存清代最高等级的殿宇之一。郑州古建筑中,仅宋代及其以前的建筑就有20 多座,不少建筑保留有附属的题记、碑刻、壁画、彩画、塑像、砖石木雕等珍贵文物,共同构成了一座东方建筑的文化艺术宝库,为中国建筑史、美术史、科技史、宗教史和民俗史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些优秀的古建筑,既是不同时期先民们集体智慧与劳动创造的结晶,也是多种文化在这一地区不断碰撞、交流、融合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产物,是不同时期郑州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的真实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