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探析
2019-12-26兰希
兰希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广西南宁 530023)
师资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师资质量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一把重要标尺。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学校发展的成败。而高等教育是引领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在人才、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发挥培育、创新、传播的重要作用,肩负祖国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培养重任。然而,由于自然、地理、经济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进程缓慢,落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学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民族院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也十分令人担忧。新时代的发展和现实需要呼吁要关注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扭转民族地区英语教学颓势,提高英语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一种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
1 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困境
该研究以广西某所高校为个案,对该高校的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队伍结构、专业发展现状、教师的信念、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1.1 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队伍结构存在不均衡状况。性别比例不均衡,高校英语教师女教师居多,占75%,男教师只占25%。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占50%的受调查者的年龄在50岁以下,仅有10%左右的年龄在20~29岁之间,15%的年龄在30~39岁之间。另外,职称结构不均衡。70%的教师职称是中级,20%为中级,仅有10%的英语教师的职称是高级。在目前现有评价体制下,高校教师专业职称晋升需要发表论文著作和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量3篇以上的占75%,说明大部分教师正积极撰写教研论文。
1.2 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尚未成熟,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通过调查发现,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模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理解不够清晰。一方面,大部分英语教师周平均工作量为12~16节,教学课时量的增加主要是重复意义上的增加,平行班级教学重复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增强教师课堂的自信心,但使得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兴趣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很多教材都是重复使用,一套教材用很多年,教师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授课方式单一重复,容易造成教师观念落后,教师专业知识停滞不前。
1.3 高校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形式单一,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
当前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是专家讲座,以讲授为主,教师参与程度低,互动性少,培训内容也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民族地区高校在英语教师培训方面资金投入较少,同时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此外,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感低,自身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民族地区受限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等历史条件,教育师资水平较为落后,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英语教师对角色的认同,很多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强,这很大程度地阻碍了教师自身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2 影响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2.1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引进高层次人才困难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广西大部分地处山区,经济发展迟缓,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英语教育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民族地区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和教学设备上还处于弱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的整体英语教学水平。目前,民族地区高校要引进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中级职称英语教师还比较困难。由于缺乏英语教师,高校每年还需通过外聘一定量的教师来承担大学英语教学任务,以缓解当前教学所需。
2.2 专业发展引领欠缺,教师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对大学英语课程专业建设缺乏重视,大学英语课程处于边缘化困境。一方面缺乏专业带头人,没有足够的专业发展的引领;另一方面英语教师自身也缺乏专业发展的动力。访谈中,当高校英语教师谈到自身课程教学时,多数人反应课时较多,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有其他时间从事科研,更谈不上自身专业发展的学习。此外,学校也没有硬性要求英语教师在岗继续学习,也没有升学压力,这样他们就感到很知足了。可见,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低,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身发展进取的动力匮乏,而且繁重的课时任务和日复一日地重复教学也会加剧职业倦怠。
2.3 缺乏职后教育,激励机制不完善
职后教育不仅是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了解最新教学方法,也是促进教师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在调查中得知大部分教师都曾参加过短期培训,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培训内容大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忽略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较长时间的学习与培训。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师间也缺乏合作交流,在遇到教学困境时往往自行处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自身和他人的共同成长。此外,民族地区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学校一贯重视教师个人的奖惩,忽略了对教学团队的奖励,很难调动教师以及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 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3.1 更新教学理念,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民族地区师资较为落后,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陈旧,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族地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首先,自主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是教师专业发展之基。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文献、书籍,上网学习等途径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其次,自我实践、教育叙事有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教育叙事,记录自身的日常教学实践,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让自己在叙事、讨论、总结中重新界定自己,重新认识教学,从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最后,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养成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要把教学反思经常化和系统化,通过自我反思,教师可以开阔专业视野,激发专业发展的潜力和动力。
3.2 注重校本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校本培训适用于具有很强地域性的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不但要常规化和实践化,还要案例化和课题化。首先,学校应使教师把参与校本培训当作一种自觉的研修行为,逐渐养成校本研修意识。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其次,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教师在促近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在发展。最后,案例研究和课题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进而提升教学技能。教研组活动中,通过利用案例展开讨论,发现教学某一环节出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和策略,同时结合相关理论,深入开展教师行动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引申出教育问题和教学问题。
3.3 建立教学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最终目标是区域内所有教师都能实现专业发展。首先,民族地区不同学校教师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合作,构成教学共同体。不同高校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合作,开阔专业视野,丰富专业发展内涵。其次,民族地区高校还应建立起教师间相互支持和共同发展的学校文化,营造合作氛围。学校应以人为本,创设一种民主的、开放的、健康的对话环境,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畅所欲言,发表各家之见。最后,专业引领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学校内部,教研组长作为专业领头人,构建教学团队,不仅指导教师参与教研,还能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学校之间,通过开展科研课题、教学现场指导、专题教育理论报告等形式,共同推动民族地区学校之间教师的专业发展。
4 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群体虽然存在学历、职称、性别结构不合理,教学任务繁重和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但仍具有较为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民族地区高校地域性和开放性较为落后,若想实现有效且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需要占主导地位,应积极主动参与在职培训,加强自身学习,建立校内和校际教学共同体,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技能。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可持续性发展,而它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从而提升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