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古的新闻
——公众考古的大众新闻传播研究问题略述
2019-07-30付裕
□付裕
以大众传播学的视野和方法,研究中国公众考古的现状和未来,特别是当代中国考古发展中的大众新闻传播情况和接受情况,是目前公众考古学研究中不可或缺却易被忽视的角度。
说其“不可或缺”,是因为通过对目前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状况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公众考古的不断发展,大众对于考古的兴趣日渐深入,大众对于考古的接受和关注程度也在显著提高。但由于对公众考古的大众新闻传播情况、状态、亟待解决的问题等仍然缺乏系统性的深入研究和探寻,大众传播仍然是公众考古领域中易被忽视的问题。这也成为大众新闻传播视野下,公众考古所面临的新问题。
也就是说,虽然传媒工作人员时常处于考古发掘现场、博物馆、展示活动空间等考古直接相关现场,但事实上却通过手中的各种媒介手段,塑造了比考古领域更为开阔的大众传播与接受的公共空间。也可以说,虽然大众媒体的摄像机、照相机、文字记者等是直接面对考古现场的,但接受其所传播内容的受众,却是场外的读者和观众。
正因如此,在面对场外受众时,大众媒体对于考古现场的观察和记录,即是带有选择性的。虽然大众媒体为受众提供了认识考古、了解考古的窗口,也为大众更深入地了解考古状况提供了可能,但从传播结果而言,大众媒体所选择进行传播的内容和重点、所利用的传播形式和方法,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而这些“被选择”的内容,则会对公众考古的未来走向、深度发展等产生影响乃至干涉。
因此,对于报道、传播公众考古的大众媒体而言,其本身就是一双特别的眼睛。而研究专门针对公众考古的大众传播形式、内容和特殊规律,不仅有助于推动公众考古研究的深入发展,扩大公众考古的影响力,而且也有助于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大众传播与公众考古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这是由两者本身的不同性质所决定的。
一、公众考古与大众传播“相爱相杀”
公众考古与大众新闻传播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两者相互关联、相互需要,却又存在着诸多性质、特色上的不同点。从关联性而言,公众考古的深入发展离不开传播,面向更多公众、更远未来的考古科学发展,需要大众新闻媒体的传播和推广;同样,作为大众传播所需要的好内容、好题材的提供者,公众考古也与大众传播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互相需要,同时互相联系,关系密切。
但是,公众考古与大众传播之间也同样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公众考古和大众传播的性质所决定的,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两者之间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考古的学术性与大众传播的通俗性之间的矛盾。考古学作为科学性、研究性的专业学科,需要学术的、缜密的调查研究和严谨的表达方式。所得的结论,是经过考古学家仔细发掘、认真研究之后得出的学术性结论。但大众传播所要求的内容,需要尽量让更多人快速而准确地了解其具体情况,因此就需要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
其次,考古的复杂性与大众新闻传播的简明性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传播过程中,大众关注的热点内容会实时更新,且由于资讯较多、热点变化迅速等原因,大众传播的内容和语言不仅需要通俗易懂,而且要求简明扼要,以适合公众接受的方式,进行更准确、更广泛的传播。这种特点,与考古学所要求的精准、复杂的论述过程和严谨、准确的科学结论有诸多区别。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内容的要求,往往是要将复杂的考古内容通过简单扼要的传播方式讲述清楚,这本身就使得以复杂性、严谨性著称的考古与以简单、直白为特色的大众传播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还需要强调的是,考古的长期性与大众传播的时效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考古过程是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长期的研究,但大众传播则特别重视时效性。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以最快速度、最短时效对考古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并选取重点考古内容进行详细解说。但这也造成了两者之间的不调和。
总体而言,公众考古学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比较突出,与大众传播的通俗性、简明性与时效性存在性质、特色之间的不同。这些矛盾与不同,位于公众考古与大众传播之间,成为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障碍,但是,也正是这些不同的存在,才让从事公众考古和大众传播的工作者,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寻找适宜两者发展的道路。因为,公众考古与大众传播彼此需要、互为补充。
二、公众考古的大众传播现状分析
对于公众考古的大众传播对象而言,也就是其接受者,是呈橄榄形分布的。橄榄的两端,应为考古学工作者、根本不关心者,橄榄中间这部分人群,则是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接受主体,也就是大众。
从数据分析角度,经过不完整测算,截至2019年5月底,以“考古”为名称的微信公众号有182 个,以考古为题目的微信类文章共有11422 条①该数据来源于搜狗数据库——搜狗指数数据平台,采集时间2019年6月1 日。。以关键词为内容,在搜索引擎所进行的检索数量对比上,分别以“考古”“拍卖”“文物”“博物馆”等为关键词,进行粗略统计,可以看出几类相关内容所受关注的具体情况。
(一)考古与拍卖的大众传播数据对比
以单纯的搜索引擎数量来看,无论是在PC 端,还是在移动端,大众对于“拍卖”的关注度较高。从整体趋势分析,是因为通常国内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基本每年集中出现两次,持续在3—6月以及 11月至次年1月,因此,点击量和微信阅读量的峰值也出现在相关区域内。
每年年底时,考古领域多会发布考古新发现以及进行年终盘点,因此,考古类新闻在年底点击率往往会出现峰值。(图1)
从图1 来看,两者的点击量对比也明显出现在2018年年底,两者最高时差额对比可以达到 6050:426291。这也明显可以看出,与艺术品拍卖相比,公众考古在搜索数量上所出现的比重,相差较多。
与此同时,有关拍卖的日点击量最高出现在 2018年年底(2018年12月 14 日),最多可以达到426291 次,有关考古的日点击量最高则出现在 2018年年初 (2018年1月 18日),可以达到81541 次,两者最高日点击量相差很大,而这种趋势在移动端表现得更为明显。
此外,在调查PC 端点击量时,情况稍有不同。可以看出,在有些时候,考古的点击情况与拍卖持平。这也可以说明,相当一部分受众是使用搜索引擎进行网络搜索考古内容的,这些受众可能更多地倾向于资料整理、信息采集等工作性内容。而这与移动端用户基本以日常娱乐为主的阅读习惯相比,两者差别比较明显。
(二)考古与博物馆的大众传播数据对比
再以“考古”与“博物馆”的搜索引擎对比分析,两者的点击量区别也比较明显。从整体趋势而言,受众对于考古的搜索明显低于博物馆,尤其是在移动端的搜索情况,两者差别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不仅说明当今 “博物馆热”的现状,而且也说明与考古比较起来,公众对于博物馆的关注程度更高。
图2 以“考古”“博物馆”为关键词在搜索引擎进行的检索数据统计
此外,在对于“博物馆”的搜索过程当中,明显地出现了两个波峰。其一,出现在5月中旬;其二,出现在8月左右。按时间推测,前者或与“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关注程度相关,后者则是因为适逢暑假,学生及家长的暑假活动多安排于博物馆游览学习。(图2)
“5·18”国际博物馆日的设立对大众关注博物馆的认知程度提升有较大影响。通过一个专门纪念日,强化大众对于博物馆的认知,也从侧面提升了博物馆的受关注程度。这也是促进大众传播的典范。
近年来,由于博物馆行业在自身建设中,尤其注意在大众领域内的传播和影响,通过推广展览、专业策展、设计衍生品以及多种推广方式,获取更多大众瞩目,取得更多公众影响,这也使得大众对于博物馆的关注度有所提升。
(三)考古与文物的大众传播数据对比
再以“考古”与“文物”两个关键词,判断在大众传播中两者的受关注情况。如今,融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之间的互动,这种不同于单向传播的互动情况,改变了以往考古学家、文物工作者和大众之间的交流情况,微博、微信、短视频等自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再加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深入发展,将媒体融合落到实处,实现多元化、精准化的“跨屏传播”,也使得大众传播的主客体互动交流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对于“文物”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并一直维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图3)
图3 以“考古”“文物”为关键词在搜索引擎进行的检索数据统计
从图3 中,亦可看出大众对于文物的关注同样明显高于考古。特别是,在年底和年中,出现了几次相对的波峰。尤其是年中的波峰,6月初的关注小高潮可能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密切相关,在相应的纪念活动中,大众对于文物的关注逐渐升温,并走向深入。同样,因为年底的盘点活动增加、纪念活动增多,考古与文物两个领域都获得颇多关注,出现一年中的关注度波峰,这也与寒假临近、元旦春节将至有所关联。因为空余时间增加,关注人数增多,自然带来更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大众传播兴趣
对于考古的广泛认识和大众传播情况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公众考古的未来依然令人期待。因此,在发展过程当中,公众考古工作者需要考虑大众传播的特点和方式,扩大传播范围,吸引传播关注,其中,特别需要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大众传播的兴趣。
所谓主动设置议题,是指要有计划、有序地设置传播内容,照顾受众习惯。例如,中国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的设置为每年固定日期,这样的设置使得大众对于固定日期的特殊活动形成期待,而纪念活动中所进行的节日安排,也使得大众对于公众考古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
同时,有计划、有序地策划考古公众活动,进行公众教育,也有利于大众传播的深入发展。大众媒体在进行内容选择时,同样需要寻找有特色的、有内容的考古活动,因此,在进行公众考古活动之前,就要充分理解大众传播的特点,有侧重、有重点地进行公众考古的大众传播,做好重点选题策划,以及大众传播的人员安排,不需要面面俱到。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大众关心的热点和重点,寻找大众传播的热点和重点,这也是大众传播的重点内容所在。只有大众所关心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成为日后传播的重点。这也要求从事公众考古的工作人员,可以提前预判大众所关心的内容,寻找到读者、观众最为感兴趣的热点,提前进行策划和宣传。
这也要求考古工作者和大众传播者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携手共赢,共同、主动地研讨并设置议题,寻找公众考古热点选题,通过多种融媒体传播方式,强化议题,延伸热点,形成系列,推动公众考古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创新公众考古的传播形式,对公众考古的热点进行不断强化和内容补充,使用多种媒体手段和方法,延伸传播热点,创新传播形式,通过大众传播的深入发展,推动考古走向更多、更广的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